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獻忠學

敏感詞:“獻忠學”、“獻忠梗”、“獻忠”、“獻忠事件”、“獻忠行為”、“遍地獻忠”、“無差別獻忠”等。

敏感度:高。“獻忠學”、“獻忠梗”極高。

“獻忠學”、“獻忠梗”全網禁發禁搜。

百度一般通過“反向優化”,僅展現無關結果來實現禁搜。“獻忠學”完全無結果,則代表敏感度更高。

微博僅屏蔽“獻忠學”、“獻忠梗”,但對關鍵新聞評論、賬號進行過一輪清理。

其他平台均無法將近期無差別攻擊事件與“張獻忠”聯係,對“獻忠+行為/事件”、“遍地獻忠”等進行了清理。

知乎不僅將“張獻忠”完全禁搜,而且禁搜了匹配範圍更廣的“獻忠”。部分曆史相關內容未被刪除,但無法在app內搜索到。

抖音采取了另一種“禁搜”方式,所有關鍵詞找到的內容大部分為不相關。

新聞背景:

網絡狂歡的背後:作為亞文化符號的“張獻忠”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互聯網傳播中,除了多數盲目跟風的網民外,竟然還真出現了一小部分信奉“獻忠學”的無底線群體。他們叫囂著:“全網呼叫張獻忠”“早該圖圖了”“獻忠的欲望正在高漲”,肆意宣泄反人類情緒。更有甚者,還聯係“馬爾薩斯陷阱”,煞有介事。不知道是反串黑還是真有人格障礙。此情此景,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近期中國惡性傷及無辜的殺人傷人事件頻發,其中許多是案犯報複社會。

6月5日下午,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一名男子持刀在商業步行街上隨意砍殺路人,造成6人死亡、14人受傷,現場慘烈。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抖音“張獻忠”相關敏感詞與網絡亞文化無關,“獻忠學”禁搜。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知乎不僅將“張獻忠”完全禁搜,而且禁搜了匹配範圍更廣的“獻忠”。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百度、B站、微博、微信禁搜“獻忠學”。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百度“獻忠+梗”禁搜。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張獻忠是誰?用張獻忠作為典故說「遍地張獻忠」之類的話是什麽意思?

據我有限的瞭解就是張獻忠是明末亂世中「大西軍」的首領,想做皇帝;結果打不過李自成和滿清,於是就在四川屠殺百姓:

他開初並不很殺人,他何嚐不想做皇帝,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著是清兵入關,自己隻剩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手殺,殺……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己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這和有些末代的風雅皇帝,在死前燒掉了祖宗或自己所蒐集的書籍古董寶貝之類的心情,完全一樣。他還有兵,而沒有古董之類,所以就殺,殺,殺人,殺……李自成已經入北京做皇帝了,做皇帝是要有百姓的,他要殺之他的百姓,使他無皇帝可做。

——魯迅《晨涼漫筆》

中國曆朝曆代像張獻忠這樣(可能是出於報複心理)屠殺百姓的軍閥都是極少數。世界曆史上也是極少數。有的時候品蔥會員說中國在某種情況下,災難臨頭,會出現「遍地張獻忠」的慘狀。這是怎麽回事?在大陸的中國人民有什麽對策嗎?

 

過橋土豆 | “張獻忠”梗的流行

說最近特別流行一個詞,今天講講。這個詞就是“張獻忠”。

“張獻忠”本是一個人名,曆史上上的張獻忠是17世紀大明的一位民變領袖,1644年他入侵四川,之後迅速占領了全四川,在成都稱帝。

張獻忠在統治末期對成都一帶的居民進行了瘋狂屠殺,經過大清官修《明史》和各種筆記的不斷渲染,被塑造成一個屠殺六億人的殘暴流寇。所以原始意義上的張獻忠指的就是古中國傳統史觀裏的殘暴賊寇。

最出名的是傳說中的,“七殺碑“,說他在殺人的地方立了個碑,兩側碑文分別為:“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張獻忠後期瘋狂屠殺的原因,據研究可能是由於內外交困心理壓力過大,精神扭曲變態,墮落成了這樣,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最近網絡上就流行“張獻忠”的梗,有的人甚至做出了以下的關係圖: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張獻忠的”梗,現在有兩種公認的含義:

一是指進行大規模破壞屠殺的造反者。

用這種“張獻忠”梗的人,大多是在諷刺20世紀左翼革命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二指進行暴力犯罪造成死傷的人,特別是對社會不滿,進行無差別攻擊的人。

現在大多數是指這個意思,他們並沒有諷刺左翼革命的意識。進行無差別襲擊的各路犯罪者(比如這幾天發生的暴力事件),是這種語境下典型的“張獻忠”。

“張獻忠”梗雖然有幾種不同的含義,但很明顯都落腳在“希望誰出來破壞秩序,大肆屠殺”上。這就是“張獻忠”梗的流行背後的心態。

為什麽會有這種心態?

近期的社會輿論。

底層社會一潭死水,日益壓抑,人們遊走在神經質的邊緣,感到絕望,因此希望不管是誰,不管是為了什麽,出來一個人搗毀社會秩序,管之後會怎麽樣,先砸了再說,給出一口惡氣心態。

其實這個梗是目前網民借張獻忠屠殺蜀人的記載,來抒發自己對現狀的不滿。借古諷今。

……

我在網絡上搜索“張獻忠”梗的時候,有些時候會感覺到背後一涼。

玩這個梗的人,明顯有著自己的一個小圈子,說著我看不懂的黑話。比如“索多瑪”、“內卷動力學”、“利維坦倒塌”、“斯賓格勒”、“阿姨”、“賽博尼特網紅”等等等等。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麽。

甚至還有一些圖片,給我一種感覺……那種不太好的感覺。

網絡,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平坦,反而加劇了人和人之間的溝壑。人和人分化,相互抱團,發展成了各種小圈子,

想到最近的無差別攻擊的事件。本事就是弱者的人,拿起了武器,攻擊手無寸鐵的弱者。

比如最近的躺平,也是弱者的武器。

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科學和人類學教授 ,詹姆斯·C.斯科特,有一本書,叫《弱者的武器》。

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

他通過對馬來西亞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塗、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暗中破壞等的探究,揭示出農民與榨取他們的勞動、食物、稅收、租金和利益者之間的持續不斷的鬥爭的社會學根源。

這本書講到一個結果:弱者的武器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由於廣泛性,普遍性,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高度敏感的“張獻忠” 為何“獻忠學”突然成了敏感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