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幼學瓊林》筆談(二十三):布被十年

  • 新聞

v2 45940c04e19fdb7cf8f58032cbe24ed6 hd

【原文】

卜子夏甚貧,鶉衣百結;公孫弘甚儉,布被十年。

【字詞義解釋】

(1)卜子夏:即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年衛國人。孔子學生,以文學見長。孔子死後,曾在西河講學,魏文侯尊奉他為老師。
(2)甚:十分,非常。
(3)鶉衣:鶉,即鵪鶉。鶉鳥尾巴短禿,羽毛呈赤褐色,並間雜黃斑,看起來像破舊補釘的樣子,所以用來形容破舊不堪、縫補多處的衣服。
(4)百結:用碎布聯結而成的衣服,比喻破舊的衣服。
(5)公孫弘:西漢淄川人。以節儉聞名。
(6)儉:節儉。
(7)布被:用粗布做的被子。

【譯文參考】

子夏家境貧困,穿的衣服多處縫縫補補,破爛不堪,但他不以為意,甘於過清苦的生活;公孫弘十分節儉,一床布被用了十年。

【讀書筆談】

這一課,很簡單,主要以孔子的高徒子夏和西漢名相公孫弘為例子,講述節儉的重要。古語有言:「儉可養德」。也就是說,古人認為,無論是為學者,還是為官者,都要注重養成生活節儉的好習性。因此這裡提醒孩童,從小要向傳經(傳授儒家經書)鼻祖子夏和身居三公之位依然保持平民質樸生活的公孫弘學習,這樣才能修養自己的德行。

為什麼節儉能養德呢?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人如果不懂得剋制慾望,一味追求物慾享樂,自然滋長對權勢和財富的執著。為了得到這些,就很容易放棄做人的德行,漸漸就會走到挺而走險,違法犯罪的地步,所以才會出現「人為財死」的說法。人在一無所有時,經常餓肚子時,那時的慾望就是能吃飽穿暖就心滿意足了,可是當人真的吃飽穿暖時,就會想要更好更舒適的生活。所以,只有懂得慾望的可怕,理性對待物慾,剋制自己,才不會陷入物慾的陷阱,從而與仁德漸行漸遠。可見古人為官講節儉,不僅僅是作為百姓的表率,也不僅僅是為了珍惜百姓,更大的原因在於,剋制私慾,才能保持對道德的堅守。

因此,還有一句古語,叫做「無欲則剛」一個人淡薄名利,質樸節儉,以苦為樂,就不會動搖自己做人的原則,因為任何的利益和享樂都不是自己追求的東西,那麼對於得失,誘惑,根本不會動心。高官厚祿,功名利益,都不是自己所求,那麼失去這一切也就不會害怕和在意,那麼不在意了,還有什麼人和事能夠威脅自己,或者動搖自己放棄做人的原則和節操呢?這不就是最剛強的人嗎?所以無欲就會堅強,誰也動搖不了自己變節。也就是能達到古人說的「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境界。因此,節儉是養德的最好辦法。

看看今天的現代生活,物質慾望被無限放大,造成的後果,就是道德的快速敗壞,人倫的崩毀,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看到了其嚴重的惡果。

【說故事時間】

力行節的晏嬰

晏嬰是春秋時齊國的名相,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輔佐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四十余年,堪稱是「三朝元老」。

晏嬰雖然身居相國的高位,但是生活卻非常的儉樸,一件狐皮袍子一穿就是三十年,不僅自己不講究吃穿,還嚴格要求家人不穿絲綢,不戴昂貴首飾。齊景公十分器重晏嬰,多次封賞,但都被他拒絕。晏子認為,在上位者應該以身作則,才能領導百姓,改善社會風氣。

齊景公看晏子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地勢低窪、潮濕狹小、髒亂嘈雜、塵土飛楊,不是一個良好的住所,便想幫他換一座乾爽安靜的新屋。晏子不肯接受,委婉的辭謝,說:「我的祖先世代居住在這裡,我還擔心才德不足,沒有資格繼承這所房屋,因此能住在這裡我已經很滿足了。而且這裡靠近市場,早晚出去買東西都很方便,又可以多了解民情,實在不敢再勞煩君王為我另建新屋。」

齊景公聽了,笑著問:「你住在市場邊,一定知道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便宜了?」當時,景公喜怒無常,濫用刑罰,被砍斷腿和腳的犯人很多,因此市場便有了專門賣假腿義肢的商人。晏子想藉機勸諫景公,便說:「假腿貴,鞋子比較便宜(踴貴屨賤)。」景公一聽,有如當頭棒喝,從此減輕刑罰。

後來晏嬰出使晉國,景公趁機為他改建住宅,當晏嬰回來時新屋已經蓋好了。晏嬰依禮謝過景公后,就派人把房子給拆了,把拆下來的木材分給鄰居們。同時,把那些因為要修建他的房子而被迫拆掉的鄰里房舍,按照原來的樣子重新蓋好,並把鄰居們都請了回來。

晏子以高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反對奢華,對後世影響極大。司馬遷非常推崇他,將他比為管仲。孔子也稱讚他:「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注:據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幼學瓊林》改編,增加筆談部分,以便理解課文內容)

文:劉如
來源:正見網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