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習近平提到的“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什麽故事?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三千孤兒入內蒙”。

這段民族團結互助的佳話發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生活並不寬裕的內蒙古牧民們,用博大的胸懷接納了3000名來自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嗷嗷待哺的漢族孤兒,在草原上,牧民們把這些南方孩子親切地喚為“國家的孩子”。

習近平提到的“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什麽故事?改編自“三千孤兒入內蒙”真實事件的電視劇《國家孩子》片段

困難時期內蒙古收養三千孤兒,收一個活一個壯一個

1959-1961年,是新中國曆史上最困難的時期,長三角一些農村的家庭因為養不活孩子,無奈把幼童送往周圍的城市。

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兒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幾倍的棄嬰,麵臨巨大的救助壓力。因為食品短缺,3000多名幼小孤兒營養不良。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錄,該消息傳到黨中央後,周恩來總理希望內蒙古支援一些奶粉給這些孤兒,時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的烏蘭夫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可是,支援奶粉隻能解決眼前的困難,以後怎麽辦呢?答案是:讓草原人民把他們養育大!

1960年5月9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對內蒙古衛生廳黨組《關於1960年收容並入兒童工作的具體計劃》作出批複時強調:“希望你們迅速具體把這一工作抓起來,一定要做到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

為此,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建設了10座大、中型育嬰院。1960年初,內蒙古開始了接收孤兒及安置工作。

當第一批近百名孤兒到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和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時,孩子們個個瘦得皮包骨頭。

當年海拉爾市育嬰院為孩子們擬定的食譜被保留了下來(如下圖)。這樣的營養安排,在困難時期是遠遠高於城鎮居民餐桌水準的,這對當時遭遇旱災且牛羊大量死亡的內蒙古自治區來說,是一份千方百計要讓孩子吃得好的真心。

習近平提到的“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什麽故事?圖源:《內蒙古接收“三千孤兒”的曆史考察及啟示研究》

從1960年到1963年,內蒙古各地先後接納了3000名孤兒。

撫養28名“國家孩子”的草原“額吉”(蒙古語:母親)

為了更好地保障幼兒的健康和安全,內蒙古自治區的育嬰院招收和訓練了一批保育員,她們主要是一群18-40歲左右、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體健康的青壯年蒙古族婦女和小部分漢族婦女,由於任務緊急,也有部分保育員沒有讀過書,但她們都在接受培訓後,達到了初級衛生人員的水平。

這些年輕的姑娘們盡職盡責、全心全意地完成了照顧孩子的任務,這些額吉,成了草原上最美麗的女性,都貴瑪就是其中一員。

據央視網報道,1942年,都貴瑪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一個普通牧民家庭,在她4歲那年,父母雙雙離世,都貴瑪由姨媽帶大。

19歲時,她接到了這個光榮的任務,“蘇木領導問我,能不能照顧孩子,我就回答當然能了,我當時還比較興奮,以為照顧孩子是一件比較輕鬆愉快的事,想著肯定比在牧區放牧強。”

隨後,都貴瑪被分配到烏蘭察布四子王旗保育院,在培訓後,她成為了28名孩子的額吉,孩子中最小的才滿月,最大的也隻有6歲。

習近平提到的“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什麽故事?

麵對這些從南方來的孩子,4歲便失去雙親的都貴瑪對他們的處境很能共情,“根據我們蒙古族的傳統,我們帶著衣服給他們穿上,意味著這些孤兒將在草原上重獲新生。”

都貴瑪回憶道:“白天要照顧他們吃喝,晚上還要值班,夜班是最難熬的,根本沒法睡覺,一個醒來哭,其他的就跟著鬧。”

習近平提到的“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什麽故事?電視劇《國家孩子》片段

如果有孩子夜裏生病了,都貴瑪會一個人騎著馬,冒著被草原餓狼圍堵的危險,在凜冽的寒風中奔波幾十裏去請醫生。

“我從小就受過疾苦,親身體會過孤兒的苦難,所以我不能放棄。”在都貴瑪的悉心照料下,28名來自上海的孤兒,沒有一個因病致殘,更無一人夭折,在那個缺醫少藥、又經常挨餓的年月,稱得上是奇跡。

2020年底,《故事裏的中國》第二季第四期節目中,曾被都貴瑪照料過的兩位“國家孩子”紮拉嘎木吉和孫保衛還來到了節目現場,回憶他們與額吉的感人故事。

提到額吉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時,紮拉嘎木吉多次感動落淚。

習近平提到的“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什麽故事?

電視劇《靜靜的艾敏河》和電影《額吉》就以都貴瑪等牧民為原型,講述了牧民撫養照顧孩子的感人故事。

2019年9月29日,都貴瑪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她說:“我特別高興,這是黨和人民給予我這一生中最難忘的回憶和幸福大事,這是我一生中難忘的一天,也是難得的一次機會。”

領養家庭悉心養大“國家孩子”

盡管孤兒們與這些“臨時媽媽”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但育嬰院畢竟隻算一個中轉站,孤兒們健康狀況轉好、適應當地環境、氣候和飲食後,就具備了被家庭收養的條件。

為了讓這些“國家孩子”有個好的歸宿,育嬰院的工作人員對收養人的條件進行了嚴格篩選:公安局、婦聯、居委會去實地考察,確信收養人具有撫養孤兒的能力;醫院也會進行認真檢查,確認收養人失去了生育能力;還有,優先的是“革命家庭”。

如果後期發現有收養人沒有照顧好孩子,工作人員會給孩子另尋一個靠譜的家。

習近平提到的“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什麽故事?電視劇《國家孩子》片段

據中新社報道,牧民們聽到消息後,紛紛騎著馬,趕著勒勒車(蒙古式牛車),來到育兒院申請領養孤兒,有的家庭甚至收養了五六個,還有的從幾百裏外趕來領養。

牧民們把孤兒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精心照料,教他們說蒙古語、騎馬、打獵,還供他們上學。

習近平提到的“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什麽故事?電視劇《國家孩子》片段

自此,這些“國家孩子”們在草原上,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

蒙古族有這樣一句話,“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這段曆史佳話背後,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緣的大愛。

60年後,這樣的民族團結互助感情延續至今。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三千孤兒入內蒙”的同時,還提到了另一段曆史佳話——“齊心協力建包鋼”。兩個故事,都是民族團結互助的生動見證。

縱覽曆史,每一段傳奇故事背後是不變的真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在全麵小康之路上,中國共產黨的承諾是“一個也不能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路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脫貧、全麵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參考資料:

《從上海到內蒙古:三千孤兒和他們的草原母親》,刊載於《國家人文曆史》(人民日報社主辦)2014年第22期,作者黃金生

《內蒙古接收“三千孤兒”的曆史考察及啟示研究》,作者內蒙古師範大學高麗然

《都貴瑪:撫養28名“國家孩子”的草原額吉》,央視網,記者董淑雲

好看新聞|時事與歷史:習近平提到的“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什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