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家教珍事:太后張氏–愛民助政的宮廷賢母

文:艾益民

來源:正見網

1426年,明仁宗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即位,史稱明宣宗。尊奉:仁宗皇后張氏,為皇太后。二十八歲的宣宗,是中國歷代皇帝中難得一遇的孝子,對母后張氏十分恭敬,軍政民務等國家大事,多稟告張太后裁決。太后張氏,是愛民助政的宮廷賢母!當時四海昇平,宣宗事太后「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進貢雖非珍玉奇寶,但蔬果野味而已,宣宗都要先奉上太后,自己才能享用。母賢子孝,成為宮廷的典範!

宣德三年(1428年),張太后生日這一天,文武百官入宮朝賀禮畢,宣宗親自陪著太后游西苑,率皇后、貴妃一干人等,登上萬歲山,宣宗奉酒向母親祝壽,太后大喜,與兒子欣然對飲,說道:「方今天下無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樂。」

宣宗連連點頭受命。大臣們又獻詞頌德,祝賀太后壽誕,至日落,才盡興而歸。

第二年,宣宗又陪著太后拜謁長陵、獻陵(分別是成祖和仁宗的陵寢),宣宗騎馬在前,為母親開路引導,走至清沙橋下馬,親手扶著太后車駕,慢慢前行。百姓夾道迎接,山陵旁不論老少,都跪在地上,向皇帝、皇太后三呼萬歲。太后見了十分感動,對身旁的宣宗說道: 「百姓之所以愛戴皇帝,無非因君王能讓他們安居樂業。皇兒應愛民如子,始終如一,方不負民望!」宣宗連連點頭,恭聽教誨。

謁陵完畢,太后一行人,走過農舍。太后下車,宣來農婦,親切詢問其生計如何?又賜給錢鈔飲食。村婦們感激涕零,向太后獻上農家的蔬食果品。太后欣然接受,還親口嘗了幾個,她對宣宗說道:「我等當與百姓同樂!這是農家風味,不可不吃。」大家都一邊吃,一邊笑樂。百姓盡歡!

回宮路上,宣宗見道旁,有農夫正在農田耕地,便下馬取過農具,推了三次土,對侍臣說: 「朕三推,已不勝勞累,何況長年累月以此為生呢?」又賜給農夫許多鈔幣。一路所過農家,都有賞賜。

宣宗在位十年,謹遵母親教誨,勵精圖治,維持著明代開國以來的繁榮局面。宣德九年(1435年),宣宗得病而亡,年三十八歲。他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年僅九歲為皇太子,次子朱祁鈺。大臣們猜測,皇太后是否顧及私利,棄孫立子。也有人議論:太子年幼,不堪重任。內閣輔臣楊士奇,憂心忡忡地對楊榮說道:「我輩受先皇厚恩,理應力保幼主,扶持國祚。」

這時,皇太后在乾清官升殿,命楊榮、楊士奇,率百官入殿,覲見新皇帝。二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入見,只見張太后鳳冠霞帔,端坐上首,女官們佩刀執劍,排列兩旁,好不威風!張太后命召新皇帝出見,眾人一齊跪下去,只聽見太后說: 「這是新天子,年方九歲,全仗眾卿扶持!」眾大臣抬頭一看,正是太子朱祁鎮,不由欣喜萬分,三呼萬歲,響徹雲天。

於是,新皇帝登位,改第二年為正統元年,是為明英宗。尊奉張太后為太皇太后,宣宗的孫皇后為皇太后,弟朱祁鈺為王。

大臣們提出,新皇年幼,無力親政,請求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說:「祖宗已有成法,我等豈能壞此法度?」當即委任五名大臣,一起輔政,處理軍國大事。

對自己外家親屬,太后則嚴加抑制。彭城伯張泉、都督張升,都是太后兄弟,太后下令:不許他們干預國政,每月只能於朔、望日,兩次入朝。張升,素有賢名,楊士奇屢次請求太后予以重用,但太后都以「不升內親」的原則,而不應允。

當時,宮中有一太監名王振,狡黠多謀,權欲很重,朱高熾當太子時,他就隨侍左右,朱瞻基登位之後,在東宮掌權,英宗幼年時即由他照看,故尊稱他為先生。英宗即位,命他執掌司禮監,格外寵信。王振憑藉皇帝權威,擅權干政,隨意責罰大臣。太皇太后知道後,十分生氣,宣召王振入宮,嚴詞斥責,以太祖時定下禁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干預者斬」,喝令將王振處死,經英宗叩頭求情,才免去王振死罪。太后在世時的這幾年,王振一直不敢過問政事。

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得了重病,她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召內閣輔臣楊士奇、楊溥二人入宮,命內侍問兩人: 「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未辦?」楊士奇寫好三道奏章,每日遞上一道,請病中的太后過目。第一道,建文帝雖然逃亡不知去向,但不能削去年號,且應修撰建文帝實錄。第二道,成祖朝時曾下詔,凡收藏建文舊臣方孝孺等人的遺書者,論為死罪。這一條應予取消。第三道奏疏,尚未送進宮中,太皇太后已瞑目而逝。太皇太后死後,謚號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昭聖昭皇后」,與仁宗合葬獻陵。

(據《淵鑒類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