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躺平族」都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躺平?

「躺平」成為中國網絡熱詞。支持者深感生活壓力無法承受,索性跳出惡性循環的競爭。中共官方媒體和部分成功人士則認為「躺平」誤國誤民,雖然可以理解但是萬不可取,必須明確反對。

中國「躺平族」都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躺平?

「躺平」這個詞這次突然走紅源自2021年4月百度貼吧中一個目前已被刪除的帖子,題為《躺平即是正義》。帖子作者「好心的旅行家」自稱已經兩年沒有工作了,但也過得很開心,因為他拋棄了身邊人和周邊新聞給他帶來的各種無形壓力。他自稱「一天可以只吃兩頓飯」和「一年可以工作一到兩個月」,因為「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由此,「躺平」迅速火了起來,不光成為了一個自年初的「內卷」以來最時尚的網絡詞彙,其「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的口號更是直接為很多一直以來充滿迷惘,不知所措的90後,95後們給出了一個答案和指明了一條道路,也就是「站不起來,又不願跪著,那就索性躺平」。

「人生苦短,開心就行」

佳怡25歲,兩年前從美國回國後一直在北京從事媒體方面的工作。她上周剛從一家知名的科技網際網路公司離職,打算不工作了,寫寫稿子賺點稿費,讀讀書,享受生活。她覺得之前公司的KPI壓力太大,對她的健康造成了損害。

「我確實就是對於世俗的拼搏感到疲憊」,佳怡說道,「感覺可能努力多年,也達不到像上一代的財富積累,或者真的要拼死拼活多年,然後就又成了房奴車奴。」

她說其實當時去這家公司就是衝著它名氣比較大,有種面子思想,後來做著做著發現不喜歡工作內容,而且自己的壓力比較大,就覺得人生苦短,健康最重要,就離開了。

佳怡表示她對買房買車一點都沒有興趣,也不在乎別人怎麼想。「現在社會更開放了,你不用必須出人頭地,不用必須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生苦短,開心就行。」

持同樣看法的還有另一位95後王艾倫。艾倫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經濟碩士畢業,但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完全沒有自己想像中都那麼理想。雖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含金量,艾倫這一年來連續考了CPA和FRM等證書,但是發現真的要找金融,證券,投資領域的大公司還是連面試機會都很難拿到。

「我也一直把內卷掛在嘴邊。嘴上喊著『躺平』的那群人,其實就是卷不過。一定程度上我也承認。畢竟牛逼的,有背景的,或者更吃苦耐勞的太多了,」艾倫非常無奈的說到,「後來也有和家裡人交流,他們的想法是,既然已經上海有房子有車子了,找個輕鬆點少賺點的也沒啥不好,身體壞了就糟了。這點我也十分認同。說到底,我覺得現在卷的性價比太低了。導致我,不想卷,想『躺平』。」

艾倫認識到大部分企業都想把人培養成螺絲釘可以隨時替換,所以他不僅可能找不到能勝任的工作,還要在收入或者時間上被壓榨,覺得太不值得了。他感嘆道,「在我看來,資本和人性就是挺反面的,估計這輩子也是沒機會體驗資本方的感覺了。真的卷不過,就『躺平』吧!」

「躺平」代表與主流社會生活的分離和對抗

旅美中國文化學者朱大可認為「躺平」文化產生的原因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奮鬥變得更加艱難,幾乎看不到上升空間,而只能在冰層下面進行水平流動,甚至還要被迫向下運動,導致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主流生活內卷化,導致生活前景黯淡。

「四十年來,中國人的物質欲望值在不斷飆升,達到幾乎爆裂的程度,而且已經到了道德瓦解的地步」,朱大可說,而「躺平」則是對縱慾的否決,顯示出「物極必反」邏輯在起作用,這意味著欲望文化開始轉入盛極而衰的循環。

但朱大可認為中共官方一定不喜歡看到這種狀況的發生。他認為根據人口調查的結果,不僅是人口增長大幅度減速,而且老齡化程度嚴重,所以「現有的青年資源一旦『躺平』,勢必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中國官媒:「躺平」可恥

「躺平」一詞開始流行後,共青團中央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當代年輕人從未選擇躺平」的微博,然後一個月間不同的主串流媒體都輪番對「躺平」說展開了批判。

其中獲新華社轉載的南方日報一文《「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直接稱「躺平」主義是「毒雞湯」。文章指出現在很多本該「活力四射」的年輕人都變成了「佛系青年」,「滿腦子都是怎麼舒服怎麼來」,「不免會沾染上消極的情緒」。

文章雖然表示理解年輕人現在面臨的壓力和困惑,「從擠成罐頭的地鐵里,從越來越高的房價里,從雞娃式的教育里,我們不難讀懂年輕人面臨的壓力和困惑。。。的確會自然而然地生出渺小感、無力感、無奈感。」,但是文末最終號召年輕人應該對未來抱有信心,因為「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並且「在壓力面前選擇『躺平』不僅不正義,還是可恥的。」

之後深圳特區報也勘文駁斥「躺平」是為了更好站立,短時「躺平」是為了長期奮鬥,而那些趕「躺平」時髦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只是過過嘴癮。「如果現在年輕人普遍選擇『躺平』,那麼這個社會未來必定『躺平』」,「這裡的人不『躺平』,這裡的人永遠奔跑。」

不僅官方媒體,包括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李鋒亮,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和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都對「躺平」發表了批評意見。

目前電子商務平台淘寶對印有「躺平」和「不合作運動」字樣的文化衫已經下架並對商家提出違規警告。

「躺平」是經濟發展規律?

「躺平」文化非中國獨有。經歷20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日本開始了長時間的經濟停滯,催生了不出社會、自我封閉的「蟄居族」,並逐漸形成了大前研一筆下的「低欲望社會」——「人口減少、超高齡化、失去上進心和欲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特定文化現象的出現往往根源於經濟社會的轉型。大體上,一個經濟體在達致一個階段後,就具有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經濟機會選擇相對多元,加班加點的邊際效益降低,自然會產生一批看似「不求上進」的年輕人。

「毫無疑問,『躺平』族只能出現在中產階層而非貧窮的底層,所以它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朱大可解釋道,「我不認為簡單的『躺平』是什麼反抗,簡單的『躺平』是一種反經濟行為,是消極的生活策略,僅此而已。」

「我沒有『躺平』的想法,基本不可能去實施最低生活標準,」37歲的蘭先生目前在一家估值5億美元的網際網路公司擔任市場部副總裁,他認為出身會帶來的生活條件不同,其實這並不重要,規則公平,階層不固化,社會就會有活力。「我身邊有很多靠個人努力改變命運的例子,簡單的講就是天賦異稟,加勤奮,加運氣不錯的人,就能成功。目前,中國還是有上升通道的,這方面,相對美國更公平。」

今年39歲從事汽車製造行業的Bryan也認為「躺平」說起來容易坐起來難。他認為短期中國還會繼續高速發展下去的,「因為中國人民太勤勞和吃苦耐勞了而且他們現在只相信物質上的東西。」他說道:「中國目前城鎮化還在進行,階級分化還在繼續,人口基數還有,『躺平』的屍體上,會迅速的有其他人踩上去的。」

全民「躺平」,幸福社會的定義?

在2020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中,芬蘭、丹麥、瑞士、冰島、挪威名列全球最幸福國家前五,並且芬蘭已經連續第三年蟬聯冠軍。自2013年至今,北歐五國在每年的世界幸福指數排行榜都位列前十。

比如北歐諸國之類的高福利社會,階層已經十分扁平化,國家尊重每個人按照內心意願個性發展,而非為了生存去做不喜歡的工作,為了社會正常運轉而結婚。

北歐模式終極價值觀追求的是社會公平。但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發展需要靠效率與公平雙輪驅動,甚至以公平為主。因為有公平才有消費能力,才能釋放生產能力。

佳怡認為在理想的社會中,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每一種職業,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情的自由,不會迫於世俗壓力就做違心的選擇,不同職業收入也不會差距太大。「我覺得未來社會,想奮鬥的奮鬥,想躺平的躺平,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節奏生活。」

蘭先生也認為在一個公平的社會裡,人是不應該輕易的被消費主義軟文洗腦的,也是不會輕易成為韭菜的。「任何時候,只要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人生就會有希望。所以,『躺平』的人,或許比隨波逐流的人活得更有前景。」

朱大可表示『躺平』主義只有跟自由思想結合,才能具備不消極反抗的意義。「對於這個社會而言,我希望的不是『躺平』,而是更積極地反抗失控的物慾,重建靈魂和精神的家園。」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