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北京寬度最長的樓有多長?

據攝影師孫海霆的觀察,150米,

像一堵巨大的牆,出現在北四環不遠,

建築學上,它被稱作“板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背景建築”係列 攝影|孫海霆

這種麵寬比進深大、單調重複的板式住宅樓,

與計劃經濟同步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

一大批板樓密集竣工,

高效解決了北京當時

小地塊上高密度人口居住的問題。

從早期主要用作單位集體分房,

到現在北漂年輕人租住,

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有網友形容這些大樓就像“城市英雄”,

“承載了一個城市最具煙火氣的生活。”

“誠實、樸素,一點都不矯揉造作。”

“小時候住五六層老破小,

不知有多羨慕同學家能住上這種帶電梯的高樓。”

如今,這些依然杵在北京環線主幹道上的板樓,

深深影響著整個城市街道的風貌,

但鮮少有人真正注意過、研究過這些房子。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孫海霆

北漂10餘年的80後建築師、攝影師孫海霆,

挖掘40多棟北京大板樓,

用大畫幅相機,

給每棟樓留下一張嚴肅肖像。

一條來到孫海霆的大板樓拍攝現場,

“這些承載了普通人生活的無名建築,

才真正構成了我們城市的底色。”

撰文葉荔 責編陳子文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春夏之交的北京,柳絮漫天。我們在三環一條主幹道旁行走,開著導航,搜尋著孫海霆發來的定位,走到100多米開外的馬路另一頭,才恍然:孫海霆說的大板樓,其實早就落在我們跟前。“太長了……”所有人發出同一感慨。

“板樓”是個建築學概念,特指“麵寬”比“進深”大的板式住宅樓,它長、平、重複,就像“長了一張毫無波瀾的大臉”。

它平平無奇,卻比比皆是。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北京二、三、四環的環線主幹道上,稍加留意就能看見它們,誠如一塊巨大的飽和度很低的“城市背景布”。仔細觀察的話,這塊“背景布”的豐富細節又耐人尋味。

我們跟著孫海霆在板樓正前方的街道中間,開始組裝起大畫幅相機,每隔幾分鍾,就有人突然從對麵某格窗子裏探出頭來。“他們注意到我在拍他們了。”孫海霆提醒說。

路過的小朋友和大爺大媽也總喜歡圍上來問他:“這樓有什麽好拍的?”

以下是孫海霆的自述。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在三裏屯,遇見板樓001

2007年,我第一次來北京實習,找房子住,中介公司就把我帶到了北三環的安貞橋,那是我第一次進一個板樓。非常長、非常大、非常平——是我對板樓的第一印象。

12年後,2019年的一天晚上,我在三裏屯逛街,忽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房子:它被旁邊的建築燈光照出非常詭異的粉紫色,這種顏色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直到這時我才第一次仔細地去看這樣的一個樓。

這就是板樓001。

有了這第一個樓以後,我發現北京其實有很多類似的大體量扁平板樓。

外出時看到,就在手機地圖上做個標記;打開衛星圖,在一些狹小的地塊可以發現明顯長條形的屋頂,再切換到街景模式去確認。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部分板樓坐標

我總共在北京找到了40多個體量巨大的板式住宅樓,差不多都建於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們出現在東西向主幹道的兩側,以及像二環、三環、四環這些環路的邊上。

一一踩點,一棟一棟拍過來,從2019年冬天到2021年開春前,花了兩年多秋冬季的周末時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我選用了4×5英寸的大畫幅相機、彩色負片,保證整個圖像的質感細膩平均。

拍攝第一張的時候,就定下了嚴格的規則,站在這個樓最中間的正前方拍,用同一台相機,同一個焦距的鏡頭,還會進行透視矯正,一切都是為了突出它的“平”。

最後呈現出的,帶有類型學的圖式語言,橫平豎直,統一工整。建築充滿整個畫麵,幾乎頂天立地,讓觀眾自己去想象,這個樓到底有多長?

板樓001

坐標:三裏屯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我正式拍攝的第一棟房子,我管它叫“板樓001”。

一直等到天比較冷,樹葉都掉光了以後,找了一個下午才去拍攝。

這棟樓的色彩——紅色,是板樓裏少見的明亮色係。水平的條窗,每一層一直在重複,好像可以無限延伸下去。

這棟樓的坐標也很特殊,緊挨著三裏屯的商業街。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一張毫無特征的呆板麵孔,就這麽和當下最時髦的商業街無縫連接,這樣的城市空間太有意思了。

非常標準的板樓

坐標:東北三環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曙光裏13號的這一棟房子,長度約80米,高度12層,是非常典型的80年代大板樓。

沿街的北立麵,均勻且重複,每一層都有貫通兩端的北走廊。裏邊綠色的小門,通向豎向交通樓梯。

樓梯上來以後,住戶從長長的公共走廊再開門進屋,也會有陌生人從自家的窗戶和門口走過。

這裏邊估計住了有200戶,就像一個小社區。它的東西兩端會有比較大的南北通透的戶型,中間都是勻質的小戶型。

150米,寬度最長的板樓

坐標:北四環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我拍攝的寬度最長的一棟板樓,長度約150米。位於北京的城府路,在地質大學家屬區的最北側。

為什麽板樓通常出現在一個地塊的最北邊?

因為這裏邊有個日照規範的講究。如果它在地塊的中間或者南邊,就會往北投射一個巨大的陰影,對那些比它更北邊的房子的采光造成很大的影響。

18層,最高的板樓

坐標:北三環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這是我拍過最高的板樓,18層。

南北兩邊都有住戶,中間是一條漫長、幽暗的中走道。我第一次走在裏麵,內心覺得很壓抑,甚至有一點恐怖的感覺。

七八十年代的建築,質量都非常好,因為當時的條件下能蓋這麽大體量的樓,一定是用了非常好的建築材料。

功能,功能,功能!

坐標:北二環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這棟板樓在黃寺大街。最有意思的是它在整個連續的封閉外走廊的中部,斷開了這麽一條。

大家猛地一看,以為是不是一個造型上變一變節奏?但其實不是,這個隔斷是出於消防安全的考慮。

萬一單側出現火災,封閉的走廊裏一定掛滿了煙,人就可以往這一節開敞的走廊逃生,煙氣也會在這裏消散。如果兩側都失火,還有一個豎向鋼樓梯往上或往下一層,緊急疏散。

它是從非常理性且有邏輯的功能角度出發,去進行設計的。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未來垂直城市規劃 1924 由德國建築師Ludwig Hilberseimer設計

板樓背後:理想居住生活的變遷

板樓最早出現在20世紀早期。

當時歐洲一批現代主義早期的建築師,構想過這樣一種未來城市:底下是寬敞的馬路,上麵有立體的街道,最上部全都是大型的板式住宅樓。

板樓代表著采光、通風、衛生條件都更好的未來居住生活,與烏托邦城市圖景緊密相連。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法國馬賽公寓 1947年設計

歐洲由此出現了很多社會住宅實驗,也就是早期的板樓,比較知名的就有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計的馬賽公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莫斯科郊外的板樓住宅群

不過歐洲人抗拒集體主義色彩的生活,這種城市暢想並未在歐洲實現。

板樓反而在前蘇聯,得到大規模推行。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福綏境大樓 1958年竣工

第一階段:20世紀五六十年代

隨著前蘇聯的大量運用,20世紀50年代初,我們國家出現了第一批板樓建築。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安化樓

現在北京城裏仍能找到的最老的板樓,有白塔寺附近1958年建成的福綏境大樓——它也被稱為“中國的馬賽公寓”,以及位於崇文門附近的安化樓,1959年竣工。

在當時,這些新型建築是一種住宅實驗。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灰色:走廊 黃色:起居空間 紅色:衛生間

福綏境大樓采取的是中央長走廊的方式,廊子完全是暗的。因為南北都有住戶,樓會更厚一些,北邊的住戶因為隻有朝北采光,條件相對差。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福綏境大樓室內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史建/有方

每一戶的麵積都比較小,家裏邊有衛生間,沒有廚房。做飯,帶孩子,娛樂,這些行為全部集中起來,在公共區域進行,比如一層有專門的集體食堂,還有很完備的托兒所、俱樂部、理發廳。

你不用離開這棟板樓,就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整個樓最終實現的,是一種理想的城市集體生活的樣板。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

隨著市場經濟開始發展,人們私有化的觀念加深了,對住宅的私密性、采光通風等,有了更多樣的需求。

板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灰色:走廊 黃色:起居空間 綠色:廚房 紅色:衛生間

這時期的板樓,保留了拉通的北走廊,或者中走廊,一戶一戶獨立的住宅單元由走道串聯,在水平上重複。

而每個房間內部已經“五髒俱全”,有衛生間、廚房,朝南就留給客廳、臥室。每一戶人家都能在自己的空間裏,進行完全獨立的起居生活。50年代住宅裏的那些公共設施,就不複存在了。

我拍攝的30多棟樓,也都是這個時期建造的。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新型板樓

第三階段:90年代中後期-21世紀初

90年代中後期到近幾年蓋的這些板樓,看起來依然扁平,但是內部的平麵組織規則就完全不一樣了。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灰色:樓梯間和走道 黃色:起居空間 綠色:廚房 紅色:衛生間

每一戶之間已經沒有共同的長走廊,而是一個樓梯上來,一梯兩戶或一梯三戶,形成一個小單元。這樣的單元再在水平上連續擺4-5個,形成一個平麵。它的組織模式,其實更接近塔樓模式。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福綏境大樓室內 圖片提供:史建/有方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生活在板樓的人,幾十年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北京大板樓的密集建設時期,機關單位或事業單位要給職工分房子,尤其要解決年輕員工的住房問題,往往把一座住宅樓當作一個單位的家屬院來看待。要在一個狹窄的地塊上,實現很高的居住密度,板樓這種形式是非常解決問題的。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到了現在,板樓逐漸變成了麵向社會的出租房,很容易就能在中介市場上看到它。

很多年輕人會選擇租在這——戶型不大、40多平米左右,租金相對便宜,地段往往還挺好的。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位於太陽宮南街的板樓

這樣的房子住起來並不糟糕,采光通風的條件還是很好的。

比較陳舊的沒有新風係統,每家就通過安裝獨立的空調來解決,這在我拍攝的外立麵上也很突出。

甚至有一些板樓,現在地段歸屬某個學區,看上去老舊,你一查,它的房價可能十幾萬一平米。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大量的無名建築,是我們城市的底色

我的本職工作是建築師,2011年建築學專業研究生畢業,2017年辭職出來,跟合夥人一起成立了一個小事務所,主要從事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業餘,我一直在拍攝建築,有室內也有室外的。建築攝影,也成為了我觀察城市的一個手段。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就像板樓,每一扇小窗戶、每一個小格子的背後,每天都有不同人生的喜怒哀樂在上演。它雖然外表平靜、呆板,內部承載的是一個豐富的世界。

雖然看著不起眼,但在它存在的半個世紀裏,一直庇護著這麽多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它的使用密度和強度遠遠大於那些光鮮亮麗的地標,對城市的貢獻也非常大。

未來我也在計劃進入到板樓內部隨機取樣,呈現每棟樓內部的豐富空間與生活。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城中村建築立麵》係列 孫海霆攝

當談論到城市建築,我們經常提到的就是那幾個地標建築、網紅建築。但真正能夠承載城市大量市民的房子,往往是我們不願意去注視的,很少去關注的建築。

而這些建築,才是我們這個城市的底色。

作為建築師,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追求有個性的房子,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問一下自己,有趣、好看的定義,到底是怎麽樣的?是不是規律的、沒有個性的房子,它就不是一個好的建築?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

建築跟人一樣,是有壽命的。

再過20年,像大板樓這樣的住宅建築,它們的結構壽命就差不多了,也會從城市中一點點消失掉。

在它們的生命周期裏,其實從來沒有人非常嚴肅地給它們拍過一張肖像,倒是每隔幾個月會被房地產中介用手機歪歪扭扭地拍一下。

所以我就特別願意以這種客觀的視角、極嚴肅的方式,對著這些非常日常的建築拍攝、記錄,給這些無名的建築,留下一份肖像。

通過我的記錄,大家也可能會回頭去看看我們身邊最日常的生活環境,那些我們住過的最普通的房子,走過的最普通的街道,甚至哪怕是有些不堪的生活。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而是這些“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