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樂舞文學賞析:清詩.觀槍法

文:仰岳
來源:正見網
中國歷代樂舞詩、詞、曲、賦精華賞析

247842 1542094900

《三才圖會》中對標槍、長槍與梨花槍的介紹。(公有領域)

清詩.觀槍法

鄭世元

聞聲馳鐵騎,過影走金蛇。【1】進退真神捷,盤旋任屈斜。【2】
毫光團白雪,風雨散梨花。【3】一氣如相貫,全身總被遮。【4】
陰陽回地紐,狐媚遁天涯。【5】仿佛陳安技,真堪任虎牙。【6】

參考註釋

【1】鐵騎:精銳的騎兵。

金蛇:金光燦爛舞動的槍影,如同雷電之光。唐 顧雲《天威行》:「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銀繩長。」《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電光閃灼走金蛇」。

【2】神捷:迅速敏捷。

【3】毫光:光線四射如毫毛。清 李漁《蜃中樓.龍戰》:霹靂聲中舞袖長,手持寳鑒閃毫光。

白雪:白色的雪,《白雪》同時也是古琴曲名,傳為春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所作。《淮南子.覽冥訓》:「昔者師曠奏《白雪》之音,而神物為之下降。」

「毫光團白雪」可能有兩種解讀:

1.當時的長槍須可能是「白絮」,所以詩人以「毫光團白雪」描模其快速閃動的形貌。

2.「團白雪」也可能是梨花槍法中的「梨花擺頭」的描寫。
《紀效新書》梨花槍法「六合之法」記載:「一合先有圈槍為母,後有封閉捉拿,梨花擺頭,救護要分明,里把門,外把門,閃賺,是花槍名曰秦王磨旗。」……

梨花:梨樹的花,一般為純白色,詩句中用以形容白雪。也有另一解釋是為長槍、梨花槍法。戚繼光《紀效新書.長槍總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本文採取后說。

【4】一氣:比喻極短的時間。

【5】陰陽:指雷電與雨雪:《谷梁傳.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震,雷也。電,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數也。八日之間再有大變,陰陽錯行。」

地紐:聯繫大地之繩,也稱地維,地的四角。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條大繩子維繫著。《南齊書.樂志三》:地紐謐,干樞回,華蓋動,紫微開。

狐媚:泛指妖魔鬼怪。

【6】陳安:(?—西元323年)魏晉南北朝時期將領,戰鬥時能同時持兩把重兵器殺敵,勇猛非凡。他對待下屬相當照顧,所以死後部下為之作《壯士之歌》。唐朝詩人李白也作了《司馬將軍歌》歌頌他。

虎牙:古代將軍的名號,也比喻將軍的勇猛。《漢書.匈奴傳上》:「雲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三萬餘騎出五原。」《後漢書.蓋延傳》:「光武即位,以延為虎牙將軍。」

參考譯文:

聽那長槍舞動的聲音有如戰場上的騎兵賓士,金光爍爍的槍影在我面前一閃而過有如雷電。

舞動的長槍進退迅捷神速,盤旋、屈斜游刃自如。那寒光閃爍的槍影,快速輪轉、輪轉,轉出迴旋的白雪團一般,仿佛能驅動神靈的降臨;梨花槍翻飛有如在風雨中的雷電霹靂,令鬼怪懼怕。

一連串複雜多變的槍法動作一氣呵成,有如金鐘罩一般把舞槍人全身各部位都罩護住了。何等神勇!

槍法舞出雨雪團飛交織雷電霹靂,不斷在大地反覆迴旋,這正氣讓妖魔鬼怪遁逃無蹤。使槍者就如晉代勇猛的武術家陳安一樣,足以擔任安邦定國的虎牙將軍。

題解及賞析:

作者:鄭世元,字亦亭,自號耕余居士。生平事跡史料甚少,只知曾於清朝康熙至雍正皇帝時期曾考取舉人,與著名詩人陳梓交好,彼此常一起吟詩作對,為當時士人稱道。鄭世元著有《耕余居士詩鈔》一書傳世。

槍是中國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器,在漢朝時期便開始普遍運用於戰場上,這首詩主體描述的是作者觀賞舞蹈家表演槍法之作,在漢字中「舞」和「武」二字同音,且系出同源。舞做為文用,是用於祭祀、宮廷的演出;作為武用,就是武功、作戰,而槍法也為武舞的一種表現形式。

這首詩核心的精神,是以正氣驅狐媚為題旨,在藝術的描寫上以「聲影、陰陽」作為連貫。

文中開始便描述作者聽到在舞台上的鐵騎賓士之聲,接著金蛇般的槍影就在眼前閃過,將槍法靈活、變化多端形容得淋漓盡致。

之後描寫進退、盤旋的槍法動作,寒光閃爍的槍影如滿天飛舞的白雪,而這一氣呵成的連貫動作就像個防護牆,防守得密不透風,讓敵人難以乘虛而入。

其中那出神入化的槍法仿佛能驅動神靈的降臨。文句「風雨散梨花」是倒裝句法,「梨花」是指長槍、梨花槍,就是正氣的化身,更是承題「觀槍法」的具體表現。

詩句中的「白雪」除了是描述景物外,也有一種解讀:《白雪》是古琴曲名,傳為春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所作。傳說中他在演奏此曲時讓神靈為之下世,「白雪」隱隱意含著神助之意,使槍者的槍法有神助之正氣。

《淮南子.覽冥訓》:昔者師曠奏《白雪》之音,而神物為之下降。

之後又繼續描述槍法的高超,攻守兼備。最後槍法所展現的正氣交織著雷電霹靂,在反覆迴旋之間降妖除魔。唐代文人喬潭在其作品《裴將軍劍舞賦》中有一段:

風生兮蒨旆襜襜,雷走兮彤庭煜煜。陰明變見,靈怪離獵;將鬼神之無所遁逃…

詩句中描述大唐劍聖裴旻出神入化的劍法足以讓陰暗與光明瞬間改變,讓低靈精怪驚恐逃逸。

時光荏苒,當年的劍聖已不在世,然而中華傳統的武術仍永久流傳,讓作者又見識了一段堪稱完美的武舞。詩中最後隱約顯現了作者對於武舞的觀感:作為一位舞蹈家、武術家所展現的技藝並非只是單純在技術、技巧上的精進,其體現的正氣更能降妖除魔,安邦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