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人均GDP連續兩年超1萬美元意味著什麽?

在中國2020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過100萬億元大關的同時,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呢?實際上,不應該簡單地這麽看。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9年,中國GDP約為14.343萬億美元,GNP(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4.308萬億美元。按照14億人口計算,中國的人均GDP和人均GNP都超過了1萬美元。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2020年在此基礎上繼續增長本無懸念,然而,由於疫情衝擊而致增長速度下降,一旦滑入零增長或負增長,人均GDP就將跌入1萬美元之內。所幸,中國2020年GDP增長為2.3%,這個增長率肯定超過人口增長率,再考慮到去年人民幣升值的因素,按美元計算的人均GDP有望略高於2019年。

達到人均GDP(GNP)1萬美元的水平,下一個目標就是高收入國家的入門標準了。按照2020年世界銀行的標準,一個國家的人均GNP超過12535美元,就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今後若幹年,中國經濟增速仍有望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不難推算,未來五年左右,中國的人均GNP將達到高收入國家的入門標準,即在“十四五”規劃結束的2025年,大概率將躋身於高收入國家。

然而,收入水平的劃分標準隻是世界銀行的一個技術標準,即是否可以給予無償援助、無息或貼息貸款的標準。如果說,二十年前把達到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作為發達國家的門檻,尚有參考價值,而在現今發達國家人均GDP已達3萬美元甚至更高的情況下,這樣的門檻標準設置就顯然不合適了。畢竟有一些國家,在人均GDP的數值上已經達到或超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卻並沒有同時達到發達國家其他方麵的要求,例如,較強的創新能力、較高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數等。

另一方麵,達到高收入國家標準,就意味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嗎?如果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僅僅是總量標準的話,這麽說沒有什麽錯。但是,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等收入陷阱是結構性矛盾所致,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長期導致低收入人群人力資本投入不足,短期致使他們的消費能力低下,進而陷入較長時期的低增長甚至零增長或負增長。所以,一個國家在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同時,要致力於反貧困,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才能在成為高收入國家後,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進入中等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行列。實際上,中國在反貧困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兩個方麵,已經並將繼續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中共中央在展望2035年遠景目標時,根據成為發達國家多方麵的要求,提出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在提高收入水平和縮小收入差距方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人均的總量性指標有著固有的局限性,需要結構性指標的支撐,二者要同時實現。

根據測算,到2035年,中國經濟總量將再翻一番,在此基礎上,並考慮人口和人民幣升值因素,人均GDP將超過翻一番的水平。與此同時,如果中等收入群體從現在的4億人(占比不到30%),擴大到45%左右的水平,那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和作用。

目前,中國的人均GDP略超1萬美元,大致相當於世界各國人均GDP平均水平的90%;距離高收入國家標準尚有約20%的差距。這就意味著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仍然屬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我們唯有繼續奮發有為,銳意改革創新,才能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基礎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好看新聞 | 時事與歷史:中國人均GDP連續兩年超1萬美元意味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