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

北京時間6月7日,中國知名學府上海複旦大學發生了命案,一名教職人員持刀將該校某學院的中共黨委書記割喉殺害。複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6月8日發布消息,證實該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珍遇害。

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

命案發生後,薑文華在複旦大學被捕。(微博@衝鋒號角)

據複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網站6月8日發布消息,“2021年6月7日下午,我院黨委書記王永珍同誌不幸遇害身亡。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學校及學院已第一時間成立工作組,全力配合警方開展調查,竭力做好善後工作。”

據警方通報,當日下午14時52分,上海楊浦區邯鄲路某大學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件。犯罪嫌疑人為39歲的薑姓教師,警員到場將其控製,經急救人員現場確認,被害的49歲王姓男子已死亡,身份是疑犯的同事。

經初步審訊,疑犯自述因工作關係對被害人懷恨在心,故對其實施侵害。現疑犯已被刑事拘留,案件進一步偵辦中。

根據網絡流傳的畫麵,薑姓疑犯被警方製服後跪坐在地上,他衣服破爛,全身布滿血跡,雙手也被扣上。

命案發生後,有人公布和受害者王永珍的聊天記錄,指責複旦大學將女兒強製送入精神病院致死,更多詳情請點擊圖集:

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

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

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

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

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

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

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

警員問他從哪裏過來,戴著眼鏡的他鎮定地說“從家裏過來的”,並清楚地說出住址。

當被問到動機時,他稱有人編造“謠言”,並略帶激動地說:“在單位內受到很多陷害,受到很多惡劣的待遇。”

據悉,這名薑姓疑犯的全名是薑文華。2004年本科畢業於複旦大學數學學院;本科期間,他曾獲得複旦大學首屆校長獎,該獎項被稱為複旦大學最高獎項。

之後,薑文華於2009年在美國取得統計學博士,並在當地從事博士後研究。隨後,返回中國並在蘇州大學任職,但幾年後不獲續約,轉到複旦任教,簽約六年,不過最近因不達標被解聘。而被害人王姓男子是學院的中共黨委書記,6月7日正是他向薑文華宣布解雇的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事發後引起輿論討論的並非案件本身,而是中國高校推進的“非升即走”製度。

何為“非升即走”?簡單來說,即教師通不過考核,達不到晉升目標,就將離開。

據微信公號“高等教育評論”5月27日發表的文章,這項製度源起美國高校的終身教職製度,是美國高校普遍采用的“預聘——長聘”(tenure-track)製度的一部分。

終身教職製度是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和美國高校協會經過長期勞工鬥爭的產物,製度實行的初衷是使學者免受市場規律的擠壓,一方麵保障學術生產,另一方麵保護學術自由。高校依靠該製度,遴選具有學術潛力的教師,教師通過終身教職製獲得優厚待遇、維護自身權益。

文章稱,終身教職製在歐美高校已擁有將近百年的發展曆程,這種人事製度的核心理念就是“分級流動、末位淘汰”,通過引入競爭淘汰機製,鼓勵競爭、促進流動。中國高校推行的“非升即走”製度雖然在理念上借鑒自美國高校,但在實施過程中卻有較大差異。

中國高校對“非升即走”製度的探索始於90年代。1993年,清華大學率先提出“非升即走”實施方案,並在部分院係開展試點。此後二十年間,北京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雙一流”建設高校陸續實施了相關人事製度改革。

從理念上講,“非升即走”製度有助於盤活人才資源,激活教師的科研主動性,優化師資結構等,但與美國高校終身教職製度相比,中國高校“非升即走”製度很明顯尚未能夠達到高校和教師雙方權益的平衡。

這也解釋了該製度為什麽在過去推行的過程中,引起不少爭議:2004年,清華大學教師劉求生在經管學院任教六年後因考核不合格,學校不再與其續約,隨後其將學校告上法庭;2016年,中山大學教師李思涯因為錯過了“升”的機會,對學院院長甘陽暴力相向。

總之,近些年來“非升即走”製度從來沒有離開過爭議的“壓力場”。這不僅讓人好奇,這項在美國等高校行之有效,行之多年的一項製度,為什麽到了中國卻“水土不服”?究竟原因是什麽?

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喻海良2019年在《中國科學報》發文解釋,首先,美國的助理教授可以招聘大量博士研究生,但在中國每位教師一年不能招收超過三名博士生,很多年輕教師甚至根本沒有博士生招生資格,這使得他們在科研的一開始就“人單勢孤”。

其次,美國助理教授科研場地比較有保障,而這點在中國卻很難做到,一些年輕教師想開展實驗,就必須求助他人,如果性格內向,就可能寸步難行;此外,美國高校的教師崗位招聘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而中國某些高校的崗位設置卻不是很清晰,不管這些人能力是否真的突出,反正先把人招過來再說。

除招聘模式的差別外,在評審方式上,雙方也有不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美國高校實行的終身教職製度,對應的是教師同行評價、學術同行評價,而中國大學推進的“短聘—長聘”製,對應的卻是行政評價。

這導致製度在執行過程中受行政和利益因素幹擾,可能出現“朝令夕改”,來一任領導就換一套評價體係的情況。同時,這也會誘發教師為了達到指標工作而做出急功近利行為。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複旦證實數學係黨委書記身亡 割喉案幕後細節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