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騙子公司買你的個人信息,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巨額來電》

個人信息被倒賣,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什麽?用戶輕則遭遇大數據精準營銷,重則 被成為
皮包公司法人。

但更嚴重的,還遠不止這些。

正如 總有一種力量能讓你熱淚盈眶 ,這世上,也總有三個字能讓你不寒而栗。當然,答案可能是因人而異的。

對於三國時期的江東小兒來說,這三個字大概是 張文遠 ;對於一名當代學齡兒童,是 告老師 ;但對我們新時代的打工人,則無疑是 上征信

細數那些曾經放話要 上征信 的行為,無論是手機欠費、違規養狗還是頻繁跳槽,對於當代人來說,征信就是最好的筐,什麽都敢往裏裝。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去年,浙江人社廳用征信約束跳槽的設想,引發了很大爭議。

盡管這類雷人規定總是不了了之,但誰都知道, 上征信 三個字背後的震懾力有多重要。

那麽,如此寶貴的個人征信,究竟價值幾何?最近,官方公布的一份判決書給出了具體數字

你的征信報告,可能隻值十塊錢。

你的個人信息,正在被打包甩賣

前幾天,最高人民法院旗下的中國裁判文書網更新了一份判決書,意外地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少關注與討論。

案件說來也簡單。湖南的一位銀行外包人員,因為倒賣三千多份用戶的征信報告,被判了三年緩刑。

具體來說,就是永州市建設銀行總行的外包人員崔某,利用職務之便拿到管理人員陳某的操作碼,查詢了 3678 筆個人信用報告。

此後,崔某將非法查詢到的客戶信息,以 10 元 / 份的價格,通過中間人呂某賣給了一名經營小額貸款公司的社會人員。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銀行工作人員每天要接觸大量客戶信息。/《半澤直樹》

也就是說,通過這樣一筆交易,崔某從中非法獲利 36780 元。

然而,比起譴責某些銀行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與道德水平,還是個人信息泄露的門檻如此之低更讓我震驚原來,這麽重要的征信報告,是隨便一位員工就可以接觸到的麽?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試著向在某銀行一線工作的朋友詢問,得到了後者肯定的答案。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回想起換工作時辦的每一張工資卡、幫親戚完成任務填的每一份信用卡申請,甚至是大學期間被學生會拉讚助叫去辦的銀行卡
想到這,我已經不敢想了。所謂個人隱私,恐怕早就不知道被賣過幾次了。

後怕之餘,新的疑問也產生了:究竟都是些什麽人,在泄露我們的個人信息?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你會發現,犯罪人員的身份五花八門,既有遊手好閑的 街溜子 ,也不乏端著鐵飯碗的
正經人

這裏麵,有警察配合商人丈夫幹起人肉搜索生意的;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有疫情期間,政府工作人員泄露返鄉人員個人信息的;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最有意思的,還是一位曾經的人力主管。

被抓捕到案後,他辯稱自己的信息來源不是非法獲取,而是自己作為某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時,別人應聘主動發給他的。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但他所經手倒賣的個人信息體量之大,暴露了這是一個專業信息販子的事實。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公安機關依法對沈某所使用的手機與U盤進行了勘驗檢查。經勘驗,沈某使用的U盤內 9323 個無重複有效文檔中,共有 29282663
條信息。

不用數了,2900 多萬。這是什麽概念?北京人口 2100 多萬,香港人口 700
多萬,這人倒賣的個人信息,比兩個超級城市加起來的人口還要多。

千萬條數據統一打包,這幾年的所有車主資源以及樓盤業主資源、工商資源。還有各類教育跟銀行按揭貸款數據
沈某的吆喝聲令人不寒而栗。而從幾年來實際達成的交易來看,沈某的描述也並非誇張。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穿越回古代,沈某估計也是個 包打聽 。/《武林外傳》

七千餘條廣東省部分車主信息、四千餘條成都市部分樓盤業主信息、五百餘條成都部分學校曆年就讀學生信息
多少人的隱私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明碼標價,打包售賣。

看到這,你有可能認為這些人隻是隱私被泄露了,並沒有遭受實際損失。但這也隻是分工不同罷了。

如今,個人信息的倒賣,儼然已經成為一道成熟的灰色產業鏈。上遊負責抓取,中遊負責搬運,到了下遊,才開始對這些個人信息加以利用。

被利用的後果,往往是我們不能承受之重。

被賣的個人信息去哪了?

這樣的場景,相信絕大多數的網友都並不陌生

剛剛搜索了購房信息,你就接到無數中介的推銷電話;隻是跟朋友閑聊時提過某款產品,電商平台就把類似的商品一股腦塞進你的手機;一不小心給保險推銷員留了一次聯係方式,從此你的電話號碼就成了整個行業的公開秘密

盡管大家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但並不代表人們沒有嚐試過反抗。

幾年前,有個段子在網絡上非常流行。簡單來說,就是教你給不同的機構填寫資料時留下不同的姓名。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很多場合都需要填寫資料。/ 圖蟲創意。

比如給建設銀行留的聯係方式叫李建設,在百度注冊的賬號,就叫 李百度 ,這樣當有人給你打電話時問你 是李微博嗎?
的時候,你就知道原來是大眼仔泄露了你的信息。

我一度對這個段子深信不疑,以至於我的 Apple ID 至今還叫王蘋果。但過了兩年我恍然大悟 你當實名製是幹什麽吃的?

就拿手機裏裝的這些 app 來說。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手機裏的 app,個人隱私的黑洞。/ 圖蟲創意

下載之後打開 app,會發現它的使用授權協議堪稱現實版 22
條軍規:不同意注冊協議就無法使用;同意注冊,則視為同意開發者收集有能力收集的一切信息;如果你反對,可以選擇不用,但此前收錄過的信息並不會被注銷。

對霸王協議點了 同意 後並不是萬事大吉,大多數 app 還會要求你驗證手機號,不驗證就不能使用,即使能用也會功能受限。

此外,很多 app 還會要求與自身功能並不相關的權限,瀏覽器調用你的攝像頭,聽歌軟件鎖定你的位置,連手電筒都要獲取你的通訊錄。

至於涉及到租房、快遞等,在使用服務前還要上傳身份證正反麵等信息,別忘了,這些恰恰是從業人員眾多、流動較大的行業。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是願意,還是不得不?

當然,這些軟件公司並不是拿到信息後轉手就賣。目前市麵上大部分個人數據,還是被黑客攻擊數據庫後泄露的。

然而,一股腦地索要,又沒有足夠的能力維護。就像是讓三歲小孩戴著價值連城的寶物在鬧市中遊走,其結果可想而知。

個人信息被出賣,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什麽?用戶輕則遭遇大數據精準營銷,重則 被成為 皮包公司法人。

但更嚴重的,還遠不止這些。

普通話都說不好的騙子,

卻能把你騙到傾家蕩產

個人信息泄露有多普遍?先來看一組數據。

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9)》顯示,近一年來,因個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詐騙信息等原因,導致網民總體損失約 805
億元。82.3% 的網民親身感受到了因個人信息泄露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

相比之下,網民的應對則顯得很無力。在一項超過 20
萬人填寫的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活動中,遭遇網絡安全問題後被選擇最多的兩項應對措施,分別是 不再使用該服務 (47.7%)以及
上網搜索解決辦法 (33.02%)。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遇到安全問題,普通網民能做的很有限。/《2019 年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統計報告》

用戶反應平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幸存者偏差。如果信息泄露帶來的後果尚不嚴重,很少有人會較真到報警、起訴的地步。畢竟,如今接幾個推銷電話、收幾條騷擾短信已成當代人的生活日常。

前提是,你沒遇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電信詐騙。

我係東北滴黑社會,俚滴蛾幾現在在我手上
如今你已經很難遇到這樣粗糲的、原始的、廣撒網式的騙局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大數據時代的精準投放。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網上一則調侃實名製的段子。

大部分情況下,騙子往往會先聲奪人地報上你真實的個人信息,並指責你涉嫌某項犯罪。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的態度之蠻橫,讓國營飯店服務員與之相比都顯得和藹可親。

殊不知,這是騙子在跟你玩心理戰,故意用強硬的態度來讓你失去判斷,亂了心神,好為接下來的詐騙環節做鋪墊。

而最容易被嚇唬住的,往往就是剛剛走上社會的學生。這也是為什麽,以 注銷校園貸 的名義詐騙,正在成為一種新型的詐騙方式。

最近,不少大學畢業生都接到自稱 X 東金融客服
的電話。電話過程中,騙子往往能將受害者的姓名、身份證號、畢業院校等信息準確地說出來,並聲稱受害者在校期間注冊了校園貸,不及時注銷會影響征信。

當受害者被誘導下載多個借貸軟件,並借出最大額度的金額轉給騙子後,對方就人間蒸發了。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你沒錢的秘密,騙子公司比你媽更早知道。/《巨額來電》

搜索 X 東金融 詐騙 ,你會發現這種騙局每天都在發生:有人剛剛還清助學貸款,又背上了 5.2 萬元債務;有人被騙 9
萬餘元,險些自殺

此時,名校光環並不會成為護身符,恰恰相反,名校學生的身份,反而讓受害者受到二次傷害

前段時間,GQ 實驗室發了一篇受害者自述角度的《清華女生:我居然被電信詐騙了?》,從作者的敘述以及留言中不難看出,持有
清華北大的還會被騙? 觀點的人,仍然不在少數。

無論負責辦案的民警還是看客,甚至受害者自己,可能都或多或少產生過這樣的質疑, 這麽簡單的騙局為什麽會被騙?

事實上,一切針對受害者所進行的苛責,其實是在無形中把詐騙發生的責任推給受害者。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電話兩端,普通人與騙子掌握的信息往往並不對等。/ 圖蟲創意

我的朋友小周分享了他的經驗。這位互聯網民工的手機使用習慣,包括但不限於:出門不連
Wi-Fi、不瀏覽奇怪的網站、不下載來曆不明的軟件;app 所有權限都關閉,用時才打開,用完就關上

這麽說吧,如果全網隻有三個 好受害者 名額,他必須得占一個。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接到過多次詐騙電話。

盡管能熟練使用 你可以用辦公電話打給我嗎 你的工號說一下吧 為什麽我覺得你像騙子呢,你怎麽證明你不是騙子吧
等辭令,將騙子懟到懷疑人生繼而悻悻掛掉電話,但小周並沒有由此產生任何得意的感覺。

他不無沮喪地表示, 沒被騙到錢又怎麽樣,我的個人信息不還是被泄露了嗎?

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
能不能對社畜多一點善意。/ upsplash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並不難理解。

一方麵,互聯網迅速崛起、蓬勃發展,另一方麵平台保護手段缺失,個人隱私意識淡薄。兩者合圍之下,普通消費者就成了甕中之鱉。

聽起來像個無解的問題,但它本不該是這樣。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看到隻值10塊錢的征信,終於明白我為何這麽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