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年隻要49元:瘋狂的惠民險,風口之前的洪水?

10 月 21 日, 吉湘保邵陽惠民保 在湖南邵陽市上線。當地全體基本醫保參保人,不限年齡,不限職業,一年隻需 49
元,平均每天不到 2 毛錢,就能享受最高 300 萬元的保險保障和惠民體檢福利。

今年以來,如此 實惠 的惠民保險在全國瘋狂落地,平均每 3
天進入一座城市,高峰時四地同日上線惠民保。截至目前,惠民保險已進入中國 17 個省 50 個地市,在超過 114
座城市落地,參保人數超過 2000 萬人,累收保費超 10 億元。
業界許多人將今年稱為 惠民險元年 ,堪比 4 年前
百萬醫療險 問世時的場麵。

如此低廉的價格,真能撬動高達 300 萬元的醫療保障嗎?
不是的,它其實隻有極少的人才能有機會享受到這種保障,且隻有在極端特殊的情況下才能達到 300 萬元的保障限額。
供職於泰康養老健康險的劉宇對《財經》說。

好人生科技首席健康經濟學家湯子歐也表述了相似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惠民險就是一種微縮版的百萬醫療險。不過其價格更低,承諾的保障額度更大,但設置的免賠條款也更苛刻。

另外,與當初百萬醫療險的主導方主要是商保公司所不同的是,在今年的惠民保險浪潮中,各地政府、醫保局、衛健委等出現在了惠民險的主導身影中,多地的相關政府部門在為惠民險的發布做指導、站台和背書。

在惠民險火熱的背後,是什麽將商保公司、第三方平台、保險中介、各地政府部門這四大主導方撮合到了一起?大家各自的考量是什麽?

惠民險的主要風控仍在社保身上

從各地已上線的惠民保險產品來看,價格從 29 元 ~179 元不一而足,大部分地方的價格是 59 元 ~79
元的,各地在保險價格和保障範圍上都大同小異。

比如,以 10 月 15 日在北京上線的 京惠保 為例,其保費價格統一為 79 元 / 人 / 年,參保人隻要符合賠付條件,扣除 2
萬元免賠額後,住院醫療費用可 100% 報銷,最高報銷 100 萬元,另外還涵蓋 17 種特定高額藥品保障,0
免賠額,在符合賠付條件的情況下按 90% 比例賠付,最高賠付 100 萬元。

各種高額保障的宣傳標語,吸引起了較高的用戶期待,但實際情況可能跟群眾的預期有差別。這跟惠民險產品的賠付門檻有關。

仔細閱讀每款惠民險的免賠條款可以發現,已上線惠民險產品在免賠額的設定上大同小異,大部分的惠民險產品都將免賠額設置在了 2
萬元。以京惠保為例,保險期間,被保險人在公立醫院住院所產生的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內的醫療費用,經醫保、大病醫療保險補償後的個人承擔部分,在符合賠付條件的基礎上需扣除免賠額後,住院醫療費用可
100% 報銷。

而一般來說,一旦生病,到達醫保起付線後,會先享受到當地的基本醫保報銷,醫保報銷後自費超過 1 萬元部分由大病醫保來報銷 75%,剩餘的
25% 的自費部分需要超過 2 萬元免賠額才達到京惠保產品的起付線。這意味著,當個人整體醫療費用部分接近 4 萬元至
5 萬元的時候,才會得到京惠保的賠付。

在惠民險的產品設計體係裏,整個產品是基於社保賠完之後,再經過一個免賠限製,這樣一來的話,首當其衝的主要風控還是落在了社保身上。
湯子歐說,當被保險人發生了疾病後,主要還是由社保來負擔。

在某種程度上,惠民險就是一種微縮版的百萬醫療險,不過其價格更低,承諾的保障額度更大,但設置的免賠條款也更苛刻。

這次惠民險火起來的時候,行業裏確實不自覺的會拿它和百萬醫療險相比較。百萬醫療險推出以後,民眾也是趨之若鶩,不過隨著後來對保障條款的理解,知道了並不是如自己想的那樣好,才逐漸恢複了對百萬醫療險的理性認知。
劉宇對《財經》說。

不過,從行業的視角來看,惠民險對商業健康險具有巨大意義。長期以來,健康險在我國的普及程度較低。據《2018
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報告》裏統計的數據,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覆蓋率不足 10%。
惠民險的出現,對行業具有重大意義,由於有了政府的幫忙,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大了健康險的覆蓋麵,提高了群眾認知和群眾的參與度,提高了保險的密度。
湯子歐說。

一位行業人士評論說, 今年一年健康險行業的發展,可能抵得上過去 5 年。

品牌、獲客、估值、政績,四方各有所圖

早在 2015 年,深圳就推出了第一款 惠民保險
,開始了最早期的探索。隨後的幾年間,各地仍以調研、觀望為主。隻有南京、廣州等極少數的城市上線了惠民險的產品。

直到今年,惠民險才在北京、杭州、成都、重慶、長沙等各大城市全麵鋪開,從目前落地的區域來看,惠民險已進入中國將近三分之一的區域,堪稱
2020 年最當之無愧的網紅保險產品。

在不到 10
個月的時間內,如此大麵積的推廣,自然離不開各地政府機構的介入和背書。在絕大多數惠民險產品上線時的發布會上以及產品的介紹頁麵上,都可以看到當地醫保局、衛健委等政府機構的名字,也有相關政府機構的負責人會出席產品上線當日的發布會。

從已上線的惠民險來看,背後有這樣四大主導方:當地政府相關機構,商保公司,第三方平台,保險中介公司。在惠民險產品中,各方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地醫保局、市政府等政府機構,主要是作為指導單位,為惠民險做一個指導和背書的作用,並沒有參與惠民險的實際運營,當地醫保的數據也沒有和其它三方做數據接入和打通。

對於平安、太平等商保公司來說,它們主要是作為承包方,有的會參與實際運營,有的則是承保以後,交給第三方平台的科技公司來運營。保險中介則主要負責惠民險產品的銷售、推廣和落地;第三方平台的科技公司,有的會承擔起惠民險的運營任務,有的則隻提供健康管理、風控等技術支持。

是什麽把大家撮合到一起了呢?

這四大主導方,在惠民險項目上,其實各有考量。當地政府機構主要是為了引入商保的力量,以圖緩解醫保的壓力,把醫保基金的盤子做大。此外,據此前部分媒體報道,各地醫保局和政府層麵
開始認識到這款產品可能帶來的政績,打響了晉升錦標賽。

而對於商保公司來說,則主要是為了獲客和業務覆蓋麵的鋪開,謀求後續其它健康險產品的銷售,長遠來看,更是希望借著惠民險的機會,探索新型的商業健康險市場。惠民險本身
保本微利 的定位,就決定了保險公司很難指望在惠民險上掙錢,從此前行業的經驗來看,承保惠民險可能還將麵臨虧損。比如,此前運營了 5
年的深圳惠民險,截至今年 4 月總計賠付 8.88 億元,而保費收入僅為 8.1 億元,此外,還有每年的運營成本沒有納入計算。

北京人壽總經理助理李國良在接受《財經》采訪時透露,
我們參與惠民保險,主要是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另外也是提升民眾對我們的信任,增加與用戶的互動。 他所在的北京人壽,是北京 京惠保
的承保方之一。

對於保險中介公司來說,也主要是為了獲客和教育市場。在拿到用戶資料後,後續能進行其它產品的推廣和銷售,用戶的接受程度也會更高。

對於第三方平台的科技公司來說,在用戶和流量之外,它們還能獲得運營經驗和運營數據,以及打通自己商業模式的閉環。此外,有業內人士透露,參與進惠民保險,對科技公司來說,意味著拿到一張健康險行業的入場券。眾托幫聯合創始人龍格向《財經》表示,
很多科技公司的想法,是想通過做這種業務,使自己的業務流水變得好看,雖然惠民險業務會虧損,但是公司的估值就會大幅度提升,後麵就更容易拿到融資。

據龍格預測,惠民險預計今年將有 2500 萬人參保,在未來 3~5 年的時間裏,惠民險的參保人數或將達到 1 億人。

醫保麵臨虧空風險,監管方鼓勵商業健康險

除了各主導方的熱情外,惠民險的火爆,更深層次的動機是醫保控費。

2018 年 5 月 31 日,國家醫保局正式掛牌辦公。這一年,國家醫保基金總收入 21090 億元,總支出 17607
億元,醫保收入增速為 17.61%,而醫保支出增速達到了 22.08%。

同時,醫保所處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在籌資方式上,社保籌資遇上了人口老齡化的難題。我國現在采取的社保籌資方式為現收現付製,即在職職工負擔退休人員。這樣的代際轉移式的製度設計,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逼近時顯得捉襟見肘。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 2013 年到 2018 年,我國 18~59
周歲勞動人口數連續數年下降,與之相對的是持續上升的老齡人口數,繳費人數少、使用人數多,這種靜態籌資機製和動態人口結構之間存在巨大矛盾,醫保基金需要回答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在整個的醫療費用上,我國醫療費用年年上漲。2018 年,我國醫療支出 59122 億元,占 GDP6.57%,而在 5
年前,這一比重為 5.32%,10 年前這一比重僅為 4.55%。

作為國家醫保基金主要監管方的國家醫保局,它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醫保基金的平穩運行, 開源節流
成了必須的舉措。一方麵,國家醫保局圍繞著基金監管,力圖把醫保的騙保詐騙行為杜絕掉,2019 年全年共追回資金 115.56
億元,這是節流;另一方麵,通過調整醫保基金的支付機製,構建多元保障支付體係,引入更多的資金來承擔醫療支出的壓力,這是開源。

節流對醫保壓力的承擔有限,更大的機會是開源。作為中國最大醫療支付方的醫保基金,在商業健康險、網絡互助、網絡籌款等多元支付方式中,相中了商業保險。商業健康險就這樣走到了台前。

近一年來,監管方鼓勵商業健康險發展的政策頻出:

去年 11 月中國銀保監會新修訂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強調了健康險的保障屬性;

今年 1 月國家醫保局等 13 部門聯合出台的《關於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 2025 年,健康險市場力爭要達到 2
萬億元的規模;

今年 3 月 5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醫療保障製度改革的意見》,提出 力爭到 2030
年,全麵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製度體係

而就此時的健康險行業來說,近年來也迎來了高速的增長,過去 5 年年度保費規模收入複合增長率約
30%,是所有險種中增速最快的險種。今年上半年,商業健康險實現保費收入 4875 億元,預計今年整個市場就將達到萬億體量。

但對傳統的保險公司來說,它們長期以來在健康險的運營上一度受挫,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集中度高、運營難度大等問題橫亙在麵前,多數保險公司在健康險的業務上都還處於虧損中。

此外,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行業裏大量的科技公司興起,如螞蟻金服、騰訊微保、水滴公司、暖哇科技、好人生科技等創新健康險公司,正在試圖給健康險行業帶來數字化的提升和改造,它們需要
數據 來驅動自己的模型,無論是算法的模型還是商業的模型。

於是,當嗅到今年惠民保險在最先的一些地方推出的 味道 後,大家就像 籠中的困獸 ,一擁而上。

惠民險的發展,是醫保和商保緊密集合的一個裏程碑,意味著中國的醫療支付體係走向多元化的保障將是大勢所趨。

在過去,醫保數據和醫療數據一直處於政府部門的高度監管當中,商保接觸不到也無法使用。整個健康險行業如果沒有好的數據做支撐,精算和風控能力無法提升,就很難推出好的健康險產品。

但在惠民險上,惠民險的參與方至少肯定能享有到惠民險運營中產生的醫療費用等數據的使用權,隨著數據量的增大,整個行業就可以進入到精細化運營的階段。

湯子歐說: 從整個趨勢來看,現在是一個跑道期,健康險行業正處於一個指數級增長的前夜。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一年隻要49元:瘋狂的惠民險,風口之前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