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人民領袖」 喉舌造勢習近平新稱號有理由?

作者:吳莉亞

「人民領袖」 喉舌造勢習近平新稱號有理由?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客戶端2月11日推出與央視聯合製作的微視頻《人民領袖》,講述習近平的從政道路,包括習拿起鋤頭下田和以國家領袖身份巡視廁所的鏡頭。繼此前地方對習使用“偉大領袖”遭封殺,“人民領袖”由中央級媒體高調拋出,當中動機,以及其背後的推手王滬寧,引起外界關注。另一方面中共春晚走進泰山,搞“封禪大典”的消息也引發輿論沸騰。

“偉大領袖”遭封殺 官推“人民領袖”

中共官方首次正式以“領袖”稱呼習近平,是在十九大後的首次政治局會議。會議稱,習近平是“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當之無愧的黨的領袖”。這是繼毛澤東、華國鋒後,再有中共領導人被冠以“領袖”的稱號。

不過,貴州地方黨媒《黔西南日報》先後於去年11月10日和14日,兩度在涉及習近平的報道中,對習冠以“偉大領袖習近平總書記”的稱謂,由於讓人聯想到“文革”年代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瘋狂,在引起爭議之後,這種“過火”做法遭到叫停。

香港《明報》援引章立凡的說法認為,這是地方揣摩上意的“自選動作”做過頭,官方因為覺得口徑不統一,需要“往回收”。

其後,新華社發表文章公開定位給習近平定位8個稱號,包括“戰略家”、“統帥”、“總設計師”、“掌舵者”等等。外界認為這是對習的宣傳“划出大框架”,防止再度出現“過分鼓吹”。

但仍然有人繼續“犯規”,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少工委主任傅振邦去年12月在北京市丰台區第五小學科豐校區對少先隊員說,習近平是“偉大的領袖”,要熱愛“偉大的領袖”,“少先隊員一定要知道,今天我們有偉大的領袖習近平爺爺”等。

《聯合早報》援引時評人陳傑人表示,這次“人民領袖”的推出,選擇在《人民日報》新媒體發出,顯然是因為去年十九大後“試水”不成後,當局如今更為謹慎。他認為這次又是一次“試水”:“官方先放出這個聲音,如果外界、民間有什麼不一樣的意見,也便於它收回。”

《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解釋為何“領袖”前邊要用“人民”,他指出,中共的權力當然不是來自人民,因為它完全省略了選舉投票這類人民決定權力的程序,所以人民已經成為謊言。這樣一來,中共才有必要把人民二字舉得更高,喊得更響。記得六四事件時,很多民眾走上街頭表示抗議,要求結束一黨專政。其中一條簡單的標語一語中的:“我們才是人民”。僅僅這句話就否定了中共統治的合法性。

胡平說,中共自稱得到人民的擁護,但是,誰是人民不由人民決定而由中共決定,而是否擁護中共成為它判定人民的標準,以便永遠獲得所謂“人民”的擁護。如果要破除這樣的謊言,中共必須承認,人民有自由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而這樣一來,中共所宣稱的統治的合法性也自然會倒塌。

王滬寧被指習形象包裝幕後推手

美國之音援引章立凡分析指,這次“領袖”橫空出台,習的智囊們的裁剪包裝不遺餘力。

章立凡指,領袖稱謂這個時刻出現,就是十九大結束、人大即將換屆之時,不同尋常。王滬寧、慎海雄等習的智囊人物在打造頭銜方面應該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王滬寧一直是新權威主義的理論家,王滬寧並把這個作為其理論上的終身事業。

章立凡表示,對於王滬寧來說,無論哪位主子上台,他都能為之做最好的包裝。

王滬寧被指操刀對習進行“領袖”形象包裝,在此前的多方消息中有所印證。

《紐約時報中文網》去年11月14日曾報道,在入常掌管文宣之前,王滬寧早就管理著習近平的形象。王滬寧不但象服務前兩代中共領導人一樣,為習策划了理論口號,作為習隨行必備人員,他還有特殊許可權,可以管制習的照片在官媒的發布。

據稱,2013年,當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時,王滬寧也在現場。中共新華社發布的習近平照片,需要先經過王的認可。

王滬寧是炮製中共理論的“高手”,先是為江包裝推出所謂的“三個代表”,後來是胡錦濤“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推手。而習近平的“中國夢”、以及上個月被加入黨章的那句口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是出自王滬寧。

外界形容王滬寧,有所謂“三代國師”、“中南海頭號智囊”,以及所謂“中國頂級戰略理論家”、“習近平新威權統治風格的主要闡釋者”、“習近平密友”,“中共頭號化妝師”,中共“三位最高領導人背後的大腦”,等等。

時評家橫河曾表示,王滬寧的價值在於中共的理論需要。因為中共作為政教合一的政權,需要指導思想。如果沒有王滬寧的存在,三個代表、和諧社會以及當紅的習近平某某思想這三個理論體系都不會存在,因為這些所謂的理論體系都是無中生有的杜撰,更不是這些領導人自己的獨創。它們僅僅是通過王滬寧的手筆把零星的理論片段通過配件組裝式的功夫打包而成,最后冠在最高領導人名下。

橫河認為,現在的共產黨儘管並不想糾纏理論,但是由於政治與經濟的矛盾已經存在而且無法突破,所以需要一名巧婦來為無米之炊,需要王滬寧來包裝和忽悠,來把矛盾理論裝扮到自圓其說。

來源:阿波羅網吳莉亞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