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韓國宮廷“滿漢全席”表述引發熱議,專家:不算剽竊

連日來,韓國旅遊發展局宣傳韓國宮廷“滿漢全席”,被懟上熱搜。

在其官方微博中,韓國“滿漢全席”被稱為是“韓國傳統飲食文化精華”。其還附上7張圖片,圖中是精致擺盤的拌菜、魚蝦、肉類和主食,配有多種調料。

其稱,“每一道料理都是嚴格選用時令季節進貢的新鮮食材,經過頂級‘大長今’之手,才能出現在王公貴族的餐桌上”。

有人指出,“韓國宮廷滿漢全席”的表述不妥,韓國沒有“滿族”和“漢族”,這是“明搶”。所謂宮廷宴更像是火鍋店“小料台”、村子流水席。

引發群嘲後,韓國旅遊發展局刪除了爭議微博,並對評論區開啟防護模式。

55134c8f4eab0baae696d9de4329ac51韓國旅遊發展局宣傳韓國宮廷“滿漢全席”。圖/@韓國旅遊發展局微博

【1】“滿漢全席”可以有兩種理解

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助理教授李艾真曾在韓國留學多年,她對九派新聞表示,韓國旅遊發展局微博中的韓國宮廷菜肴應該是韓定食,是韓國料理裏配菜最豐富、級別最高的一種美食類型,“我理解的就是針對中國人的宣傳,使用中國人熟悉的形容詞,上升不到搶的層麵。”

她認為,“滿漢全席”可以有兩種理解,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意義上的滿漢全席,烹調方法、菜肴內容都是固定、規定好的;另一種是作為形容詞,來形容菜式非常豐富,“就像年夜飯特別豐富,就會說,‘哎呀,今天吃滿漢全席’。”

公開資料顯示,“滿漢全席”興起於清朝,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的著名中華大宴,菜單主要通過師承、文獻發掘而形成。有觀點認為,“滿漢全席”更多是一種“叫法”。

據央廣網報道,故宮方麵曾明確,“滿漢全席”在清朝宮廷並不真實存在。有一種說法是,清乾隆年間,李鬥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錄了一份菜單,稱其“所謂滿漢席也”。據文化學者韋明鏵考據,“滿漢席”在揚州曾是官場菜。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宮廷史專家苑洪琪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我在文獻記載中看到,有滿席、有漢席,但是就沒有滿漢全席。”在諸多史料記載中,滿席和漢席都是分列的。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皇帝做出一項重要決定:“後元旦賜宴,應改滿席為漢席。”苑洪琪認為,這段話正顯示了滿人入關後飲食習慣的變化。

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高鵬告訴九派新聞,“滿漢全席來源於中國,是毋庸置疑的,但關鍵是看誰能在現代去定義它,如果我們不去推陳出新,可能會被別人搶先標注、改良推進。”

“一些傳統文化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守好了,並對它進一步發展,去加入時代的內容。”

他認為,“韓國宮廷滿漢全席”的表述並不算剽竊,“那個年代,沒有商標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概念,在日本和韓國的引領下,東亞地區才有了對文化產品的知識產權搶注的問題,除了嘲諷,我們為什麽不搶先進行展示?”

【2】曆史上韓國長期受中國文化圈的影響

韓國旅遊發展局微博並非第一次“借”中國語言宣傳韓國旅遊。

2021年1月,因韓國旅遊業受疫情影響,為吸引中國遊客,其微博策劃了宣傳“韓國遊”的活動。在中文宣傳片中稱,“韓國有句古話叫‘百聞不如一見’。意指聽一遍,不如親眼看一次。”

該宣傳片立即引發質疑。據《古漢語成語典故詞典》,“百聞不如一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a3d8807248d1b3353b93f9b8a7973a85

曆史上韓國長期處於中國文化圈的影響下,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文化在韓國本土化,漢字在韓國地名中的影響卻仍然存在。韓國很多地方與中國同名,也有漢江、襄陽、利川、廣州、湖南大學等。

高鵬說,中國文化在古代是整個東亞地區的範本,周邊的朝鮮半島地區、日本列島地區的一些文化元素都是來源於中國。

“中日韓其實往前溯源,有很多共同的東西,文字、語言、禮儀等等,這就是特殊曆史時期的產物,我們隻需要正視曆史就好。”李艾真表示,“作為中國人,大可以一種博大寬廣的胸襟和骨子裏的文化自信去看待這個事情。我們堅持尊重任何一個文化圈和任何一段史實,但是也不允許任何有損文化在內的國家有形、無形資產的行為。”

對於傳統文化,高鵬認為,“應做好分類和拯救工作,還有搶注、再開放工作,要高效率去保護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