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學長談北大“韋神”:夏天常關空調 聚餐隻點土豆絲

學長談北大“韋神”:夏天常關空調 聚餐隻點土豆絲
不久前,手拿著礦泉水瓶和饅頭接受采訪的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韋東奕走紅網絡。

同時引起關注的還有一篇《天才之外——教主韋東奕小傳》,它發表於2020年2月18日,回憶了與韋東奕相識的十餘年。作者韓京俊自稱“小編”,評論裏有人調侃:這個自稱小編的人已經是我等凡人眼中的神了啊。

韓京俊曾與韋東奕一同參加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兩人先後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攻讀學士及博士學位。他是韋東奕的學長、同門師兄。

韓京俊於2011年出版了著作《初等不等式的證明方法》,已完成20篇學術論文(數據來源自arXiv),現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後並任J.J.Sylvester助理教授。

因此,這篇“韋東奕小傳”也被網友稱為“天才給天才寫的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連線上了韓京俊,聽他講述了那段與韋東奕共同學習與研究數學的日子。

集訓時自創解題法,令教練組驚歎

學長談北大“韋神”:夏天常關空調 聚餐隻點土豆絲

2008年3月15日,韋東奕進入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時,身上的標簽還隻是“山東學生”。

要成為國家集訓隊正式隊員,往往需要在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CMO)中拿到金牌。山東省並不算數學競賽強省,那年共有30位中國籍金牌獲得者,隻有韋東奕來自山東——他才剛讀高一,是第10名。

為期24天的集訓要進行六次測試、兩次選拔考試,共31名正式隊員,隻有總分前六名才能進入國家隊。

學長談北大“韋神”:夏天常關空調 聚餐隻點土豆絲

2008年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時的資料。

韓京俊來自上海,他比韋東奕高一年級。他是國家集訓隊189名協作體和旁聽生的一員,同樣要參加測試,但不參與這場競爭。

要在兩百多位學生裏被人記住,並不容易。一次,韓京俊在與同學討論競賽書上的題目,一位陌生人站在了旁邊。陌生人默默地聽著,突然伸出手抽走了競賽書,看了一會兒,又默默地還了回來,然後離開。全程沒有說一句話。

倒是韓京俊問了身邊人:那個人是誰?

對方回答:韋東奕。

越來越多人知道韋東奕的名字。韓京俊回憶,韋東奕在測試中用的解題方法不少是自創的,往往比標準解答更簡潔,令集訓隊教練組驚歎。

等到集訓結束,韋東奕成了總分第三名。當年,他就拿下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滿分金牌。

次年,韋東奕再次進入國家隊,拿下了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CMO)、國家集訓隊測試及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滿分。

學長談北大“韋神”:夏天常關空調 聚餐隻點土豆絲

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時的韋東奕(左三)。

2010年韋東奕進入北京大學時,“韋神”的名字已經在競賽圈子裏流傳。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本科生中不少人有過競賽經驗。陽光高考信息網上公布的2021年北京大學保送生擬錄取名單顯示,數學科學學院有17名通過奧數保送的學生。韓京俊回憶,在2011級保送資格條件更改前,數量還更多,他所在的2009級有50個左右的保送生。

“韋神”的名號加上韋東奕走路時獨特的聲響,讓他成了新生中的名人。“他走路的步伐很重,而且走得很快。”韓京俊說。

韓京俊和朋友在北京大學的食堂裏吃飯時,會聽到隔壁桌提起韋東奕。這時,韓京俊會停下交談,聽完他們的談論,他和朋友默契一笑:“他們不是數院的。”

2013年,韋東奕又拿下了丘成桐大學數學競賽“分析、幾何、概率、應用”四項金獎及個人全能金獎。他的外號,被更新成了“韋教主”。

“我的印象裏,數學領域被稱作教派領頭的,除了韋東奕,還有數學教皇(格羅滕迪克)。”韓京俊說。

夏天常關空調,聚餐隻點土豆絲

兩人真正開始密切交集,是在韋東奕拿下丘成桐大學數學競賽獎項的2013年。

韓京俊曾與韋東奕都要進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師從田剛院士。韓京俊大四,是組內新人,韋東奕則剛確認保研。

兩人一起去小組報到,結束後各自去吃飯,恰好是同一個食堂,但在兩張桌子。

學長談北大“韋神”:夏天常關空調 聚餐隻點土豆絲

韋東奕和韓京俊讀博時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辦公室裏的黑板。

韓京俊記得,韋東奕吃飯一向獨來獨往,速度很快。但那天,韋東奕似乎放慢了速度,等到韓京俊吃完才起身離開。

回去的路上,韋東奕主動叫住了韓京俊,“你打算研究什麽方向?”

而後,韋東奕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的幾何很薄弱,需要惡補。”

再後來,韓京俊接到了韋東奕媽媽的電話,拜托他多多關照韋東奕。

這多半是指生活上的關照。韋東奕崇尚環保,人很節約。夏天,韋東奕常默默地關掉空調。師門聚餐,一人點一道菜,韋東奕開始時隻點土豆絲,後來幹脆拒絕:“夠了夠了,已經很多了。”

師門裏並不介意這些。一次組會結束,韋東奕又一次關上空調,導師田剛院士有點詫異,得知是為了節約用電後,隻說:“我也比較節儉,這樣挺好的。”有時,韋東奕缺席了聚餐,組員們還會特意點上一份土豆絲,彌補遺憾。

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時,兩人的桌子緊挨在一起。

韋東奕不用智能手機,沒關係,他每天早上八九點都會出現在辦公室,傍晚離開,不怕找不到人。

隻有兩種情況,他出現的時間會改變。

一種是小組裏張羅著打牌,約在晚上八九點鍾,韋東奕會很早就到場。

學數學的人打牌善於計算。韓京俊和其他組員會玩一些“欺騙性”的手段,假裝手頭上沒有哪幾張牌。可耿直的韋東奕常常會被入套,照常計算牌數。最後攤牌時他會很驚訝:還能這樣打牌。

韓京俊說,這是他們能勝過韋東奕的為數不多的時候。

另一種則是畢業前幾個月,韓京俊問他為什麽每天傍晚就走。他說,留在辦公室要開燈,浪費電。韓京俊很奇怪:我們在辦公室,你不來也會開燈呀。

韋東奕似乎被說通了。那之後,晚上他也待在辦公室裏,直到畢業。

韋神三>>>

“二三十年來,我唯一遇到的天才”

競賽和科研是兩回事,但韋東奕在科研領域的表現,依然很出色。

在研究生期間,韋東奕完成論文14篇,其中7篇已正式發表。據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進入研究生階段後不久,韋東奕在三維Navier-Stokes方程正則性問題和二維不可壓縮歐拉方程的線性阻尼問題上,取得了一係列重要研究進展,研究成果被多個國際著名數學期刊接受並發表。布爾巴基討論班(布爾巴基討論班是一個現代數學討論班係列,1948年起在巴黎舉行,以數學研究的最新且重要的成果為講題)專題研討韋東奕與合作者的研究工作。近年來,韋東奕還與人合作在隨機矩陣理論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寫一篇數學論文往往要讀文獻,找問題,運算,找到突破點後再寫作。令韓京俊印象深刻的是,韋東奕很少打草稿,有時論文能有幾十頁。

除了韋東奕自己手頭上的工作,也會有同學或老師前來請教。“他人很好,基本來者不拒。”韓京俊說。

韓京俊形容韋東奕:他在數學悟性上遠超一般人。

就在韓京俊與韋東奕初識的2008年,國家集訓隊的一位教練回到他的中學演說。這位平常最多誇人“很厲害”的教練,在演說中形容韋東奕:“二三十年來,我唯一遇到的天才。”

“是否因為有這麽一個同輩,感到焦慮或者有壓力?”記者問。

韓京俊笑了一下,回答:“不會。也許麵對離得很近的人會,但他和我都不是一個層次的。”

韓京俊從來沒覺得韋東奕的性格是“麻煩”,也不需要刻意去“容忍”,“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也很平易近人,我們很自然地接受他的行為。”

學長談北大“韋神”:夏天常關空調 聚餐隻點土豆絲

2018年,韋東奕和韓京俊寫下了畢業贈言

韓京俊回憶,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裏也會有類似韋東奕這樣比較內向的人,但成為傳說的少。反過來,像天才一樣的人中,也有麵麵俱到的人。

“興趣、勤奮、天賦,缺一不可。要有一定成就,還需要有一些運氣。”韓京俊總結,“也需要耐得住寂寞。多數時候每天都在重複失敗,有些時候還挺枯燥的,我不相信沒有興趣能每天工作那麽長時間。數學等基礎學科要成功,光有天賦是不夠的。”

被稱為天才的韋東奕,同樣也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一位韋東奕的同門在知乎上寫道:“(在宿舍)我帶來的不少書,韋東奕經常會過來看。有一次他看上了布倫德一本關於Ricci流與球定理的書,跟我把書借走,三天之後還給我。我問他書本後麵的題目是不是都做了,他說基本都做完了。”

韓京俊和韋東奕不在同一個宿舍樓,他無從知曉韋東奕是否經常向同門借閱書籍,不過韓京俊放在辦公室裏的書,倒是常常被韋東奕翻閱。

數學治學之難、耗費時間之久,堅持不易。

從小學放學後的興趣班,到中學的競賽訓練,再到一步步走上研究,韓京俊形容:“我們其實有點類似於體育運動員。”

導師田剛曾這樣鼓勵韓京俊:“成功是鍥而不舍的積分,最重要的是堅持。”

學長談北大“韋神”:夏天常關空調 聚餐隻點土豆絲

2019年時的韓京俊。

記者手記——

讓“天才”們繼續“寂寞”下去

為什麽會寫這樣一篇“韋東奕小傳”?韓京俊說:“當時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年輕的聰明人來學數學等基礎學科。”

看完《天才之外——教主韋東奕小傳》,印象最深刻的是韓京俊老師的語氣:親切、真摯。韋東奕的種種表現,在他的筆下都顯得可愛,師門內的氣氛不言而喻。

韓京俊的微信簽名寫著:同行是緣。他說,行字,可以念作同一行業的行,也可以念作一路同行的行。

同學和師長對韋東奕無疑是愛護、互相成就的。最讓人觸動的,或許還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裏一脈相傳的堅持。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曾被媒體稱為“特區”,這裏吸引了大量人才,更有諸多傳奇。

韋東奕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籌建並主持了它。有傳說,田剛在本科階段做了兩萬多道題。到了博士期間,田剛每天工作14小時。後來為了解決一個著名的數學猜想,前後經曆了約30年。

韓京俊的另一位導師許晨陽則是北大數院“黃金一代”。他曾在訪談裏說:“數學大多時候都做不出來,我現在也做不出來,你的常態就是做不出來,極少很幸運的瞬間你能做出來。”

人們吹捧天才,但韓京俊說:隻有天才是不夠的。要取得成就,沒有吸睛的故事,隻有真實、寂寞、日複一日的工作。

采訪後的第二天,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發布了《青年學者需要安靜的治學環境》,呼籲“數學研究需要安靜的治學環境。我們也衷心希望社會各界與我們一起營造有利於年輕人專心開展學術研究的氛圍”。

陪伴,而不是吹捧評判。是的,衷心希望,“天才”們能繼續在自己熱愛的事業裏“寂寞”下去。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學長談北大“韋神”:夏天常關空調 聚餐隻點土豆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