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家都是割韭菜的,拚多多能不能專業點啊

拚多多被告了,還上了熱搜。

一位律師,參加拚多多最近搞的“砍價免費拿”活動,一直點,但發現永遠差0.09%才能成功。

這tm不是騙人嗎?告它!

拚多多當然不怕告,畢竟老油條了。

各位去天眼查看看,僅2020年,拚多多所涉的開庭公告就有7150件,裁判文書6339件,2017年涉及的裁判文書才40件。

世界上最忙碌的職業,大概就是拚多多的法務老師了。

我合理懷疑,黃崢老師退出拚多多管理層,40幾歲就退休,根本不像有些科技媒體冠冕堂皇、煞有介事分析的那樣,是因為公司要轉型……

完全就是因為規避法律風險啊!

![圖片]()

中國很多事,是不能拿到明麵來說的。

就像這一次,大家都在討論拚多多的“砍價免費拿”是不是涉嫌欺詐,很多人在討論法律問題。

這……就見外了不是。

其實啊……這就是行業普遍操作,拚多多搞得太過了,尤其是在話術設計上惹了眾怒。

做產品交互的同學,這次估計要背鍋了。

大家都是割韭菜的,拚多多能不能專業點啊

互聯網APP搞類似活動,目的就一個,拉新用戶。

雖然我這次給了你300塊獎金,但你給我拉到了3、4個新用戶,對平台來說就是劃算的。

一般而言,電商產品新拉個用戶的成本,在100—200元。

看拚多多財報:

2018四季度,人均獲客成本148.37元。

2019年一季度,更嚇人,286元。

這麽燒下去,人民銀行的印鈔機都壞了,投資人也不答應啊,於是後來拚多多改變了策略,據說把人均拉新成本降到了80元。

大家都是割韭菜的,拚多多能不能專業點啊

但這時問題來了。

一方麵,拚多多用戶增長快到頭了,要拉新已很困難——2020年活躍買家7.8億,基本就是淘寶的水準了,接下來要拉新客,要麽就是那種根本懶得用拚多多的人,要麽就是下沉到還不太會用手機的人,都難。

另一方麵,拉新預算是有限的。

怎麽辦?

領導、運營、產品、交互設計師、程序員一碰頭,不難得出一個結論——

一方麵把這次活動的單個獎勵值設計到最高,現金以前是100,現在是300;以前是不入流的3C產品,現在華為P40、IPHONE12全部搞上去,這樣才能打動新人參與。

另一方麵,把得獎門檻進一步拉高,還有99%成功了,但那1%你永遠湊不齊;預計差一個人就可免費拿華為P40?呃……對不起,那是預計,你就是永遠湊不齊那一個人。

大家都是割韭菜的,拚多多能不能專業點啊

這就是故意不給錢,不給獎勵嗎?也不完全是。

這裏麵的盈虧線,背後都是平台提前設計好的,所有APP都這樣幹。

隻需要讓程序員小哥跑一個程序——

讓付出的所有推廣拉新金額除以拉新人數,永遠低於平台方能接受的人均獲客成本,以前可能是人均150,現在可能人均80。

效果好,輿論質疑了,我可以調高點,根據形勢不斷調整。

一個人拿到300,但10個人拿不到,這帳對拚多多就是劃算的。

而且,眼看著拉新成本要突破臨界值了,計算機自動跑一下,你自然就拿不到剩下的0.1個金幣了。

這樣,還可以防止專業羊毛黨。

這一切,都是人為設計,機器自動運行的結果,對,我們社會上最聰明的頭腦都用來幹這個了。

但問題就出在,拚多多這次的產品語言設計,太不講究了。表麵上,諸如“還差0.00001%”、“你已經完成99%”這樣的語言。

會刺激人不斷玩下去,不斷去拉新。

但實際上,也會讓人產生負麵情緒——臥槽,你是不是騙我。

尤其是用戶一直點,但數值顯示始終還差0.09%,這不是給人口實和把柄嗎!

遇到愛較真的人,一氣之下,不告你告誰啊。

於是,眾多的負麵情緒,把拚多多頂上了熱搜。

其實換一種語言來描述,拚多多估計b事兒沒有。

互聯網產品中每個界麵語言的設計,直接關係著用戶期待值,適度降低期待值反而會得到更好的結果,比如外賣平台,明明20分鍾可以送到的,但一般都會提示你——預計還有25分鍾送到。

通過略微降低期待值,才能突然給你意外的驚喜——哇,提前了五分鍾到!其實平台什麽都沒做,但用戶卻爽了。

而且拚多多的搞法是,一開始把用戶期待值拉得太高太高,最後希望落空,滿意度下降。拚多多可能不在乎那點破口碑,但引起訴訟事件,被人告了,萬一輸了,就有可能引發更多連鎖反應。

大家都是出來割韭菜的,你能不能專業一點,講究一點啊!

大家都是割韭菜的,拚多多能不能專業點啊

好看新聞|時事與歷史:大家都是割韭菜的,拚多多能不能專業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