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三胎 ” 開放了,但你養得起嗎?就算養得起,你有信心 ” 育 ”
得好嗎?三胎政策一出,立即引發熱議,不願生和不敢生,是很多年輕人的態度。家庭教育本就已被 ” 雞娃、內卷、焦慮 ”
籠罩——孩子這麽苦,家長這麽難,再多生一個?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北大心理學教授:

育兒焦慮,源於 ” 不懂 “

家長們的育兒焦慮來自哪裏?在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看來,80%
的家長之所以感到焦慮,其實是出於對兒童發展規律的不了解。

他舉了一個例子,在和高中同學的飯局上,對方說起打算給孩子報一個早教班,說是能培養社交能力。他原先覺得這事兒挺好,但多嘴問了句孩子多大,得到的答案是
” 一歲半 “。

他心想,” 這可真是被收了智商稅了。”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理論,1 歲半到 2 歲的孩子,剛具備 ” 我是誰 ” 的意識,並沒有
” 他人 ” 的概念,因此,在這一階段,應該注重培養的是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而非與他人的互動。到了 3
歲左右,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會提升,這並不是所謂早教機構培養出來的。

因此,除了北大教授之外,他還有另一重身份:抖音創作者。張昕教授的抖音號名叫@Dr
昕理學
,專門從心理學角度科普一些科學育兒知識,比如,他最近就更新了一條 ” 三歲前如何讓孩子更聰明?”

△ @Dr 昕理學 在抖音科普育兒相關的心理學知識

如果你是一個寶媽寶爸,相信一定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張昕直接 ” 一盆冷水潑下來 “:三歲之前絕不是培養 ” 聰明 ”
孩子的關鍵期,根據埃裏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八階段理論,這一階段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的安全感,與家長建立信任關係,這樣才能有助於後續智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因此,如果在這一階段強逼孩子學東西,不僅收效甚微,甚至會產生負作用,無論對親子關係還是孩子的成長,都是有害的。

通過抖音賬號,張昕回應了很多家長在育兒中普遍遇到的困擾,比如 ” 老人慣著孩子怎麽辦 “、” 二胎家庭孩子爭吵如何處理 “, ”
發現小孩撒謊,我應該怎麽去處理?” 等等,同時有針對從 2 歲到青春期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科普,網友的留言和私信,他都會認真看完。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 張昕常深入淺出地分析一些常見育兒難題

在抖音用心理學知識做育兒科普,一方麵,他是希望通過知識普及緩解家長們的育兒焦慮,” 少走彎路,少花冤枉錢
“;另一方麵,他也發現在育兒知識科普領域魚龍混雜,缺乏專業的聲音,反而一些非專業、一知半解的育兒博主粉絲眾多,占據話語權,會傳播許多謠言和不正確的育兒方法。他希望能在販賣焦慮的育兒科普領域,給網友們一個靠譜的信息來源。

不過,在成為一名抖音創作者之前,張昕就是一名抖音深度用戶——或者說,他全家都是,包括老婆和 6 歲多的兒子,而且,是全家在抖音上
” 搞學習 “。

而開始接觸抖音,是有一回孩子來問他,” 爸爸,咱們家有沒有玉米澱粉?”” 玉米澱粉 ”
這個詞從孩子口中說出,他已經覺得奇怪,沒想到接下來還有更讓他吃驚的 ” 我要用玉米澱粉,調出一種非牛頓流體。”

一問才知道,這是孩子在抖音上學的。身為理科生的張昕勉強跟上了孩子的節奏,幫著做了一個小實驗——而文科出身的老婆 ”
知識水平快趕不上孩子的發展了 “,更是被孩子吐槽,” 媽媽你也刷抖音,每天刷的都是什麽?” 媽媽說,”
我每天刷好看的小哥哥去了。”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 張昕兒子用玉米澱粉做實驗

哭笑不得的同時,張昕也由此知道,原來抖音上有不少孩子喜歡的有趣又有用的知識,除了動畫片,他的兒子也經常在抖音上看科普、手工作品等等。

據抖音官方發布的《抖音青少年模式數據報告》,青少年最喜歡的內容類別前五名,依次為動畫、繪畫手工、玩具、才藝和科學科普,其中不同年齡段也有不同偏好,5
歲萌娃愛看動畫,8 歲小朋友熱衷於繪畫手工,14 歲青少年則對科學世界更感興趣。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 抖音上青少年喜愛的內容

不過,張昕也指出,從心理學角度看,成長期的孩子正處於人格、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階段,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 被帶歪
“,因而在電子產品、互聯網應用的使用中,家長的 ” 監管 ” 依然重要——但與其說是監管,不如說應該轉化成一種 ”
高質量的陪伴 “,和孩子一起用好它們,以科技為媒介,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

張昕提到了抖音的 ” 青少年模式 “,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功能。抖音在 2018
年推出了這一模式並經曆多次迭代,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瀏覽內容等方麵都進行了限製和保護,會給孩子適齡的泛知識、重教育、輕娛樂內容推薦,讓孩子們
” 學知識、觀世界 “。但張昕也指出,並非家長有了這個模式就能高枕無憂,監管加陪伴,依然是家長們應該做的。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 抖音 ” 青少年模式 ” 頁麵


很多人把短視頻看作洪水猛獸,但其實善加利用,可以對孩子的教育帶來很好的幫助。”
比如和孩子一起刷刷抖音,學點冷知識,和孩子的成長同步,”
或者刷我的賬號學點育兒知識,也可以。” 張昕開玩笑說道。

全家一起刷抖音 ” 搞學習 “,家長既能幫助孩子篩選內容,有問有答的過程中也加強了親子交流,並且會讓孩子覺得,” 爸爸媽媽在陪我
“。

而針對家長如何用好抖音,抖音也發布了《家長手冊》,從如何獲取適合孩子的優質內容,平台有哪些親子工具,遇到隱私保護、防沉迷、不良內容等問題怎麽辦等方麵,給予具體有效的建議。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 抖音《家長手冊》給家長提供了實用建議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用 ” 垃圾 ” 給女兒做玩具

樂趣無窮

對於什麽是給孩子 ” 高質量的陪伴
“,另一位抖音創作者老嗚也很有發言權。他的抖音賬號名叫@喵小嗚的盒子,因為全家都喜歡貓咪,他管自己叫
” 老嗚 “,女兒則是 ” 小喵 “。他通過抖音記錄用 ” 垃圾 ” 給女兒做玩具的過程,一句標誌性的 ” 不!要!扔!”
開場白之後,父女倆一起上演逗趣的家庭日常。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 @喵小嗚的盒子 上有各種新奇有趣的自製玩具

和張昕業餘時間做短視頻科普不同,老嗚是一名全職短視頻創作者。他原本就職於穩定的國企,且已升至中層管理,開始做短視頻,既是人到中年的不甘,也有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三年前,工作性質需要他異地任職,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一想到要與家人分離,缺席女兒的成長,他焦慮了。

短視頻成了他的出路。從小癡迷玩具的他,不僅通過抖音重拾了兒時夢想,也找到了和女兒更好的溝通橋梁——玩具。從開設賬號到現在,老嗚已經給女兒做了
150 個玩具,” 把自己小時候沒玩到的玩具,陪著女兒通通玩了回來,還能記錄孩子的成長,一舉多得。”

老嗚也發現,在自己的影響下,小喵課餘時間也會折騰一些手工,做起來很是專注,享受著動手的樂趣。而且,通過參與短視頻拍攝,孩子也變得更加活潑開朗,看到玩具時的驚喜,整蠱老爸時的機靈勁兒,都表現得生動而自然。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 老嗚和小喵的逗趣日常

爸爸搞創造發明時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失敗後也要一次次嚐試不能放棄,” 撿垃圾 ” 做玩具是一件保護環境的好事 ……
這些,小喵也都看在眼裏。

除了用科學育兒知識武裝自己,像老嗚這樣和女兒一起快樂成長,言傳身教,也不失為一種樸素的育兒之道。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清華學霸媽媽:

教育孩子 ” 行勝於言 “

不過對於育兒,也有不少抖音創作者有著一套方法論——比如畢業於清華經管學院、後成為投行精英的學霸媽媽馬蘭花。在拍抖音短視頻分享育兒經、記錄孩子成長這件事上,她傾注了投資經理做盡調時的熱情,運用了高壓的金融工作所需的快速學習和總結歸納能力。

她有一雙可愛的兒女,男孩叫毛筍,三歲多,女孩叫毛竹,即將兩歲。她的抖音賬號叫@清華媽媽馬蘭花,因為丈夫也是清華畢業生,賬號的簡介裏有這樣一句話,”
兩個清華還能再培養出下一代清華嗎 ” ——這不禁讓人想到 ” 海澱媽媽 ” 這個似乎已被妖魔化的群體。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 @清華媽媽馬蘭花 在抖音上分享和孩子的日常

馬蘭花可不是這樣的媽媽,盡管對孩子也有期許,但她更希望的,是讓孩子 ”
學習自律,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有所收獲,活得精彩而無怨無悔。”

受到盡職盡責的教師母親的影響,馬蘭花自己是個極為自律的人,信奉快樂要延遲滿足,中學時期就是個 ” 大年初一都在學習
“,反而被爸爸說 ” 怎麽不出去玩 ” 的孩子。

” 自律 ” 聽起來似乎對孩子而言為時尚早,但在馬蘭花看來,
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為媽媽,馬蘭花一直在探索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更科學的育兒方式和理念,比如,她會給毛筍和毛竹分別挑選不同的動畫片和歌謠,哥哥可以看一些英文小短片學些表達,妹妹就聽歌謠培養語感。而作為抖音創作者,她也會把這些經驗,用生活小短片的方式發布出來。

讓她 ” 一夜爆紅 ” 的視頻,就是一個讓很多家長頭疼的難題 ” 孩子裝病不想上學怎麽辦?”
兒子毛筍玩這一出後,她將計就計,調轉車頭、和丈夫商量、向領導請假一氣嗬成,哄已經在偷偷玩樂高的孩子好好休息,說忙完就帶他去醫院打針,孩子一看氣氛不對,隻得承認錯誤,乖乖就範。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 毛筍和馬蘭花的 ” 鬥智鬥勇 “

在視頻的最後,馬蘭花說清華大學的校訓是” 行勝於言 ”
——讓孩子自己明白撒謊要付出代價,遠遠比告訴他大道理有用得多。

這些凝聚了一個學霸媽媽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獨特育兒經,獲得了抖音上 150
萬粉絲的喜愛,他們和她一起見證著兩個孩子的成長。而更讓她意想不到又感動的是,有粉絲媽媽會認真做筆記,分享到社群裏,還有不少來自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媽媽,其中有一位給她發私信,聊農村孩子的教育現狀,還說自己遺憾沒機會上好大學,對教育子女理解也不深入,關注了馬蘭花之後,告訴自己
” 一定要好好看,好好學。”

無論在評論區還是社群,總有這樣溫暖人心的話,而馬蘭花也常常和粉絲們交流心得,” 愛子女的家長們,都是一個戰線的。”

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馬蘭花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理念,是 ” 放棄功利心
“。的確,育兒不是目的,而是陪伴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張昕、老嗚和馬蘭花用他們的故事向更多人展示了,無論一胎二胎還是三胎,無論是照書養、照樣養還是照豬養,一顆愛孩子的心、科學的育兒知識、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育兒先育己 ” 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育兒寶典。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三胎來了,照書養還是照豬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