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少林古寺】之一:寺院初立 達摩西來

shaolin 1

嵩山,峰巒疊嶂,峻極於天。它東臨七代京都開封,西與九朝古都洛陽為鄰,猶如巨龍橫臥神州,雄峙中原。自古以來,嵩山就被認為是僧道修行,觸機悟道的聖地,也是歷代帝王封天祭地,承天受命的中心。

古代先賢認為,神州的大好河山,對應著天上的星辰,而嵩山就在軒轅星分野。傳說中,軒轅群星排列形狀,猶如黃帝乘龍飛升的景象,故而得名。大唐高僧一行曾說,上古時期有五位大帝,軒轅黃帝位居中央,象徵著中嶽。嵩山位居五嶽的中心,因此美名「中嶽」花落嵩高。

相傳黃帝登臨嵩高,拜奇人華蓋為師,制定曆法,開啟華夏文明。太上老君乘雲駕龍,降臨嵩頂教化百靈,助興道門。歷代鴻儒於嵩山聚眾講學,傳經授業,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學風盛極垂範人間。道教洞天、儒學聖地、禪宗祖庭彼此交相輝映,光耀嵩山。

Songshan
中嶽嵩山峰巒疊嶂,峻極於天。(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嵩山的崢嶸萬仞間,少林古寺靜息塵寰,宛如一顆明珠閃耀,與日月同輝,與法輪結聖緣,盡奪人間靈秀。少林集修行、禪學、武功、醫藥於一身,瀟灑超拔獨步天下,成為神州第一名剎。

千百年來,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慕名少林,曠觀宇宙之大,俯視天下之小,仿佛是非恩怨,都能在心中化為渺小輕煙。芸芸大眾頂禮少林,或降香祈福,或參禪悟道,古往今來絡繹不絕。

然而,享譽天下的少林古寺,在中共的改造和摧毀下,蛻變為斂財無度,開發官場經濟的交易場所,也成為粉飾共產政權的政治工具。昔日,為國禳災祈福,為民釋義解惑的少林,失去了忠義護國的精神,也失去了靜修參禪的淡泊。今時少林,面臨真正的浩劫。因此,探尋少林悠久的傳統文化,再現輝煌的信仰文明,正是本系列的意義所在。

中國河南嵩山少林寺。(大紀元資料室)
中國河南嵩山少林寺。(大紀元資料室)

青睞中土 特有別緣

少林寺,修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北魏孝文帝為天竺僧人跋陀所建。跋陀6歲喪父,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他皈依佛門後,勇猛修行,勤苦勵節20多年,但是一直都沒有修成正果。苦惱的跋陀曾想輕生,當時一位久已得道的同門開導他說:「修行需要機緣,時機一到,你自然就會有所收穫。你與中國特別有緣,為何不去那裡修行呢?」

在同門的開導下,跋陀和友人結伴遊歷諸國。他們先來到拂林國,即東羅馬帝國,之後,又沿著絲綢之路經過西域,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中國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值佛法興隆的北魏時期。

北魏於公元386年,由鮮卑族拓跋珪所建。拓跋氏自稱是黃帝的後裔,由於黃帝發祥地是戰國時魏國的所在,而「魏」有高大,美好,令人敬畏之意,所以定國號「魏」,史稱北魏。拓跋珪開國後,著手修建宮室、廟宇。除了拓跋燾曾經禁佛之外,北魏歷代國主都很敬重佛門。

千葉舒蓮 靜待少林

北魏孝文帝篤信佛法,對西域來的僧人都非常敬重。當跋陀到達時,孝文帝特別撥出府庫財物,供養跋陀,並為他開鑿石室,以便僧人能夠安心無擾的打禪修煉。

當時平城城內有一位姓康的富豪,平生篤信佛門,樂善好施。他也出資為跋陀修建了一座小寺院。跋陀常常在裡面靜修打坐。一天,一群調皮的孩子們想看看這位長相奇異的僧人,他們便隔著門縫偷看跋陀。不料,孩子們看到室內一片「熾熱」的光焰,以為室內起火,嚇得連忙跑去報告康家主人。當人們趕到時,只看見跋陀依然在室內潛心打坐,全無火焰。這時,眾人才曉得跋陀修行的玄妙,得道者的殊勝。

北魏孝文帝熱衷漢文化,他衝破鮮卑貴族的羈絆,全面革新鮮卑舊俗。他將自己的拓跋姓氏改為漢姓「元」,並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此次遷都歷時兩年。在遷徙的人群中,跋陀也跟隨人群策杖而行。抵達洛陽後,孝文帝再次為跋陀修建了靜院,以利他打禪修行。但是跋陀心愛山林幽棲,嚮往嵩山。孝文帝就遵從他的意願,在嵩山少室山為他敕建寺院。

嵩山東西橫臥,分為太室山和少室山兩部分。從山南向北一覽少室群山,但見峰巒疊嶂,猶如千葉舒蓮,盡顯鍾靈毓秀,因此大唐時有「少室若蓮」之說,百姓稱其為「九頂蓮花山」。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為跋陀修建了一座寺院,就座落在九頂蓮花山之後的密林深處,因而取名為少林寺。

譯場   天降甘露

新建的少林,分為上方和下方,共有12個院落,依山傍水,非常清幽。立志清修的僧眾慕名而來,聚集少林跟隨跋陀修行。跋陀曾對弟子說:「此處的少林精舍,有特別的神靈守護著。立寺之後,就不會毀滅。」

跋陀會同天竺國的另外兩位僧人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主持少林寺的翻經堂事務。跋陀一面教眾徒打禪,一面又從梵文輯錄經義,供眾人學習。

太和20年,跋陀、勒那、流支三位僧人在翻經台上召開法會,臨場聽法的信眾多達數千人。就在跋陀翻經說法時,五乳峰上湧起五朵蓮花狀的彩雲,剎時下起了一陣清風細雨,猶如天降甘霖。在場的僧眾因聆聽跋陀說法而心生喜悅,心靈世界也像是遍灑甘霖。眾人就將跋陀翻經說法的地方,稱為「甘露台」。

跋陀多才多藝,善於圖形繪畫,他將早年遊歷東羅馬帝國的所見所聞,畫了下來,據說一直流傳到唐朝末年。他在圓寂之前,親手在屋門上畫了善神之像。

北魏皇帝親自升上法座,為眾僧、眾臣宣講佛經,也為志願出家的子民親自剃度,贈授僧衣。當時有三千梵僧從西域來到洛陽,魏主敕命修建永明寺,一口氣修建了上千多間僧房,出家的僧尼高達二百萬人。北魏崇佛之風非常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資助修建寺院、開鑿石窟比比皆是。由於全民崇佛,所以北魏國風非常淳厚。

達摩西來   折蘆渡江

雖然跋陀是少林寺的第一任住持,廣收弟子,教導出不少高足。而少林被稱為禪宗祖庭,卻是源於達摩之故。

達摩是南天竺國香至大王的第三王子,他為護國而出家,跟隨般若多羅學習佛法。般若多羅是印度禪宗第27祖,他早年得法後,托缽化緣到達南印度。香至大王敬重佛門,施捨無價珠寶,奉養般若多羅。

香至王的三王子菩提多羅智慧通達,般若多羅收其為徒,並為他改名作「達摩」,意為通達無量。達摩出家後,成為釋迦佛的第28代弟子。

禪宗始祖達摩画像(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禪宗始祖達摩画像(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達摩還沒有到南梁之前,梁朝高僧志公奉命監修高座寺。一天,志公對寺院住持靈觀說:「從西天來了一位大乘菩薩,將要進入我邦。」隨後他說了一首讖語:「仰觀兩扇,低腰捻鉤。九烏射盡,唯有一頭。至則不久,要假須刀。逢龍不住,過水則逃。」靈觀不解其意,就用紙筆記了下來,以作日後的明證。

南梁普通八年(527年)九月二十一日,達摩泛海東來在廣州上岸。刺史蕭昂親自迎接,報於梁帝。十月初一,達摩到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親自駕車,恭迎達摩升入大殿,後親自供養。

自從梁武帝登基後,他就廣建寺院,抄寫佛經、塑造佛像,認為這就是最大的功德。不料達摩卻說,這不是真正的功德。梁武帝難以理解達摩,心中不悅拂袖而去。達摩也知彼此機緣不合,便折下一根蘆葦,飄然渡江,進入魏邦。

事先記下讖語的靈觀,事後才明白,原來志公所說「仰觀兩扇」是指蕭氏梁帝;「低腰捻鉤。九烏射盡,唯有一頭」意思是達摩十月初一到。「逢龍不住,過水則逃」是說達摩不稱梁帝心意,過江而去。

五乳五宗   面壁留影

達摩來到魏邦,進入嵩山。他在五乳峰山頂一處天然的石洞中,獨自面壁修行了九年。

根據寺志所言,五乳峰在少室山之北,五頂相連逾十里,遠遠而觀,猶如鳳凰張開的雙翼。五乳峰雖是天然形成,卻無意中成為禪門五宗的象徵。又見山頂渾圓,猶如僧人的緇帽,因而被認為是佛門勝地。

達摩面壁九年,洞壁留下了他的身影。此後,千百年來,面壁石洞成為文人墨客口耳相傳的一段傳奇。有人說,面壁留影是達摩的精誠所至;有人說,那是達摩修行的意志,不生妄念,堅如鐵石之故;也有人說,面壁石上的神跡,何嘗不是達摩的智慧所在!

《少林寺志》曰:「折蘆浮渡江,震旦揭真諦。心非轉法輪,義不立文字。」大意是說,達摩一根蘆葦渡江,在中國揭曉了他所證悟到的理。但因他的使命,不是在轉法輪,所以定下不立文字的規矩,以免干擾後世轉輪聖王下世度人的大事。

般若多羅住世時,曾預言達摩將來必會緣結少林。他說:「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恓恓暗渡江。日下可憐雙像馬,兩株嫩桂久昌昌。」

在讖語中,「復逢羊」,喻指洛陽。兩株,即二木,就是「林」字。嫩桂,是「少」的意思。尊者預言達摩會到洛陽,最後禪宗將在少林發揚光大。達摩面壁的神跡,恰似一道燦爛的晨曦,為沉醉的世俗灑出絢麗的光芒。

「法輪常轉瑤台月,靈籟時敲玉澗風」。在廣袤無垠的天宇,法輪轉動著瑤台的明月,也以靈動的天籟之音,吟唱出悠悠的古風。當世人都在苦苦追尋蓬萊仙境,仙島方舟時,千年古剎少林已在空靈寂籟的青山中,秀出一片磊落天心。少林坐擁千層蓮葉,信手拈起盛開的芙蓉,灑脫的將五片禪葉吹向塵寰。(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神僧傳》卷 4(明),明成祖,永樂御製
2.《魏書》志第 24
3.《佛祖歷代通載》卷 8,(元)念常
4.《續高僧傳》卷 16,(唐)道宣
5.《祖堂集》第28頁
6.《少林寺志》(清)葉封、焦欽寵 原輯
7.《少林訪古》溫玉成,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1999年

(大紀元原創作品,請勿侵權)

作者:皇甫容

責任編輯:張憲義、李京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