Skip to content

獨居社恐拯救計劃:每月3000,幫就業幫看病幫整容

朝九晚九、下班回到家攤到床上、不願與人交流……這是當代年輕勞動力的現狀。雖然他們的“社恐”並未到疾病程度,然而社交疲憊、網絡侵占現實社交空間讓年輕人在生活中不願多說話。為了改善這一現象、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韓國性別平等和家庭部宣布了一項新計劃,對定義為不合群或非社會性、年齡在9—24歲的年輕人每月補貼65萬韓元(約3200元人民幣),希望那些經曆過嚴重社會溝通不暢的年輕人能鼓起勇氣、走出家門參加社交活動。

283

韓國政府補助”社恐“

為解決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韓國政府可謂是想出各種“奇招”。此前韓國政府推出每周最長工作69小時的改革方案,引發韓國社會廣泛不滿。最近政府又將目光瞄準了不願意社交的年輕人,推出“每月補貼65萬韓元”計劃,此外還為他們提供教育、就業和健康等機會,比如對那些“為自己的外貌感到羞恥”的年輕人,政府將提供整容津貼補助。

287

根據韓國衛生和社會事務研究所的數據,在韓國有35萬人被定義為“孤獨”,占到19至39歲青年人口的3%左右。在這35萬人中,大約40%的青年在20歲之前開始獨自生活,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貧困家庭。報告顯示,這群年輕人用獨自生活的方式遠離原始家庭生活帶來的不幸。一名年輕人告訴記者他因家暴而抑鬱。“在我15歲那年,家暴讓我情緒低落,我變得消極、不愛出門、不願意與人交流、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渾渾噩噩度過生活。我餓的時候吃東西,然後繼續回去睡覺。”

雖然這項福利措施讓不少人拍手叫好,但首爾明知大學政治學教授申玉(Shin
Yul)告訴彭博社:“雖然嚐試各種方法來增加勞動人口是件好事,但這不能被視為解決韓國人口問題的長期方案。”

295

“與世隔絕”的生活

“逃避社會、不與人交流、不出門”在日本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社會現象,日本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詞——Hikikomori(家裏蹲),指的是超過半年不接觸社會、不上學、不上班,不與外人交往,生活自我封閉的人群。根據日本一項新的政府調查,日本近150萬適齡工作人口選擇“家裏蹲”,其中五分之一的人將大流行列為他們“家裏蹲”的主要原因,另外日本墨守成規的工作環境、職場霸淩等也是年輕人不願工作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在大流行以前,日本“家裏蹲”群體已經在逐漸龐大。心理健康與關係專家拉赫納·卡納·辛格(Rachna Khanna
Singh)博士表示這一現象通常與社交焦慮症、抑鬱症和其他心理健康狀況脫不了關係。神經精神病學研究員(Takahiro
Kato)孝宏加藤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主要結論為:我們能從一個人的血液中觀察到這個人是否患有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或社交焦慮症。孝宏加藤解釋道,他的團隊招募了42名“家裏蹲”和41名正常交際誌願者,並分析了他們血漿代謝組的詳細數據,最後發現兩組人員在血液中含有的糖、氨基酸和蛋白質數據方麵存在一些差異。

297

“在‘家裏蹲’的男性血液中,鳥氨酸水平和血清精氨酸酶活性較高,而膽紅素和精氨酸水平較低;在男性和女性‘家裏蹲’群體中,長鏈酰基肉堿水平都比正常人高。”孝宏加藤對記者說道。鳥氨酸是一種與身體許多功能相關的氨基酸,尤其有助於調節血壓。膽紅素通常與肝功能有關,但它也與抑鬱症有著特殊的聯係。酰基肉堿在為大腦提供能量方麵起著重要作用,當抑鬱症患者接受某些治療時,酰基肉堿的水平會降低。孝宏加藤表示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給這一群體帶來更好的專業藥物治療與支持。

由於勞動力短缺、生育率下降,日本許多地方政府注意到了“家裏蹲”這個嚴重的問題,紛紛表示藥物治療不是長久之際,應該要為他們走出家門、與人交流創造理想環境。從今年6月開始,東京江戶川區將在虛擬世界中舉辦社交聚會,“社恐們”可以通過虛擬化身與他人自由交流。然而專家認為依靠虛擬世界的交流恐怕無法長久有效,關鍵還需要家庭、朋友和醫生的支持。企業也應給予員工更多自主權,減輕員工壓力,鼓勵他們在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尋求專業幫助。

298

新聞與圖片來源:CNN、衛報、印度快報、iflscience,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