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北大學生:放過韋老師吧 你的熱鬧對他也許是吵鬧

北大學生:放過韋老師吧 你的熱鬧對他也許是吵鬧

北京國際數學中心

作者 | 楊飄(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

編輯 | 張國

近日,北京大學教師韋東奕因手提饅頭和礦泉水瓶的采訪視頻走紅網絡,不少網友被其言行之樸素所感動。隨後,韋東奕從初中開始的各類 ” 天才
” 事跡被扒出,多年前校友寫他的回憶文被翻出剪成數個視頻作為 ” 新聞 ”
循環刷屏,山東和浙江地方媒體甚至要出來爭一爭到底是哪片土地更鍾靈毓秀,能育出如此天地之才。

人們為天才而歡呼,媒體為天才而瘋狂,記者隨機路采遇到的韋東奕,迅速被簡化為幾個吸引眼球的標簽,” 北大‘最醜’數學老師 “”
北大掃地僧 ”
成為熱點標題;媒體聯係老師的工作單位請求采訪,被婉拒之後,迅速挖掘身邊的資源,找到老師的堂哥、中學時的班主任、試圖挖出更多的信息以獲得新的上熱搜的機會;最終韋東奕工作的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不堪其擾,終於發聲,呼籲給青年學者提供一個安靜的治學環境,然而熱搜並未因此冷卻。

北大學生:放過韋老師吧 你的熱鬧對他也許是吵鬧

韋東奕的走紅緣於他與人們想象中的大學老師之間的反差。衣著樸素、其貌不揚、有些不善言辭的韋東奕顯然不符合人們對大學老師的想象;在這個浮躁和內卷的洪流裹挾著不少人的時代,他那份
” 單純喜歡數學 ” 的純粹也令人動容。觀眾從韋東奕身上看見純粹,收獲感動本是一件好事,但因此過分挖掘他的私生活就顯得有些 ” 好事
“。過分地放大、乃至異化老師身上的某些特征並不可取。觀眾為韋東奕手拿饅頭、礦泉水而感動,為他一月不足 300
元生活費的節儉動容,為他覺得殺生不好不吃肉的善良落淚,可對韋東奕來說,那就是在他的世界觀下一日三餐再平常不過的生活。著名數學家哈代曾在《一個數學家的辯白》中寫到:”
做數學的人可能偏理想主義一些,不是不通世故,而是為了自己的追求,可能會放棄一些東西。” 看客覺得熱鬧,可韋東奕也許隻覺得吵鬧。

有記者甚至不請自來,在韋東奕上課時去 ” 實地探訪 “,不知是否會影響教學秩序。這條 ” 新聞 ” 下點讚最多的留言是:”
不要再報道這些了,有何意義嘛?讓他安心搞學術不挺好的嘛,人家不需要紅,也不需要存在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對於學者來說,做研究就是他們的快樂源泉,精神世界足夠富足,物欲也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劉先林院士光腳穿布鞋趕高鐵,李小文院士愛穿
” 土掉渣 ” 的布鞋,韋東奕喜歡用礦泉水瓶接水,隻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應該因為他們的學者身份就放大這些所謂 ” 異於常人 ”
的生活側麵。同時,我們也不應該以部分科學家的簡樸生活綁架所有研究者,袁隆平院士是否買了摸過的那輛奔馳車,鍾南山院士的兒子是不是係了愛馬仕的皮帶,與你我何幹?流量為王的時代,打出
” 最醜 “” 掃地僧 “” 土掉渣 ” 標簽的媒體,關心的哪裏是學者的成就?

或許有人會說,追流量明星不如追科學家,大家多關注科學家是好事。可說這話的人是否忽略了流量明星和科學家本質上的不同?前者需要高曝光度以維持熱度;而後者恰恰相反,他們需要的是可供思考的安靜書桌。台前的閃光燈並非他們所願,心中的學術理想早已將他們照亮。過度的關注帶來的不是鼓勵,很有可能是困擾,正如王選院士所說,”
如果科學家經常上電視,那科學生命就結束了。”

科學家們的前沿研究你我看不懂也無妨,但請別因此將鏡頭轉向人家的私生活,更不必 ” 標簽化 ”
他們。對學者來說,尤其對青年學者來說,過分的關注絕不是一件好事。科學的發展從來也不是靠輿論的關注,是他們在安靜中的默默躬耕。想起中青報冰點周刊寫北京國際數學中心的那篇著名的《特區》,”
特區 ” 之特,就在於免於各種非專業因素的幹擾,按數學發展的規律和國際慣例來做,不讓數學家們 ” 分心 “。這個 ” 不幹擾
“,應該也包括流量邏輯。對於流量,你覺得是熱鬧,他們覺得是吵鬧。聽說寫《特區》這篇稿件時,記者已經知道了 ” 韋神 ”
的傳說,但記者沒有寫進稿件,沒有去 ” 打擾 ” 一個學生,這是媒體對科學和 ” 特區 ” 應有的專業和善意。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北大學生:放過韋老師吧 你的熱鬧對他也許是吵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