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了研究性行為,奇葩科學家都做了哪些實驗?

性行為,一種私密又讓人充滿好奇的行為。在我們觀察研究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課題又怎能不引起科學家們的好奇與探索?

在《瘋狂實驗史》這本書中,作者就記錄了科學家們對於這個課題所做的研究,他們到底有什麽發現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為做實驗而出軌的心理學家

有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沃森,他不僅在學術上成績斐然,創立了心理學行為主義學派,還特別受歡迎,曾經被評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有風度的教授。他為什麽這麽招人喜歡呢?因為顏值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沃森教授觀看了一出性啟蒙電影,這個電影是放給即將遠征歐洲的美國士兵看的,通過表現性病的畫麵,警示他們遠離當地的妓女。戰爭結束後,沃森把這些影片給普通市民和醫生看,想知道他們的看法。結果發現,在許多人眼中,性生活這件事仍然是墮落的行為,甚至有人把性行為看作一種奇怪的疾病。

為了研究性行為,奇葩科學家都做了哪些實驗?

沃森意識到,是時候開始研究人們的性行為心理了,他希望用研究結果來糾正人們對性行為的偏激看法。要說這件事本身沒什麽問題,有問題的是沃森做研究的方式。在研究期間,他和比自己小19歲的女助理羅莎莉·雷納產生了感情,還詳細記錄了兩人在發生性關係時的身體反應,並把結果寫成了一份研究報告。紙包不住火,妻子瑪麗·沃森很快知道了真相。

瑪麗不僅跟沃森離了婚,還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校長告狀,逼著沃森放棄教授職位,就連寶貴的實驗記錄也被瑪麗全部銷毀,可以說,沃森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雖然沃森的實驗數據沒了,但在10年之後,一對夫婦重新用科學研究了性行為,也獲得了不錯的實驗結果。

2. 為什麽人在性行為時容易猝死?

1928年,有一位美國學者發表了跟性行為有關的研究報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醫學家恩斯特·博厄斯。

博厄斯最重要的貢獻,應該是改進了心率計,這項發明給心髒醫學研究者帶來了福音,它可以長時間自動記錄心髒活動,更重要的是,跟其他儀器不同,新型心率計工作的時候不需要人體靜止,而是可以自由活動。

正因為這一點,博厄斯和同事想了解人們在不同狀態下的生命體征。他們找來了51個男人和52個女人,記錄他們在進行各種活動時的心率,包括吃飯、唱歌、打電話、運動等等。大家猜猜看,心跳最快的是什麽時候呢?答案是性高潮。實驗數據顯示,人們在性高潮時心率最高,平均每分鍾心跳148.5下,比體操運動的平均值還要高。

為了研究性行為,奇葩科學家都做了哪些實驗?

至於這個實驗過程如何操作,博厄斯在研究報告中也沒多說,隻是含糊地寫到,有一對夫婦自願參與實驗。不過在報告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在實驗那天晚上11點20分到45分之間,儀器記錄到妻子的心率有4次達到了這個峰值,這意味著在25分鍾內,妻子經曆了4次性高潮。要知道,當時的環境一點都不愜意,兩人的胸口上都用橡膠帶貼著電極,用一條30米長的電線連著儀器,但這似乎並沒有影響到夫妻倆的興致。

博厄斯的研究結論可以解釋為什麽人在性行為時容易猝死,然而問題是,參加實驗的隻有一對夫妻,研究樣本這麽小,實驗數據又沒有代表性,沒法真正說明問題。在這次實驗後,人們再一次記錄性高潮時的生理指標,已經是20多年以後的事了。

3. 想象出來的性高潮

1949年的一天,德國耶拿大學的附屬醫院迎來了一位奇怪的女患者。她的身體狀況不僅讓她自己感到很困擾,就連醫院的醫學家哈德·庫魯姆比斯和穆爾赫特·克萊因佐格也羞於啟齒。在他們的實驗報告中,一些段落甚至是用拉丁文寫的,在當時,這種方式被普遍用來表達文獻中的私密細節。

這位女患者到底得了什麽怪病,讓這些醫學家們都覺得難以開口?與其說是怪病,不如說是一種“特異功能”——她單純靠想象就能達到性高潮。在經過確認之後,兩位醫學家意識到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實驗對象。

為什麽這麽說呢?我們之前提到,性行為可能會引發中風、心肌梗死甚至死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人們不知道的是,人體在性行為過程中會承受什麽樣的壓力。既然這位女子隨時都能高潮,就成了最理想的研究對象。於是兩位醫學家請求她留下,開始記錄她的脈搏和血壓。

為了研究性行為,奇葩科學家都做了哪些實驗?

研究發現,這位女士在第一次高潮時,收縮壓由50毫米汞柱暴漲到160毫米,這可是比經曆分娩陣痛的產婦還要高20%。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兩位醫學家還做了對比實驗,讓這位女士跑上診所的六樓,結果發現,劇烈運動也僅僅上血壓上升了25毫米汞柱而已。為了讓數據更有說服力,他們又讓這位女士經曆了5次高潮,並詳細地記錄了她的生理指標,發現每次高潮基本一致,血壓會飆升到200毫米汞柱以上。

不過,兩位醫學家似乎還是不滿意,又想對比一下兩性的性行為生理指標有什麽不一樣。於是,他們找來了一位男士進行測試。數據顯示,男性和女性脈搏和血壓的變化曲線很相似,都會在高潮時達到峰值。這是不是說明,幸福在於觸及和到達的一刻,而不在於一直擁有的一種常態呢?

4. 核磁共振儀裏的親密時光

盡管在過去一百多年裏,人們終於有機會對男女之事做一點研究,但最多也就記錄一些生理指標,設計一些勾引實驗而已,更進一步的研究基本沒人去做。其實人們早就好奇在性行為過程中,人體內部究竟是怎樣一種狀態,但由於技術所限,這個事兒始終沒法研究。

15世紀末,達芬奇就繪製過男女性行為時的解剖圖,但那隻是根據屍體結構腦補出來的樣子。後來,性學研究者用玻璃器具和窺鏡進行實驗,也沒得到什麽顯著的結論。直到1991年,荷蘭醫生佩克·凡·安德爾在觀看核磁共振成像的時候靈光一閃,才揭開了研究的新篇章——能不能拍下性行為過程中的核磁共振圖像呢?

不過,要做這麽特殊的實驗,首先得找到合適的人選:有奉獻精神、身材苗條、行動敏捷,還不能有幽閉恐懼症,那找誰呢?凡·安德爾想到了自己的兩個朋友,他們還真同意了。

就這樣,在1992年10月的一天,香豔的畫麵在冰冷冷的實驗室發生了,一對男女被推進了直徑不到50厘米的核磁共振儀箱體裏,他們不光全身赤裸,就連體內也被“透視”,讓科學家一覽無遺。

在實驗過程中,這對情侶很多時候需要幾十秒保持不動,這樣儀器才能完成掃描。實驗結束後,凡·安德爾把圖像數據整理起來寫成論文發表,但頻頻被拒絕,有的雜誌懷疑這是惡作劇,還有的雜誌說數據不夠。於是,凡·安德爾在電視台發廣告,公開征集參與者,最終又找來了8對男女參與實驗。

一波三折之後,凡·安德爾的圖像終於在1999年被刊登在《英國醫學雜誌》上,這項研究也讓他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

為了研究性行為,奇葩科學家都做了哪些實驗?

總而言之,從古到今,不管是過去在小作坊裏鼓搗的業餘愛好者,還是現代學識淵博的科學家,他們的血液裏可能都流淌著瘋狂的因子。

不過,瘋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體現出了人類無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在通過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的世界,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推動科學發展。

華夏新聞 | 時事與歷史:為了研究性行為,奇葩科學家都做了哪些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