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5頭野象抵昆明:執勤民警提醒村民“上二樓”

6 月 3 日 17 時許,它們出現在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老江河村和法古甸村附近。村裏廣播不斷預警:”
大象要來了,回家去 “。

15頭野象抵昆明:執勤民警提醒村民“上二樓”

▲野象穀硝塘裏的象群。受訪者供圖

全 6770 字
閱讀
約需14分鍾

” 斷鼻家族 ” 中的 15 頭野象浩浩蕩蕩北上,連夜踏入昆明地界。

6 月 3 日 17 時許,它們出現在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老江河村和法古甸村附近。村裏廣播不斷預警:” 大象要來了,回家去
“。

監測員們騎著摩托車往象群的方向趕去,裝載玉米秸稈的卡車也不斷開進來,這是給大象們準備的食物。

在老江河村東北方向一公裏處,盡管有多輛卡車封堵路口,仍然有不少村民們舉著手機前來 ” 追象 “。

暴雨驟至,值勤的民警提醒,” 大象可能要來了,不要在外麵,這樣不安全,趕緊回家吧,必須待在二層以上的磚房裏。”

18 時許,雨停後,有村民在山腰上拍下再次折返的象群,它們踩踏過一大片半成熟的煙葉田,繼續往北行進。

” 斷鼻家族 ” 領頭的母象鼻頭短了一截,直挺挺酷似杯口,它和另 10 頭成年象領著 5 頭小象,2020 年 3
月從老家西雙版納猛養子保護區出發。

一路向北。它們翻山越嶺,穿過農田,爬過河溝,逛過濕地公園,也走進村寨,” 打家劫食 “;在普洱市大開河村犯了一起 ” 命案
“,致使一村民身亡;旅途中,它們還生下了一頭小象;路過酒廠時,其中兩頭大象打翻了酒缸,” 醉酒 ” 後遠離大部隊。

5 月 26 日,” 斷鼻家族 ” 繼續北上的 15 頭野象出現在玉溪市峨山縣縣城,這是它們第一次穿行在 ” 城市 ”
的鋼筋水泥中。象群所經之處,人群避讓,重型卡車攔路,以香蕉、玉米等食物誘導,但象群們還是繞過了所有關卡。

近年來,野象的遷徙 ” 範圍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遠,時間越來越久,行為越來越難預測。”
西雙版納州林草局野保站李中員說,他接觸野象相關工作 26 年,像 ” 斷鼻家族 ” 這樣跨越 400
公裏的遷徙,還是頭一回見。

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吳兆錄認為,這可能是野象在覓食的道路上,擴展棲息地的一種探索過程,”
一個非常正常的動物行為。”

而景洪市亞洲象監測員武俊會則稱它們為 ” 探路者 “,先行者走過後,過上一段時間,就可能會有新的象群也踏上遷徙。

無人知曉,這場曆時 15 個月的漫長遷徙將止於何處。

15頭野象抵昆明:執勤民警提醒村民“上二樓”

▲ 6 月 1 日,監測員武俊生和普永兵。新京報記者 齊超 攝

” 斷鼻家族 “

2020 年 7 月,當監測員武俊會第一次拍到 ” 斷鼻家族 ” 時,它們還沒有名字。

那個深夜,普洱市大開河村一位男村民醉酒後出門,撞上了菠蘿地裏的野象,村民意外身亡。武俊會趕來,用無人機拍下肇事的象群。

這是一群由 11 頭成年象、5 頭小象組成的象群。武俊會認出其中的三頭,它們撲扇著桃心狀的大耳朵——在猛養子保護區,有一個大象群
” 然然家族 “,然然是一頭輩分高的老象,與它有 ” 血緣關係 ” 的大象,都長了這樣一雙耳朵。

武俊會說,象群之間,成員時常交叉變動,特別是成年的公象,每年進入發情期後,它們經常進入不同的象群,也可能離群索居。在西雙版納,不少象群都有來自
” 然然家族 ” 的成員,極易辨認。

其餘的象,武俊會難以確認,他將視頻傳給西雙版納、普洱市的監測員們,有猛養子保護區的監測員認出其中一頭母象,它的鼻子比其他大象短了一大截,約有二十厘米,象鼻直愣愣地挺著,無法彎曲,頂端像一個杯口。它時常在猛養子保護區裏的公園
” 野象穀 ” 附近活動,看體形估計在 20 歲左右,一些監測員喊它 ” 斷鼻 “。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個象群有了名字—— ” 斷鼻家族
“。武俊會說,象群屬於母象社會,母象成員相對固定,監測員會以有明顯身體特征的母象標記這一象群。

” 斷鼻家族 ” 在保護區算是安分的象群家族。距離保護區五公裏處的香煙箐村,不少村民都能認出這頭 ” 斷鼻 “,此前,”
它沒來村裏惹過事 “。

村民劉寶石 2019 年在野象穀當監測員。他印象裏,七八年前在公路沿線的河溝裏見到過這頭母象,2019 年時他在野象穀再次見到
” 斷鼻 ” 時,它在硝塘裏吸食鹽分,鼻子甩起來笨拙地挺立著,它的體形看著變化不大,比同齡的象要瘦小,”
可能它無法用鼻子卷食物,取食能力更弱,營養不良。”

來自 ” 然然家族 ” 的成員就讓人頭疼得多。” 太能搞事了。” 武俊會與野象打了五年交道,每次象群經過村莊時,入戶 ” 拆家
” 的大象很多都來自 ” 然然家族 “,它們的流動性也非常強,” 很多象群裏都跟著然然家族的象 “。

15頭野象抵昆明:執勤民警提醒村民“上二樓”

▲ 6 月 1 日下午,監測員武俊生在大渡崗鄉林區飛無人機確認象群位置。新京報記者 齊超

在 2020 年這起事故前,幾乎沒有監測員過多留意過 ” 斷鼻家族 “。大渡崗鄉片區的亞洲象監測員彭金福記得,在 2020 年
3 月見過一次 ” 斷鼻家族
“,他遠遠跟著它們幾天,直到它們沿著山脊走到了交界處的普洱市太陽河森林公園後,彭金福才通知了下一個片區的監測員。

大渡崗鄉的林區幾乎是象群們往北和西南方向遷徙的必經之路。但 788
畝的林地僅有彭金福和普永兵兩名監測員,他們隻能盡量記錄下,有多少象群經過,分別幾頭象。

2020
年前後,彭金福感覺監測工作量突然加大,遷徙經過大渡崗鄉的象群明顯比往年多,他記得,最多的一天,他們需要同時監測在片區內的 94
頭大象。” 斷鼻家族 ” 便是眾多遷徙經過的象群之一。

象群在大渡崗鄉停留的時間並不長,有象群晚上還在大渡崗鄉,白天便到了另一個鄉鎮,彭金福說,”
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沿線的農田裏可供大象取食的成熟農作物比往年少。”

彭金福所在的村莊,300 畝農田,僅耕種了其中 97 畝靠近村寨的。2019
年雨季降水不多,流經猛養子保護區的河水幾近幹涸,幹旱天氣延續到了 2020 年,村民冬季種的玉米,到來年 3
月的收成時節,還沒長到半人高。

以前,象群經過時,目標明確,幾乎隻吃農田裏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也是這一年,彭金福第一次見到大象啃食芒果。隨後,更多的象群找來這片芒果地。

15頭野象抵昆明:執勤民警提醒村民“上二樓”

▲ 6 月 3 日傍晚,幹河村村民在山腰上拍下再次折返的象群。新京報記者 肖薇薇 攝

走出保護區

” 尋找糧食作物,是亞洲象最初走出保護區的原因。” 西雙版納州林草局野保站站長李中員介紹。

起初,大象隻在夜間,走出保護區,試探著進入農田。香煙箐村村民吳開芳說,村民們一發現大象下山,就會在村裏喊一聲,村裏人便拿起鐵盆和木棒,一路敲響著驅趕,或者點燃幾掛鞭炮,大象便嚇得跑進山裏,那時候,”
象還是怕人的 “。

李中員記得,早在 1995
年,一頭成年公象就從西雙版納走到了普洱市。到九十年代末期,象群也慢慢下山,吃村民種在靠近山腳的農作物。

他介紹,2020 年,西雙版納森林覆蓋率達到 81.34%,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麵積增加了近一倍,由 1958 年的 360
萬畝增長到現在 622 萬畝,但適宜亞洲象生存的棲息地卻減少了。

李中員觀察,亞洲象喜歡待在空曠的林疏地帶,離水源近,可食用的草本植物比較豐富,烈日下它會進入密林躲避。

在八十年代以前,保護區附近的耕地未被固定,村民種植幾年,便在山上開墾新的耕地,原有的耕地便輪歇幾年,長出荒草和灌木叢,輪歇期間便成了亞洲象的棲息地。

景洪市林草局黨組成員、市管護局副局長查偉說,過去,保護區內也會定期計劃燒除雜草和枯死植被,增加林間空隙,燒除區域能長出更多樣的草本植物,植被得以更新。

經過多年保護,森林麵積越來越多,但森林結構發生了變化。九十年代後,村民耕地固定下來,種上了長期的經濟作物,比如亞洲象不吃的橡膠與茶葉,到
2015 年左右,保護區內嚴禁計劃燒除,森林鬱閉度越來越高,反而減少了林下的草本植物,適合亞洲象的食源地急劇減少。

大象下山的頻次越來越高,村民們再敲盆、放鞭炮,已經起不了作用。村民劉寶石說,大象最開始會吃與草長得接近的植物,剛種下的水稻和苞米,大象走後,村民還能補種;但還未成熟,又會有一群大象跑來。

在嚐過抽穗的水稻和嫩苞米後,大象便開始 ” 踩著點來 “,一定要吃幹淨才離開,途經之地,” 顆粒無收 “。

有村民變得謹慎起來,隻耕種靠近屋舍的幾畝地,方便照看。大象們便試探著接近村寨,即使有村民驅趕,大象 ” 霸占 ”
著農田,花上不到六個小時便能吃飽,吃完去河裏洗個澡,晚上還能進村子逛上一圈。

以往在森林裏,大象們要用十幾個小時才能吃飽,一路邊走邊吃,一天可能就要走幾十公裏。

但現在,” 農田幾乎成為亞洲象新的棲息地了。” 李中員說。盡管,在 2010
年,當地政府便引入商業保險機製,創立了野生亞洲象公眾責任險,對野生動物肇事進行補償,但實際上,理賠額度並不高,特別是對於野象破壞的農作物,保險理賠金額隻占實際損失的
1/3 左右,間接損失未納入補償。

劉寶石記得一畝玉米地,隻能補償 400 塊錢,” 這點錢可能種子化肥都不夠,隻能減少一點損失。”

大象們取食的閾值也在不斷提高,經過一片苞米地時,它們還會先挑選香甜的糯苞穀,再來吃口感差的黃苞穀。彭金福和村民在耕地種上了堅果樹,有一隻大象咬過幾顆堅果,吃了一會兒便不吃了,再有路過的大象,碰都不會碰堅果樹。

衝突必然會發生。2016 年,由於地質災害和大象的頻繁進村騷擾,劉寶石所在的香煙箐村,23 戶人家從猛養子保護區深處搬遷到
213 國道旁,原來的村址和農田便被撂了荒,野草遍布。

新村前是一條小河溝,剛搬來時,依然時常有象群進村,一頭公象敲碎劉寶石鄰居家廚房的玻璃,翻箱倒櫃尋找鹽巴,電飯鍋直接被踩扁了。

2017 年,政府出資為香煙箐村修了一道 2.2
米高的防護欄,自此大象沒能再進村,但它們學會繞著圍欄往山脊走,伸長鼻子去鉤圍欄裏的玉米和芭蕉。

每年的春節前後,是西雙版納的旅遊旺季,野象不愁吃的。野象穀景區工作人員會在大象洗澡和補充鹽分的人工硝塘周邊投放甘蔗、香蕉等水果,吸引野象,遊客便站在景區棧道上觀看。

劉寶石記得,每到這個季節,河溝沿線好幾公裏,隔一段距離,就能見到幾頭象在水裏玩耍,一路走到野象穀的硝塘,他點著數,泥塘裏有六十多頭野象在玩水,”
那簡直是大象的快樂老家。”

但投喂的季節一過,野象便組成一支支象群,四散開去,往保護區外走,尋找食物和水,等待一段時間,或到了來年,它們又再回到野象穀。

15頭野象抵昆明:執勤民警提醒村民“上二樓”

▲ 6 月 3 日下午,貨車載玉米進村進入法古甸村。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追象

很難精確去統計,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實時的亞洲象數量,它們總是在移動。

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五個子保護區裏,猛養子保護區麵積最大,達到 150 萬畝,以 6 個鄉鎮 471
台附近的監測點數據參考,平時每日監測範圍內的一般在 170 頭左右,其中野象穀有 70 頭左右。

盡管每天與大象 ” 相處 ”
十幾個小時,監測員也很難判斷象群的遷徙規律。有的象群每隔一兩月便會經過大渡崗鄉,有的象群經過後,兩三年都沒再見到。

為了預判大象的行動軌跡,彭金福會根據大象腳印來確定方向;再扒開大象的糞便,分析它們從哪裏來;一旦前方有大片的農田,彭金福就會判斷大象很可能會下山,待上幾天,甚至幾個月,沒遇到適合的棲息地,它們便繼續奔走。

比起北上昆明的象群,彭金福現在更關心正在大渡崗鄉林區棲息的三群共 16 頭野象,它們可能會威脅大渡崗鄉周邊 6
個村委會和一個農場,超過兩萬人,” 野象的威脅是很真實,很凶猛的。”

每天五點過,彭金福兩人要開始一天的 ” 追象
“。彭金福會查看一下大象預警平台,山林附近的紅外相機是否監控到象群經過,以此來辨認野象在夜間的行動方向,確定最近的進山地點。吃過早飯,他在包裏帶點糯米飯,背上望遠鏡和手電筒,騎上摩托車。

▲ 6 月 3 日下午,監測工作人員從法古甸村裏出發。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進入六月,西雙版納的雨季來了,瓢潑大雨說下就下,監測員進山不安全。他們求助到景洪市林草局,武俊會便帶著無人機前來支援,沿著
213 國道大渡崗鄉路段,一處 ” 野象頻繁出沒 ” 黃色告示旁,” 象道 ”
被鏟平擴寬,載著無人機裝備的麵包車能開上泥濘的土路進山。

下午時分,雨停的空歇,武俊會打算先讓無人機進山 ” 探探虛實
“,確認一下前幾日闖入大荒壩村的象群是否還在附近,為彭金福兩人提供參考。

四天前,一象群經過此地,在距離村莊一兩公裏外,被村莊附近架設的熱紅外照相機拍下,它們正往大荒壩村方向走。村裏的微信群和廣播便開始通知,注意避開象群出沒的區域。

大荒壩村的屋舍沿國道而建,環繞的山林一部分歸屬猛養子保護區,保護區外是景洪市的國有林地,這片森林坡緩林疏,山腰往下遍布灌木叢。農田在山腳下,種著大片芒果和芭蕉,芒果剛到成熟的季節,彌漫甜甜的果香。這是象群中意的
” 象窩兒 ” 選址,走得多了,便踩出了幾條 ” 象道 “。

不出所料,象群在此停留了幾天,不分晝夜,餓了便走進芒果林,連枝扯下一串串芒果,吃歡了便躲進灌木叢睡覺。

一日深夜,它們還進到山腰處幾間磚瓦房,監測員普永兵和妻子住在這裏,普永兵整夜在村莊附近的象道值守,一旦象群要進村,他得及時預警給村民。妻子一人在家,狗吠聲驚醒了她,她隔著窗戶瞧見,一頭母象用鼻子在
” 敲 ” 隔壁房間的門。

門砰一聲開了,她躲在隔壁,害怕極了,電話打給丈夫,” 象進家裏了
“。一頭小象闖進去,用鼻子翻箱倒櫃,最後用鼻子卷起一袋苞米麵,拖到外麵,幾頭象分食。

普永兵幾人跑來,拿著手電筒,有人舉著火把,點起幾掛鞭炮,轟鳴聲響徹山穀,象群才慢慢往山腳走,直到天色破曉,象群才離開了村莊,進了一兩公裏外的一處
” 象窩兒 “。

幾日裏,象群沒走遠,也沒再進村。白天它們躲在 ” 象窩兒 ” 裏睡覺,餓了便跑出來吃芒果和芭蕉。

陣雨時下時停,象群的腳印被衝刷,難辨行蹤,普永兵不敢貿然進山。雨後清新的泥土與樹葉味道裏,普永兵靠近時能聞見一絲 ” 象味
“,那是一種與野象打交道的人能敏感辨別,難以形容的氣息。

武俊會的無人機飛過芒果林,沿著山脊線往外幾公裏處,一群大象正躺著睡覺,他控製著無人機靠近,點了下數,還有 7 頭在附近。

15頭野象抵昆明:執勤民警提醒村民“上二樓”

▲ 6 月 1 日晚間,監測員彭金福在近日野象出沒的大荒壩村附近象道巡視。新京報記者 肖薇薇

探路者

在西雙版納,大象與人仿佛在拉扯著一根皮筋的兩端,” 你進我退
“,人類的生產活動占用了大象的棲息地,大象活動範圍也越來越靠近人。

靠近保護區的村莊,幾乎每個村民都有和野象打照麵的經曆。李中員說,他們懂象識象,人和大象之間比較和諧,野象傷人案件比較少。

但亞洲象一旦闖入一個新的活動區域時,人類避讓不及時,死傷事件常會發生。”
人也不知道亞洲象的生活習性,不懂如何應對,可能避讓措施不當,發生意外,大象到了陌生的環境,它也會恐慌,做出一些激烈舉動 “。

大象也在適應環境。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兆錄分析,保護區周邊的橡膠林不斷增加後,大象常走的 ” 象道 ”
被阻斷,”
大象來到這個地方時,會感覺不安全,那麽它就可能會折返了,也可能大象繼續往前走,一直找不到適宜的棲息地,它會變得越來越不適應,它害怕了,到處亂竄。”

去年 3 月,彭金福遠遠跟著 ” 斷鼻家族 “,送到大渡崗鄉與普文鎮交界處後,他折回林區,跟著新監測到的 17
頭野象往西南方向走,頭象是一頭三十多歲的母象,兩扇耳朵上滿是缺口,便喊它 ” 爛耳朵 “,這個象群裏有 7 隻幼象。”
小象多的象群,一般來說更凶猛一些,也更危險。”

象群走到景洪市猛罕鎮邊界時,彭金福無法將象群的監測工作交接出去,這個近百年來沒有大象出沒的鄉鎮,暫時沒有監測員。他將情況報備給景洪市林草局,強調這是一個帶著
7 隻小象的象群。

很快,武俊會帶著無人機趕來,猛罕鎮全鎮預警,彭金福還是一路遠遠跟著象群。

接近猛罕鎮村寨和鄉鎮時,隻要在路上遇到人,這群象便 ” 瘋了似的 ” 追人,之後幾個月內,在猛罕鎮,造成 5 人死亡。

15頭野象抵昆明:執勤民警提醒村民“上二樓”

▲ 5 月底,象群從這兒進入大荒壩村,沿路的竹子和灌木叢被踩倒。新京報記者 肖薇薇 攝

5 月 23 日,” 爛耳朵 ”
帶領的象群還在往前走,它們闖入猛臘縣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有專家提出建議,是否可以使用電網圍欄幹預象群路線,但沒人敢拍這個板。

實際上,除了監測與預警,人類麵對野象的活動,應對措施都很被動,西雙版納州林草局一位相關負責人說,”
我們怕幹涉野象的遷徙,影響它們的生存選擇,特別是一些措施不當,可能傷害到大象,同時又要擔心野象傷到人。”

很長一段時間,武俊會都奔波在野象肇事的地點,這些地點大多是野象新出現的區域,有野象走過這條路後,過了一段時間,就可能會有新的象群也踏上這條路,”
大象不會忘記自己走過的路,先行的大象就是探路者的角色,如果途經地不錯,就會有大象跟上。”

有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認為,野象出走是因為保護區附近的食物缺乏導致。但李中員不認可這樣的說法,他說,西雙版納幾個保護區附近象群經過,農作物從未被野象取食完,”
食物肯定是足夠的。”

但他也很糾結,每年幾乎都有象群走到未知的區域,往外擴散尋找棲息地。他觀察到野象遷徙的 ”
範圍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遠,時間越來越久,行為越來越難預測。” 如果不缺食物,野象又為什麽一直往外走,李中員也沒有答案。

“15
頭象集成群體以後,實際上是一種遊蕩,邊走邊吃,然後邊尋找適宜的棲息地。它們沒能找到棲息地,說明很多的區域已經不適合大象生存了,沒有大麵積連片的棲息地。”
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教授張立分析。

張立研究發現,在過去 20 年間,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外的亞洲象棲息地大麵積種植橡膠、茶樹等經濟作物,過去
20 年間減少了 40% 以上。

” 一方麵自然保護取得了成效,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增加,另一方麵,在保護區以外的這野生動物棲息地實際上在逐步地減少、喪失。”
張立說。


玉溪、昆明附近人口密度大、交通網絡複雜,不論是出於保護市民安全的角度,還是出於對野象的保護,用人為幹預或其他方式,讓大象返回普洱、西雙版納,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吳兆錄說。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15頭野象抵昆明:執勤民警提醒村民“上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