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遭點名失職導致敏感科技流入共軍 美商務部駁斥

《路透社》2日報導,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報告於當地時間1日遞交至美國國會手中。報告點名美商務部遲遲沒有製訂敏感科技清單,充分審查出口至中國大陸的新興與基礎科技,導致敏感技術流入共軍之手。商務部顯然未盡保護國家安全之責。對此,商務部表示已發布4項管製新興科技的法規。

這份報告名為《未盡之功:出口管製與外國投資改革》。報告指出,在2018年的法律中,要求商務部擬定新興與基礎科技清單;然而,受法律委托的商務部本應強化美國出口管製法規,迄今卻仍未履行其義務,使得美國國家安全風險加劇。

報告還質疑是否該將商務部執行出口管製的權力,另委托適合的機關執行,並認為商務部的監察單位應啟動調查,厘清為何該部延宕2年仍未擬定出具體清單。

報告也注意到商務部采取的部分行動。例如,商務部已提出管製基因編輯軟件,這項技術讓研發生物武器變得更容易;不過,這項法規仍未敲定。此外,商業部也針對與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有關的地理空間影像,發布臨時規則。

同樣的,考量到新疆大量引進先進監視科技,商務部也有針對人權維護的出口管製。但對於更先進的監控軟件,商務部仍無法可管。

遭點名的商務部,則在聲明中拒絕直接回應缺乏清單一事;但也強調,商務部已發布4項管製新興科技的法規,且還有更多法規待擬定。聲明還表示,已擴大軍事最終用戶的法規,並新增企業至商務部的實體清單。這將限製美國供應商向華為與杭州海康威視銷售產品。

報告中提到的2018年法律,乃是為避免中國大陸企業取得美國敏感科技,進而將民用創新技術用於軍事領域,美國國會於2018年通過《出口管製改革法案》,借由限縮出口政策與外國投資的審查程序,以擴大向中國大陸等對手出口關鍵科技的難度。

《出口管製改革法案》要求商務部與其他機構共同合作,界定哪些新興尖端科技與基礎科技,在製造關鍵產品(如半導體)時是不可或缺的技術,進而需要限縮出口。

2018年11月,商務部公布共45項新興科技範例,包括臉部與語音辨識;不過,商務部始終沒有提出最終確切清單。相反地,商務部廣泛地征求如何界定相關技術範疇。

奧巴馬時期主管商務部出口管製的賀許霍恩(Eric
Hirschhorn)認為,報告中對商務部的批評有失公允。該部已盡可能的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控製新興科技的外流,但成效往往受限於具體需求。至於基礎科技,從定義來看,自美國以外的國家也能廣泛地取得,這讓管製的難度相當地高。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遭點名失職導致敏感科技流入共軍 美商務部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