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瑪雅、亞特蘭蒂斯……這些令人耳熟能詳的「失落文明」,如今可能要增加一個新的名字。

世界知名的美國考古學會雜誌——《考古》,評選過去十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文明前夜」——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對於很多陝西人來說,它也許都顯得陌生。

這座「失落的文明之城」,至今尚未發現任何文字記錄。但是,它將可能改變中國文明。

01/沉默千年,發現石峁

「石峁(mǎo)遺址」,曾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如此之多的認可,說明它「石破天驚」的影響。遺蹟和文物,是文明的印記所在。那麼,《考古》雜誌是如何評述「石峁遺址」的?

陝西北部毛烏素沙漠邊緣可見的古代石牆,最初被認為曾經是長城的一部分。但是,當考古學家對它們進行深入調查時,他們意識到那裡埋藏著更古老,更複雜的東西。他們發現了失落的石峁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

在過去十年中,發掘者揭露了一座擁有巨大防禦工事和複雜基礎設施的石城,數以千計的豪華文物,以及一座230英尺高(約69米高,城記備註)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石峁統治者和領導家族的住所。該遺址的年代和地理位置都令人驚訝,因為人們認為——中華文明是在石峁建立大約500年後首先在中原發展起來的。

孫周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表示:「石峁揭示了中國城市化的獨特軌跡。這個曾經強大的王國,在古代文字記載中是完全未知的。」

實際上,「石峁遺址」並非「一夜成名」。

所有事物認知,都有過程,作為陝北邊緣之地,這裡自古千年的邊塞戰場,且沒有任何文字記載。

當時,因大量坍塌和廢棄的石牆,它一度被認為是古長城遺址。但是,大量的「玉」讓人不可思議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史前的邊塞出現無疑令人費解。

所以,這些在民間流通的玉器,隱隱昭示著它神秘的身世,也至此,它成為重新發現起始。

具體來說,石峁被初識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這裡有大量玉器流散於民間。近百年來,據說已有四千多件之多。

三十年代,美籍德裔薩爾蒙尼從當時的榆林府農民手中收購玉器,據稱出於此。其所購的一件最大玉璋,現藏於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後來,許多國外博物館及學術機構收藏的同類玉器,也多被追溯至神木石峁遺址。

玉器,成為一把鑰匙。為何?要知道,陝北並非玉石產地。

如同周時鑄「九鼎」,以表示權力一樣。這裡,數量眾多、已脫離社會生產範疇的玉器,已表明社會等級的存在和權力的相對集中。

而它們的來歷,也昭示著這座古城的「開放貿易」和「外循環」的存在。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到1976年,「石峁遺址」正式進入學術視野。當時,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在山西考察,結合民間相關傳聞及相關線索,同年9月進行複查並徵集了一批文物。

當時正是「十年浩劫」之際,絕大多數被當做玉料賣給神木縣高家堡農副公司。據負責收購人回憶:「共有兩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質料精美」。戴應新教授徵集的126件,是其中未被相中的那部分。

此前,1958年陝西省開展文物普查工作,發現遺址。1963年,在對陝北長城沿線調查時踏查,並記錄了「石峁山遺址」。隨後的幾十年,石峁遺址被多次進行勘查。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石峁遺址」里的「神面」石雕◎NEWS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史前文明中,總是脫離不了「神」和「祭祀」。「石峁遺址」中,發現大量這方面的雕刻,以及大規模「人祭」證據。

比如,近幾年考古學家已發現70個令人驚嘆的石蛇、怪獸和半人獸的浮雕,與中國後來青銅時代肖像極為相似。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

2020年8月,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上映《俯瞰古代中國》紀錄片。在第三集《中國的龐貝》,艾倫·麥卡博士曾探訪了「石峁遺址」。

「當時地球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石峁人創造了驚人的瑪雅式雕刻,此前中國從未有如是發現。」

02/神秘面紗,千年之城

「石峁遺址」,地處陝西神木境內,遺址位於高家堡鎮石峁村禿尾河北側山峁。在長城南邊十餘公里,黃河西邊二十餘公里。

其興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遺址包含內、外城和「皇城台」,為已知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時期至夏階段)面積最大城址,但沒有任何文字史料記載。

為便於大家理解,「城記」從五個方面來詮釋「石峁遺址」這座「神秘之城」。

第一:規模宏大,史前第一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400萬平方米是一個什麼概念?

按照1畝≈666㎡,1500畝≈1平方公里

400萬平方米≈4平方公里,相當於如今的五個北京故宮大小。

2011年7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基本探明礬峁古城範圍;2012年進行發掘,主要集中於外城、內城、皇城台。

這座宏偉堡壘,發現近10公里城牆,圍繞一座70米高皇城台和一個內部聖殿。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270萬平方米)等。

第二:城制出現,改寫歷史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周禮·考工記》記中國古代營城:「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不過,「石峁遺址」在形制和規制上,讓人嘆為觀止:由皇城台、內城和外城構成,有長達十多公里的內外城牆,這一城市規劃雛形迴響千年。光是建設城牆需耗費12.5萬立方米的石料,相當於50個奧林匹克游泳池體積。

最高處為20層台城,是同時期(公元前2250年)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一半,但基座大四倍。在當時的新石器時代,這是一項巨大工程。

第三:技術創新,超越時代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石峁防禦工事規模令人驚嘆,且巧奪天工,將諸如中國所知最早的瓮城考古發現提早兩千年。

這裡有完善的防禦體系,防禦工事採用「馬面」結構——古代中國防禦建築的主流結構。比如「石牆內部採用紝木加固」,碳十四系列測年表明其為公元前2300年。此前,學者們認為這種技術要到2000多年之後的漢代才開始使用。

第四:史前時代,人祭之例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現象:祭祀。頭骨數量和位置表明,是城牆奠基時進行的斬首儀式——中國史前已知最早「人祭」的例子。

法醫專家確定,這幾乎都是年輕女孩,很可能是來自敵方囚犯。「祭祀暴力的規模,在早期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幾百年之後,「人祭」成為「商文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一個決定性特徵」,商之後王朝才結束這種做法。

石牆內嵌入黑色和墨綠色的玉石,凸顯東亞地區古人崇尚「玉石」辟邪禦敵觀念,又反映石峁精英們權力和財富。

第五:對外交流,開放已啟

豐富數量的玉器表明,石峁要從遙遠之地大量進口玉石。可以得出結論,從北方阿爾泰草原到黃海附近,石峁與之都進行了思想、技術和商品的交流。

在石峁發現的許多文物,只可能來自遙遠的地方。比如,這裡有鱷魚皮遺蹟——來自更南邊的沼澤地區。鱷魚皮鼓很可能在祭祀儀式使用,說明音樂在石峁宮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發現的20塊相同細薄、光滑和彎曲的骨頭,是一種原始口弦樂器的最早雛形。可以說,「石峁是口簧琴的發源地。」

03/文明前夜,石破天驚

此前中國古籍從未提及這裡,更別說規模之大、如此複雜、與外來文化互動如此密切的古城。

根據碳十四系列測年,石峁遺址可追溯到4300年前,比南邊千餘公里外的中原文明早了5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得出的夏代最早年代大概是4000年前左右,石峁比夏要更早。

龐大的工程規模,使考古學家認為:石峁享有其附近較小衛星城鎮的忠誠,並控制其勞動力。

目前,陝北已發掘出70多座來自同一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十座位於石峁所在的禿尾河流域。「這些衛星村落或城鎮就像月亮,圍繞石峁旋轉,為石峁早期國家形成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孫周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史學家認為,它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有專家研究,有可能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為唐堯帝都)。

到目前為止,基本確認它是一個超大型聚落,可能是整個內蒙中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的中心聚落,也是蘇秉琦先生所說的「古城」、「古國」、「國家」三步曲中的古國階段。

為何這樣說?這裡,重新認識晉陝高原區域。

公元前2300年前後,晉陝高原北端形成石峁城為核心的格局;大致同時,南端有面積超200萬平方米蘆山峁遺址,成為南部政體中心,或可代表與石峁集團勢均力敵的族群。

所以,晉陝高原這一區域的主要社會集團,至少包括以石峁為核心北方集團、以蘆山峁為核心的中部集團及與石峁關係極密切的陶寺集團。一定時期內,它們與夏集團鼎足而立,構建了「萬邦林立」的社會圖景。

對於尚為「神秘」的石峁來說,堪稱「同脈同源」的陶寺遺址,成為可參照的對象。

陶寺,與石峁同屬都邑性遺址

發掘成果已有多個最:

1、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

2、世界最古老觀象台

3、遺址發掘為止最早的文字

4、發現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

5、遺址發掘為止世界最早建築材料「板瓦」

6、黃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

不過,關於石峁為何在500年後被廢棄,還是有一些線索。不是因地震、洪水或瘟疫。戰爭可能驅趕人們離開,但更多證據表明是氣候變化。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 發現一個失落的文明

公元前3000時代,陝北氣候溫暖濕潤。到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00年,變得乾燥寒冷。湖泊乾涸、森林消失……石峁人遷徙到未知之地。

如今,毛烏素沙漠幾乎被消滅。肉眼可見,石峁城周邊的黃土荒原,已是鬱鬱蔥蔥。如今,陝北地區比如榆林的降雨量,甚至不亞於關中關平原的西安。千年滄海桑田,盡在眼前。

更重要的是,是關於中國文明的源脈。

牛津大學中國藝術和考古學教授傑西卡·羅森說:「石峁和其他許多遺址一起,表明中國文明有許多根基,並不只限於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

「有幾個特徵,甚至來源於今天中國北方之外的世界——例如石構建築與草原的關係,比與中原的關係更大。其它特徵還包括以牧畜為生,養牛放羊和冶金術。實際上,中國吸納了這些非常重要的技術,並無縫地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石峁的石頭,透露出許多信息。這些,也挑戰著我們對最早時期中華文明的認識。「中華文明的前夜」,石峁還有更多的秘密。

好看新聞|時事與歷史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