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华传统文化之叹——消逝的城墙(上)

编写:高天韵

Yung Ting Men Front View Of The Two Towers The Barbican 1924 Osvald Siren RESTORED 4120426163

瑞典漢學家喜龍仁(Osvald Sirén)於1924年拍攝的永定門、箭樓及瓮城。(ralph repo/Flickr)

 

建築,是文明的象徵、文化的符號。中國古代建築,蘊含中華傳統文化之深厚內涵,於樸素、莊重、壯美中透射天人合一的哲思,展現運行千年的秩序和原則。

古代城牆,是一部部穿越時光的傑作,歷經風雨滄桑,引人撫今追昔。那是源自久遠的智慧和藝術,凝固於土泥磚石,記錄五千年朝代興衰。那是豐富而凝重的旋律,隨青灰色的牆體綿延伸展,述說城市的脈動。

偉大的牆——長城,雄偉壯觀,蜿蜒起伏,似巨龍騰飛,綿亙萬里。

高大的牆,曾遍佈赤縣神州。牆垣、城門、城樓、垛口、瓮城、箭樓,共同構成了一道道堅固的屏障,護衛城池。

古老的牆,抵禦過炮火、阻擋過洪水,卻在「戰天鬥地」、「破四舊」和金錢至上的躁動與狂妄中,一段又一段,一處又一處,被推倒、剷平。歷史的積澱、多彩的篇章,連同滲透在磚土裡的美麗和堅韌,就那樣灰飛煙滅,只成追憶。

中國古城牆現存三座半

「城」,本意是城邑四周的牆垣,內稱城,外稱郭,泛指城牆。東漢古籍《吳越春秋》有云:「鯀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中國是人類史上筑城最早的國家之一,幾乎所有城市都建起過城牆,曾有「舊城」約兩千五百座。依照明清兩代的分級,城牆依照城周的長度分為巨、大、中、小和微型五級,其中北京和南京的城牆屬「巨大型」。

得益於先進的建造技術,古代城牆歷經數百年仍巍然屹立。而且,其軍事防禦功能、建築美學、結構設計等方面都令後人稱奇。例如,遼寧興城城牆建成正方形,是取傳統宇宙觀的「天圓地方」,予以大地沉穩、永無銷毀之意;另外,興城城牆的周長及城門數、街路數均為偶數,體現了古代哲學中數的思辨。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的大部分古城牆已於20世紀消亡,目前僅存不到十分之一。除去自然傾倒,近現代的人為破壞是主因,尤其以中共篡政後的破壞為最甚。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全國出現了拆除城牆的風潮,北京、保定、蘇州、安慶、太原、濟南、蘭州、成都、桂林、昆明、西寧、齊齊哈爾、烏魯木齊等地的古城牆被徹底毀壞。

近年來,一些倖存的古城牆殘段同樣厄運難逃。轟轟烈烈的城市改造和公路建設繼續吞噬著老城遺址,而文物保護學者的奔走呼籲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國家歷史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在演講中提到,中國的古城牆看似到處都有,但只有三個半是真貨(荊州、平遙、興城和半個西安),「其餘都是假貨,是近年來重建的,最多也就是夾雜著些遺址。」

38b075f8858507b9439c2c8b46e789ae
航拍的興城巨大的方形古城。(大紀元資料室)
bd5ef01a3de30a96fc12b9ebf6349ce1
湖北荊州古城牆。(大紀元資料室)

 

北京的城牆與城門——美的絕響

 兩代皇宮四道城池

北京是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從內到外由宮城(即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道城池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敵臺、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是存世面積最大的城市防禦體系。

宮城有城門四座、皇城城門四座、內城城門九座、外城城門七座,因而民間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這四道城池的中心由一條近8公里的中軸線貫穿,建築群體層次鮮明,氣勢宏偉。

北京古城牆始建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至清代和民國,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宮城周長約3.4公里,高10米,基厚8.62米,頂寬6.66米,上有雉堞。城牆內外各包2米厚的城磚,內為夯土及石塊,外圍護城河。皇城城牆周長約9公里,內城城牆總長約24公里,外城牆長14.4公里。

明清兩期非常重視保護北京的城牆。城牆上不得任意增開豁口,城樓、箭樓、雉堞、牆面磚體如果發生破損、塌陷和酥裂起鼓,都要及時維修。因此,至1949年,北京城池的總體布局依然完整,大部分城樓、箭樓也保持完好。

09b658c861c029f8546308bd2805a91d
1900年的北京城牆,位於前門東、海岱門西。(公有領域)

 

 瑞典人的記錄

近百年前,一位瑞典人,留住了老北京的美麗。

喜龍仁,Osvald Siren(1879—1966),生於芬蘭,是瑞典的美術史教授。1921年,他到訪中國,經北洋政府准許,對北京的城牆和城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系統考察和測量,後於1924年在倫敦出版了《北京的城牆與城門》。這本書提供了詳細的勘測手記,附有53幅城門建築手繪圖紙、109張城牆和城門的照片,是有史以來對北京城牆和城門記錄最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喜龍仁自述,他撰寫此書,「源於北京城門之美麗」。他也充分論述了城牆的價值:「城門與毗連的城牆一起,反映出這座偉大城市的很多早期歷史。」「城牆反而成為最動人心魄的古蹟——它規模龐大並以無聲而有力的韻律主宰著這方土地。」

在他看來,「城牆以土石之身構成了一部編年史」,「它們構成了每一座中國城市的骨架和結構框架。」「與任何有關這座北方都城的文字記錄相比,城牆講述的故事將更為有趣和準確。」

喜龍仁的文字,充滿詩情畫意,飽含對中華文化的仰慕。威嚴、肅穆的城門、城牆,對映著古都的自然景色和盎然生趣:駱駝、羊群、白鴨、店舖、王府、宮殿、柳枝、白雪、遊戲的孩子、城根兒下的喧鬧、護城河邊的靜美,這一切都令作者屏息凝神。厚重的木城門朝啟暮合,守護京華,日復一日。

他的筆,把讀者帶到了「世界上最有趣的散步之地」——北京城牆。在那裡,人們可以一邊漫步,一邊欣賞全景圖畫:「萬綠叢中掩映著的金燦燦的皇宮與廟宇,鋪設著藍綠琉璃瓦的王府宅院,帶有開敞前廊的朱紅色房子,半掩在百年古樹之下的灰色小房屋,寬敞而繁榮的街道,這些街道兩側還佈滿商店和裝飾華麗的牌樓,以及一片片有牧童放羊的開闊地——所有這些景致都呈現在腳下這軸展開的長卷之上。」

Yung Ting Men Front View Of The Two Towers The Barbican 1924 Osvald Siren RESTORED 4120426163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Osvald Sirén)于1924年拍摄的永定门。(ralph repo/Flickr)

书中对于永定门的描写,尤为优美动人:“从西边能够观赏到最美、最完整的永定门形象,而且整个建筑群一览无余。护城河非常宽广,河边满是芦苇与垂柳。两座城门楼以及弧形的瓮城城墙上的雉堞,在蓝天的映衬下呈现为黑色的剪影。城墙与瓮城的轮廓线一直延伸至主城楼,那如翼般的巨大屋顶似乎将城楼从厚重的城墙与城台上抬起,展翅欲飞。水中的倒影跟实物一样清晰。但当风拂过柔软的柳枝,城楼的倒影随即颤抖起来,垛墙也支离而摇曳起来……”

在著作的结尾,喜龙仁问道:“这些美妙的城墙和城门,这些北京最美丽、最辉煌的无言的历史记录者,它们的美还能够延续多久呢?”@*#(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喜龙仁(Osvald Siren)著,赵晓梅、佟怡天译:《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4月。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