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多座內陸城市近期舉行集體海葬,為何都選在青島海域?

據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民政局消息,為了鼓勵和引導群眾移風易俗,自覺實行節地生態安葬,滿足群眾對節地生態安葬服務的需求,經研究,決定於2023年5月9日-10日在青島海域舉行骨灰集體海葬活動。海葬服務實施中產生的相關費用由民政部門承擔;逝者親屬的交通費、食宿費等費用自理。

另外,陝西省民政廳和西安市民政局今年將聯合舉辦陝西省首屆公益性海葬(骨灰撒海)活動,計劃於4月底在青島市舉辦。

在山東省內,4月20日,91位來自濟南的逝者在親人的祈福中,伴著芬芳的鮮花魂歸青島海域……

這些內陸城市舉行海葬,為何都選在青島?

據山東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潘紅春早前介紹,青島市是全省最早開海葬的城市,承擔了濟南等內陸城市的海葬任務。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青島市率先在全國開展骨灰撒海活動。據《半島都市報》報道,初期,市殯葬管理所不知找過多少條合適的客輪,但對方一聽說要搭載骨灰,無一例外因“晦氣”而婉拒。接下來的1992年和1993年,海葬儀式被迫中斷。沒人會料到,起因竟是找不到一條可以搭載逝者骨灰及家屬的船隻。後來,租用過單位班船,租用過園林旅遊公司的小客輪“青島號”,直至現在租用了固定的運營客輪,大家已經接受了這一綠色生態殯葬理念,再也無人因“晦氣”而拒絕或者抱怨。找船隻如今看來微不足道,但當時足以見證當時的破冰之艱。

報道回顧道,三十年來,青島海葬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穩步發展,從大規模、單一集中的集體大規模海葬走向常態化、小規模、個性化的多元模式,從單純海葬走向了“葬”“祭”並重,從最初以本地市民為主到覆蓋全國,並已與濟南、濰坊、淄博、呼和浩特等地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在海葬合作和輻射範圍方麵,青島市殯儀館最先是與淄博進行合作海葬,後來是濟南、濰坊、日照。2019年5月22日,與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合作在青島舉行海葬,22具骨灰撒入大海,標誌著青島與兄弟城市間合作海葬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同年,青島民政部門還表示將與新疆烏魯木齊民政部門積極接洽,對接海葬合作事宜。
69e8c6884ae9839e9978ac5f4c7a157e濰坊在青島舉行2023年春季生態海葬活動

報道稱,在海葬覆蓋區域和人群上,目前青島海葬已經覆蓋到國內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級行政區域。在參加青島海葬的人群中,既有土生土長的青島普通群眾,也有解放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黨員、老同誌,更有在青島服過役的革命軍人,還不乏海外華僑和國際友人。他們都充滿著對大海的向往和眷戀,充滿著為子孫後代多留碧海藍天、多留綠水青山的責任和情感。

另外,時任青島市民政局局長王凱曾表示,青島在蜿蜒730公裏的海岸線上,有大小49處海灣,60多座島嶼,算得上是北方最好的海域,推行骨灰撒海,有很好的地理優勢。

2021年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至今,青島與濟南、淄博、濰坊、日照和呼和浩特五市合作海葬逝者1633人。近5年,外地在青島集中和有組織的海葬數量占到了15%。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曾於2022年6月介紹,人體骨灰是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允許海洋傾倒的物質類型之一,也符合相關國際公約規定的情形。“海葬”活動需要在指定區域開展,我國現有專門服務於“海葬”活動的生態處置傾倒區3個(青島、日照、長江口),其他在用的傾倒區也可用於開展“海葬”活動。

山東日照擁有專門的生態處置傾倒區,為何早前還與青島合作?

日照新聞網早前報道提到,2018年初,一篇《日照市開展海葬服務活動公告》的發布,為日照開啟海葬破局之路。同年4月,日照市首屆骨灰撒海活動舉行,因尚未獲批撒海區域,這次海葬活動由日照市殯葬管理所與青島市殯葬管理所共同承辦,在青島海域舉行。之後,在相關部門及領導的支持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日照海域劃定日照海葬專用區。

今年4月6日,日照市舉辦第六屆海葬公祭活動。31位逝者的親屬在日照市殯葬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分兩批乘船出海,在日照萬平口東南部海域,將親人的骨灰緩緩放入大海。自2018年以來,日照市已舉辦六屆海葬公祭活動,共有2000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

在青島等地的實踐過程中,也有市民從環保角度對海葬提出了質疑。

時任青島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郭可凰曾解釋,火化遺體的溫度一般在800℃到1200℃之間,如此溫度下,有害病菌根本無法存活,所以即便是逝者生前攜帶有傳染性極強的肝炎病毒或是結核病毒,都會被殺死,骨灰撒入大海後,不會使病毒傳播,“此外,魚的問題就更不用擔心了,我們選擇的拋撒海域距離市區很遠,並隨著洋流的流向直接進入外海,不可能回流到青島海域。”

遼寧省在黃海、渤海有五處指定骨灰撒海海域,省民政廳也曾於2020年解釋,遺體火化是在1000攝氏度到1200攝氏度高溫態度下進行焚燒,任何有害病菌無法存活,火化產生的骨灰,屬於無機物碳酸鈣,不屬於有毒有害物質。遼寧省年均骨灰撒海6000份左右,每份骨灰約重500克,每年撒入海洋的骨灰隻有3噸上下,相對於流入海洋的泥沙量、海洋生物死亡自然產生的物質以及國家允許傾倒的廢棄物而言數量極少,同時考慮海洋自身的稀釋能力,海葬骨灰對海洋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海葬需求的增多,也引發了當地人的思考。

其中在2022年年末,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二中教師王林就帶來了《關於打造海葬城市特色,撬動海葬旅遊市場的提案》。

他提出,一方麵加大對市民選擇海葬的宣傳和引導,提高海葬者家屬出席活動的費用減免額度,吸引內地市民選擇到青島舉行海葬,並到重點城市設立宣傳和業務辦理點;另一方麵要打造海葬城市特色,帶動旅遊等相關產業,增加網上祭祀等方式,選擇合適地點建立“骨灰撒海紀念碑”,方便群眾追思。

另外,《舟山日報》早前刊發的評論文章提到,陝西作為一個看不到海的內陸省份,與青島市合作,這一消息告訴我們,公益性海葬日漸深入人心,舟山打造麵向全國的海葬基地恰逢其時。

“我市實施公益性海葬多年,設施、服務日益完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我市還擁有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和風景名勝區,對海葬意向者具有一定的感召力。”文章梳理道,打造麵向全國的海葬基地,要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能力,為骨灰撒海、海上祭奠營造最莊嚴體麵的儀式感,並為逝者親屬提供便利化、人性化的一條龍服務。在此基礎上,還應像招商引資一樣積極主動地做好對外推介,不斷擴大影響力,積極謀求與內陸城市合作,想方設法做大海葬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