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酌古鑒今:「吏為民役,非役民也!」(數文)

landscape 1542811275

文:鄭重
來源:正見網

一、百姓安樂為國之甲仗

《貞觀政要?論仁義》中,記載:

貞觀四年(630年),房玄齡上奏說:「最近檢查兵器武庫,看見我朝所藏兵器,遠比隋代充足。」

唐太宗說:「修整兵器,防備敵寇,雖然是要緊的事情,但是,我還是希望你們,多多留心治理國家的策略,務必竭盡忠誠,使百姓安居樂業,那便是我們的兵器。(原句:百姓安樂為國之甲仗。)隋煬帝難道沒有足夠的兵器嗎?然而導致他滅亡的,恰恰是由於他不修仁義,導致百姓怒恨、背叛的緣故啊!應該理解我的這個心意,應當用德和義,來輔助我。」

二、吏為民役,非役民也!

柳宗元:《柳河東集》卷23中,記載有一段文字:

「你知道掌管一方官吏的職責嗎?官吏應該為百姓服役,而不是役使百姓。大凡百姓以土地為衣食之源的,都交納什一之稅,而雇傭官吏,又讓官吏來管理自己。如今的官吏,接受了百姓雇傭的俸祿,卻怠慢職守。天下到處都是如此。不僅怠慢職守,而且進行盜竊。假使你家雇傭了一個人,收了你的工錢,卻怠惰不做事情,還盜竊你的財物,你一定非常氣憤地把他辭掉,或是給予其他的處罰。現在天下官吏,大多如此,百姓卻敢怒不敢言,也不敢辭退或處罰他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位勢不相同罷了。位勢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該怎樣對待我們的百姓呢?明白了這些道理,能不惶恐而畏懼嗎?」

三、為官要視民如子

清代袁守定:《圖民錄》卷1中,記載:

劉寬,擔任南陽太守,把民眾當作孩子一樣看待。召信臣,做上蔡縣的縣長,把民眾當做嬰兒來看待。鍾離意做堂邑縣令,撫育教導百姓,就好像對待嬰兒那樣。人之常情,愛孩子就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切。以上三位長官,把民眾當孩子一樣看待,那麼當然就愛護他們,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民眾愛戴他們,像愛戴親生父母一樣,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陽城(人名)做道州刺史,治理民眾就像治理家務一樣。杜慧度,做交州刺史,處理政務非常細密,就像處理家務一樣。王宏,做汲郡太守,撫育百姓就像對待家中親人一樣,教他們耕地養蠶,沒有一樣不是親自示範教導。作為人之常情,為家裡辦事,是非常周到的。以上三位長官,治理民眾像治理家務一樣。那麼,就必然考慮籌劃得非常盡心。因此,民眾聽從他們的治理,就像是聽從家長的管教一樣,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老百姓愛戴兒寬

《資治通鑒》卷20中,記載:

兒寬(?一前103年):西漢千乘(今山東高青北)人。他研究《尚書》,為孔安國弟子。紀元前113年,任左內史。後任御史大夫。

漢武帝時,刑法嚴酷,在官場成為風尚,只有左內史兒寬,鼓勵農業生產,寬緩刑罰,辦理訴訟糾紛,以此爭取人心。選擇仁愛忠厚的人,加以任用,與下級推心置腹,不求名聲。受到官吏和百姓的信賴與愛戴。徵收租稅時,調節緩急輕重,借給百姓錢物,因此,租稅多數收不上來。後來國家有軍事行動,兒寬因稅收不足,政績最差,應當免職。老百姓聽說兒寬要被免職,都恐怕失去這樣一位好官,於是富家用牛車,小戶用擔挑,絡繹不絕地將租稅,送到官府,兒寬的稅收成績,反而躍居最好!漢武帝因此越發對兒寬另眼相看,予以重用。
五、綿絹還民,郡內遂安

《資治通鑒》卷63中,記載:

漢朝末年,三國時期,李通加緊按戶徵收綿絹。朗陵縣令趙儼,去見李通,對他說:「如今其他郡縣,都已叛變,只有陽安郡仍歸附朝廷。現在又要按戶強收綿絹。小人喜歡作亂,這樣強行征斂,恐怕不可以吧?」李通說:「曹公(曹操)與袁紹相持,正在危急時刻,周圍郡、縣竟然這樣背叛,如果不立刻徵收綿絹,送到許都,就必定會有人說我坐觀成敗,有所等待。」趙儼說:「事情確實像您考慮的那樣,但是應當區別輕重緩急。稍稍放鬆,我來為你消除這個顧慮。」

趙儼於是給荀彧寫信說:「如今陽安郡百姓窮困,鄰近郡縣都已叛變,容易受到影響,這正是這一地區安危的關鍵時刻。而且陽安郡的百姓,保持忠節,身處險境而並無二心,我認為國家應該加以慰撫,但卻反而加緊徵收綿絹。這怎麼能勸導百姓一心向善呢?」荀彧立刻報告曹操,曹操下令把已徵收的綿絹,一律退還給百姓。上下都十分高興,於是全郡安定。

李通進攻郡內的地方勢力首領瞿恭等人,並全部擊潰了他們,平定了淮、汝地區。
六、呂蒙善待百姓

《資治通鑒》卷68中,記載:

呂蒙到達尋陽,把精銳士卒,都埋伏在大船中,讓百姓搖櫓,穿商人的衣服,晝夜兼程,將關羽設置在江邊守望的官兵,全都捉了起來,所以關羽對呂蒙的行為一無所知。糜芳、士仁一直都不滿意關羽輕視自己,關羽率兵在外,糜芳、士仁供應軍用物資,不能全部送到,關羽說:「回去后,一定將他們治罪。」糜芳、士仁都感到恐懼。於是,呂蒙命令原騎都尉虞翻,寫信遊說士仁,為其指明得失,士仁得到虞翻信后,便投降了。虞翻對呂蒙說:「這種隱秘的軍事行動,應該帶著士仁同行,留下軍隊守城。」於是帶著士仁至南郡。糜芳守城,呂蒙要士仁出來與他相見,糜芳於是開城出來投降了。

呂蒙到達江陵,把被囚的于禁釋放,俘虜了關羽及其將士們的家屬,對他們都給以撫慰,對軍中下令:「不得騷擾百姓和向百姓索取財物。」呂蒙帳下有一親兵,與呂蒙是同郡人,從百姓家中拿了一個鬥笠,遮蓋官府的鎧甲;鎧甲雖然是公物,呂蒙仍認為他違犯了軍令,不能因為是同鄉的緣故而破壞軍法,便流著眼淚,將這個親兵處斬了。於是全軍震恐顫驚,南郡因此道不拾遺。呂蒙還在早晨和晚間,派親信去慰問和撫恤老人,詢問他們生活有什麼困難,給病人送去醫藥,對饑寒的人賜與衣服和糧食。並把關羽庫存的財物、珍寶,全部封存,以等待孫權的到來。

七、敬昭道不株連無辜

宋代,李昉《太平廣記》卷166中,記載:

敬昭道,任大理寺評事。唐睿宗延和年間,州廳有人發動反叛,為此事而受到牽連的人,多達四百人,這些人將要提交給司農司,罰作勞役。他們還沒有上路,被拘系在州縣監獄里。敬昭道根據朝廷的赦文,將他們全都赦免了。這時負責的官員,嚴厲責備大理寺,為什麼赦免反叛者的家人?大理寺的行政長官大理寺卿以及大理寺正等人,聞言大驚失色,指出是敬昭道所為。朝廷當政者憤怒地責備敬昭道,敬昭道解釋說:「朝廷的赦告文書講,被關押的囚徒,謀反者拘系在州縣,這才是被關押者。」並與當政者反覆辯論,多達五六次,但都沒有辦法讓他改變主意。那些受到牽連的人,全部都赦免了,敬昭道由此升遷為監察御史。

先前,夔州被臨時招募的士兵舒萬福等十人,在被徵召途中經過巴陵,渡河時被溺死。敬昭道因事出使巴渝,來到萬年驛,夢見這十個人,向他祈求哀鳴,反覆再三。於是敬昭道召來驛吏詢問,驛吏所說與他夢中的情形一樣。敬昭道隨即招募一些水性好的人,把舒萬福等人的屍體,打撈上來,並準備好的酒餚,來祭祀他們。圍觀的人,無不嘆息。於是敬昭道又給附近的州縣下了文書,讓他們準備好棺材,讓這些人的屍體,得以返還故鄉。那些被招募的士兵,聽說此事後,無不對他感激仰慕。

(均據清代康熙御定《淵鑒類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