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善念善行是立身處世之本

  • 新聞

風景 1542011517

文:初衷
來源:正見網

提起劉伯溫,很多人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因輔佐朱元璋得天下有功,任太史院使、御史中丞等職。明洪武三年,受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護軍、誠意伯。

朱元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成就?有這麼大的福報?這與他的祖輩積德有關。

《明史》上介紹:劉伯溫的曾祖父劉濠,在宋擔任翰林掌書。宋亡,林融起兵對抗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權,失敗以後,元朝廷派使者調查記錄那些參與起義者,很多人受牽連。使者住在劉濠家。劉濠灌醉使者而燒毀自家的家宅,使者來不及搶救出那些記錄受牽連人名單的冊籍,全部都被燒毀了。劉濠趁機以記錄數百惡德敗行之人的名冊作為替代,給使者交差。於是使成千上萬無辜受到牽連的人都得免死。劉伯溫小時候很聰明,他的老師鄭復初對劉伯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道德深厚,這個孩子必定榮耀光大你的家門。」劉濠還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看見沒有糧食挨餓的人家,就以自家的倉儲賑濟他人。劉伯溫的祖父劉庭槐也是一個有道德的讀書人,「義孚鄉里」。

清代人陶澍的名聲沒有劉伯溫大,他在任時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是很受道光皇帝重用的封疆大吏,曾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升監察御史。他的作為與福報也與祖輩上積下大陰德有關。清代梁恭辰在所編的《北東園筆錄》裡面,記載了陶澍的祖輩上積陰德的故事。

明朝時,鄉里自衛很嚴,有人抓住盜匪欲將其淹死,正遇上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經過。賊哀求:「公救我,我誓不復為賊。」伯含公為了給眾人有個交待,也擔心賊將來不能自食其力又復做賊,就贈給賊一條小船以作為養家糊口的資本。伯含公一生施捨過八條小船以幫助別人,他幫助的人都改行為善。伯含公出門常帶一小筐,撿拾碎磁瓦礫以方便行路之人。

陶澍的曾祖文衡公也是一位有道德的長者,曾經有人趁著雪夜入他家裡盜米,他跟隨雪跡腳印走到賊家門前,發現賊是所認識的人,心裡體諒賊家的貧苦,默默地回到自己家裡,始終不提此事。30年後,文衡公的夫人偶然對子孫講起這件事,但還是隱去了盜米人的姓名,不令人知道。其家隱惡揚善之德可見不同一般。有一次陶家的鄰里發生火災,文衡公的夫人以倉內所存的糧食救濟遭火災者。

陶澍的祖父寅亮公性情淡泊,少貪慾之心,因為沒有經營,家道也不富裕。一天,寅亮公偶然走到江邊,撿到錢財,等了一整天,看見一個人慌張跑來,面如土色,低頭在砂礫中尋找,非常悲戚的樣子。寅亮公問他,回答說: 「在外做工幾年沒有回家,家有老母親。今積累幾年的錢財回來贍養母親卻全部丟失了,所以悲傷。」問他錢財的數目,都能對上,就將錢財交還給其人。那人非常感激,想分一半給寅亮公,寅亮公說:「我要是想分錢財,就不會等在這裡了。」笑著將那人送走。

到陶澍的父親陶必銓時,義舉善事也很多。陶澍的祖上幾代人行善,記下了大陰德,才有陶澍今日這麼大的成就與福報,古語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至理名言。

人在世間的善念善行才是立身處世之本,人只有積了德,才有現世或來世的福報,德大者,還能福蔭祖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