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

這一屆年輕人的健康問題越來越令人擔憂。

端午假期的第二天,盡管阿德的朋友都在朋友圈裏曬出行照,但阿德並沒有安排旅遊計劃,他早早地預約了醫院,繼續去做火療。最近,95後的他備受腰間盤突出折磨,疼痛經常讓他夜不能寐。

“我身邊的同齡人,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比比皆是,你看現在年輕人猝死的新聞,隨處可見。”阿德對自己的身體極為擔憂,他感歎於壓力之大,“很多都是工作壓力大造成的,當然,不好的生活習慣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阿德的擔憂不無道理。近兩年,年輕人猝死的新聞頻頻出現,而在推崇“996”、“007”的互聯網行業,這種現象更嚴重。

2021年元旦,《巴啦啦小魔仙》女主角淩美琪的扮演者孫僑潞離世,年僅25歲,其母親於微博透露了死亡原因——心梗。8天後,時尚博主@雅魯藏布江女人在飛機上由於心髒驟停猝死,年僅27歲。

過去,大家認為心梗、猝死等現象都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但事實上,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和習慣的改變,昔日“老年病”正在變成“青年病”。

2020年《中國急救醫學》上《我國5516例屍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一文指出,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57.8%。資料顯示,傳統的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增加、男性、吸煙、過度飲酒、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劇烈運動、肥胖、精神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家族成員猝死史。

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一係列可能導致猝死的“老年病”,以及痛風、骨質疏鬆等老年人高發病症,正在日漸“年輕化”。

據央視新聞5月17日報道,我國35歲以下高血壓患者超7000萬,這與年輕人平常飲食不規律、熬夜、缺乏運動密切相關。

國際糖尿病聯盟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數量已經超過1億人,居世界第一。2020年4月,由中國醫科大學、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合作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在我國,18~29歲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達2%,30-39歲人群達6.3%。

天貓健康聯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三諾發布的《2021中國高尿酸及痛風趨勢白皮書》指出,近年來,我國高尿酸血症呈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中國高尿酸血症的總體患病率為13.3%,患病人數約為1.77億
,痛風總體發病率為1.1%,患病人數約為1466萬。基於線上用戶調研顯示,18-35歲的年輕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占比近60%。

國家心腦血管病聯盟發布的首部《中國中青年心腦血管健康白皮書》數據顯示,我國20-29歲的心血管病高風險人群占比已經達到15.3%。

久坐不運動、無節製食用高熱量食物、過度抽煙飲酒、加班熬夜等年輕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侵蝕著他們年輕的軀體,帶來一係列嚴重疾病,那些以為上了年紀才會有的毛病,一一顯現。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

來源 / 2021中國高尿酸及痛風趨勢白皮書,燃財經截圖

BOSS直聘在互聯網公司員工中發起的加班調查數據顯示,隻有10.6%的互聯網職場人基本不加班,近九成的人都難逃加班命運。其中45.5%的職場人每周加班2-3天,更有24.7%的人幾乎每天都在加班。

日前,“騰訊試點強製6點下班”上了熱搜,其指“騰訊旗下光子工作室規定,周三必須6點下班,其餘工作日不準超過9點下班,周末隻允許最多10%員工加班”,目的就是為了讓員工“勞逸結合”。但目前看來,雨聲大、雨點小,年輕人“少加班、少熬夜”很難實現。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年輕人想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似乎並不容易。這期小酒館,燃財經與一些得了“老年病”的年輕人聊了聊,有的為了職場升遷加班加點,30歲出頭就高血壓;有的長期久坐、從不運動,年紀輕輕就得了關節炎;還有20多歲妙齡,就患了無法根治的糖尿病;更有甚者中風、腦出血,撿回條命,卻隻能提早退休……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一簡單深刻的道理逐步在阿德腦中清晰起來,“趁年輕,多鍛煉,別把健康當作揮霍的資本。”

01. 30歲的我,卻患了中風

林峰|31歲,病退無業

中風在我印象中一直都是老年病,比如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六七十歲的老年人才會患中風。但令我沒想到的是,有一天這個病會找上我。

我今年31歲,第一次發病的時候是2019年,那時的我29歲。年紀輕輕又剛被擢升為公司管理層,覺得自己有用不完的力氣,想好好工作、好好表現。007是常事,為了不耽誤白天的工作,出差也都是選擇紅眼航班往返。

但也許就是這些不良的習慣,為我的“病來如山倒”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發病是在周六。前一天晚上,我剛搭乘紅眼航班從上海返回北京,因為招待客戶,臨上飛機前還喝了一些酒。迷迷糊糊中,大概淩晨三點多,我回到了北京的家,計劃休息幾個小時然後去公司加班、處理一些因為出差沒做完的業務。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

第二天早上醒來,就發現自己有點不太對,右半邊身體有點麻。但當時不算太嚴重,我還是自己開車去的醫院。那時候醫生提醒我要注意休息。但可能一切都在初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在醫院住了一天之後,回到正常生活軌道,我依舊我行我素,高強度工作、酒局飯局一個不落。

直到第二次發病,我直接腦出血暈倒在地,被家裏人發現並撥打了120搶救。雖然搶救還算及時,但中風的傷害比我預想的更大,我的腦細胞神經受損,說話不利索、一半的肢體活動不便。後來,我也實在無法勝任工作,申請了病退。

患病這兩年,我每天吃藥、量血壓,並且定期回醫院做康複。醫生告訴我,中風是一種突發且進展迅速的腦缺血性或腦出血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腦溢血)。

很多時候,它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這些常見病一樣,都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喝酒、抽煙、運動不足、吃肉過多但不攝入蔬菜有關。其實這些疾病早期都可以檢查出來,在此之前,我在體檢的時候,就知道有高血壓和高血脂,但一直沒注意。在飲食上和生活習慣上,我也是抽煙、喝酒,沒時間運動,條條都中。

現在想起來,如果我肯花心思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並及時進行調整,事情也不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而資料顯示,雖然中風是一種老年人的易發病,平均發病年齡在66.4歲。但這幾年,中風發病年輕化的態勢也越來越明顯,很多30歲左右的人也頻繁發病,前幾天還看到有數據說:35歲以下人群中風發生率已經占總數的9.77%。

希望大家吸取我的教訓,當身體出現小毛病時,必須引起重視,及時調整生活習慣,不要等到一切都已經來不及時釀成大禍。

02. 才二三十歲,血管卻老到了爸媽的年紀

浩浩|24歲,程序員

醫生說我血管硬化的程度,跟我媽的年紀差不多,我聽到這個結論的時候,心裏感到極為悲哀。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會為自己日後的生活帶來什麽變化。

我清楚地知道血管硬化的原因所在。我喜歡熬夜,喜歡吃煎炸食品,喜歡碳酸飲料,喜歡每天深夜打完遊戲點漢堡可樂。我把可樂當水喝,一天不喝可樂就覺得缺點什麽,不舒服。盡管家人和朋友經常警告我,要我注意適當控製,但我從來都當耳邊風。在我看來,年輕有的是揮霍的資本。

“工作繁忙時,往往一坐就是一天。白天工作繁忙,晚上回家隻想躺平玩手機,也不想著去運動。早上基本不吃飯就去上班了
,中午就點外賣吃,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晚上還會約朋友喝上幾杯酒……”我對醫生這樣說。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

惡果終於到了兌現的時候。去年8月,我突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到醫院搶救,血糖血脂高得嚇人,抽出來的血不是正常的紅色,而是牛奶血。所謂牛奶血,在醫學上叫乳糜血,這種血含有大量脂肪,會增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脂肪過多持續到中年,99%會造成血管硬化。這時候我才知道嚴重性。

醫生告訴我,我的那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造成血管硬化的誘因,吃得太油,會導致血管壁堵塞血管,另一方麵會增加血液粘稠度。長此以往,血管官腔變窄,毛細血管堵塞,隨著循環能力越來越差,血栓形成,血管堵塞。還有久坐不動,運動太少也會導致多餘的脂肪、膽固醇、糖分長期堆積在體內,會影響血管的功能。

所以醫生的結論也很清晰,如果不改變,隨時有突發的生命危險。

醫生說,像我這樣的病人,他一年接收過不少,都是剛20出頭就被查出患有一係列“老年病”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普遍不健康,生活缺乏監督,年紀又輕,空餘時間較多,容易多吃、少運動。

我真的被嚇到了,我才24歲,大學剛畢業,還沒有結婚,理想還沒開始實現,生命不能就樣完結。

我決心改變,出院之後我開始慢慢地鍛煉,晚上跑步,假期約朋友騎行。喝可樂的逐漸次減少,戒掉了其它含糖飲料,隻喝水。堅持低脂、低糖、低鹽的飲食原則,吃新鮮蔬菜、水果,早上起來自己做飯帶到公司。

半年下來,我體重減輕了不少,再去醫院檢查,血管也不那麽“硬”了。

03. 三十出頭,我得了二級高血壓

大星|31歲,公務員

一直以為高血壓是中老年人才會得的病,沒想到剛剛30出頭的我竟然患上了這個病。

醫生說我得高血壓的主要原因是壓力大。我是一名基層公務員,很多人認為公務員工作朝九晚五,非常輕鬆,哪有什麽壓力。但實際情況真的不是這樣,公務員晉升不容易,坑少人多,但如果不晉升,工資待遇和職業前景也就基本定型。

按照2008年施行的《公務員職務任免與職務升降規定(試行)》來算,成為科員後,升至副科級最快要3年,然後至少又要3年再到正科級,這時候最快也已經28歲了。然而有不少公務員會在科級止步,直到退休。

想要拚前途,就要有業績。活動方案要創新,我經常會加班想點子優化活動方案;想要在體製內被看見,深耕文字是關鍵,寫好領導講話稿是最快被重視的辦法,通宵熬夜寫稿成了常態。

偶爾出現頭暈耳鳴,我以為是熬夜的後遺症,也沒怎麽當回事。直到一次機關安排獻血,測完血壓,獻血站的醫護人員說我血壓太高,不符合獻血條件。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

全單位隻有我一個人不符合獻血條件,我立刻受到了同事和領導的關注,大家都催我去做個係統檢查。不查還好,一查查出了高血壓,還不是普通的高血壓,是二級高血壓,又稱中度高血壓,必須進行藥物幹預,且要吃兩種以上的降壓藥。在我的印象中,降壓藥一但吃上就停不下來了,我還這麽年輕,難道要吃一輩子的藥?

回來上網一查,我才知道高血壓早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病,開始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已經成為未來冠心病、心衰和猝死的“後備軍”。

回看自己的生活方式,確實非常不健康。為了有更好的工作表現,我經常加班熬夜,基本沒時間運動,喝酒抽煙成了我緩解壓力的辦法,有時候晚上加班能抽掉一包煙。不規律的生活狀態讓我的體重蹭蹭漲,原本130斤的體重已經直逼200斤。肥胖和壓力大導致我患上了高血壓。

在醫生的建議下,我一邊用藥物控製,一邊重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單位的領導和同事都很關心我,勸我別那麽拚,領導也建議我分出一部分工作,先把身體養好。我逐漸減少加班的時間,不再熬夜,並開始減肥,從一開始的快走到後來的慢跑,然後到健身房健身,一年時間減重50斤。降壓藥也從兩種減到一種,從每天服用變成間隔一天吃一次,到現在血壓已經得到了有效控製,不用再吃藥。

麵對這次身體警報,我開始反思,沒有好的身體,其他一切野心和欲望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快節奏的生活、精神緊張、熬夜、喝酒等生活習慣都會引發高血壓,希望更多年輕人以我為戒,不要仗著自己年輕就透支自己的身體,好好愛惜它,因為它還要再陪你好幾十年。

04. 眼壓過高,被體檢醫生“青光眼”警告

冬冬|28歲,程序員

我經常性頭痛,但一直認為是工作時間太長或者休息不好導致的。2020年8月,我給自己買了一個體檢套餐,之前的幾項檢查都很順利,但到眼科檢查的時候,反複做了兩次眼壓的項目,後來負責該項目體檢的醫生告訴我眼壓偏高。

醫生說,一般正常的眼壓範圍在10-21mmHg,但我的眼壓,左眼22mmHg,還勉強說得過去,可右眼竟然高到了25mmHg。醫生說我可能有青光眼的風險,建議我去三甲醫院約個專項篩查。

體檢結束後,我便在網上檢索了一下青光眼的相關信息。資料顯示,青光眼多發於中老年人,40歲以上占90%。而青光眼的症狀表現之一,便是頭痛,嚴重患者還可能導致失明。說實話,當時看了這些信息,心裏還是很緊張的。我還不到30歲啊,沒想到居然會得這種病。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

因為生活在北京,提起看眼科第一反應肯定是去同仁醫院掛號,但我連續搶了一個禮拜的號,別說是青光眼專科,就連普通眼科都沒有掛到。後來便放棄了同仁,去了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就診。

在就診過程中,也是一係列檢查,從最基礎的視力檢查到驗光、眼壓、眼底檢查、裂縫燈檢查、眼角膜檢查等等。好在最後醫生說,雖然眼壓確實過高,但眼角膜厚度和眼底等都在正常範圍之內,基本排除患有青光眼的風險了。

但醫生提醒到,雖然暫時排除了青光眼的風險,但因為一隻眼睛眼壓過高,經常性頭疼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檢查的時候,醫生說得很明白,過度使用眼睛,是導致青光眼的主要原因所在。他說,尤其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在網上關燈看手機,實際上這對眼睛的危害非常大。他建議我少用電子產品,多進行戶外活動。

雖然醫生說的這些都明白,但現實生活中做起來確實有點難。作為碼農,一天基本上除了睡覺,就是在電腦前麵碼字,怎麽可能少用電子產品?就在今年5月剛剛結束的體檢中,我的體檢報告依舊寫著“提示青光眼風險”。

05. 我今年25歲,患糖尿病3年了

唐天|25歲,自由職業

我是在入職事業單位體檢時,查出了二型糖尿病。那時體檢報告顯示,我糖化血紅蛋白有11,而這個指數的正常值是4-6,可想而知我的病在當時有多嚴重了。因為血糖異常,次日又安排了複查OGTT,果不其然,最終結果是二型糖尿病確診。

在場的醫生看著我的報告單,驚訝我這麽年輕就得糖尿病之餘,還安慰我,“糖尿病其實不可怕,控製得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隻是換種生活方式罷了。”

回到家裏,我告知家裏人我確診信息後,我媽一邊抹淚一邊安慰我,“沒事的,你隔壁家奶奶患糖尿病都十幾年了,身體依舊健康,隻是個糖尿病而已。”

但他們的安慰對當時的我來說,毫無意義。因為距離我入職事業單位,就差一份正常的體檢報告了。然而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體檢標準,裏邊曆來明確規定糖尿病不合格。不知是因為自己辛苦準備過五關斬六將得來的工作機會泡湯,還是因為想到自己以後要過著幾十年的控糖生活,我一度情緒低落。從得知確診那日起,我整整花了一個月時間才將自己心態調整好。

在那一個月自暴自棄的日子裏,我除了吃和睡,常做的事就是在網上百度,“糖尿病怎麽根治”、“糖尿病能活多久?”……一來,我不願相信糖尿病無法根治隻能控製的事實;二來,總覺得自己時日無多。

不過也是在那一個月裏,我在一個“糖友”互助貼吧裏找到了組織。在貼吧裏,有上十年病史的糖友在分享自己堅持飲食控製和藥物治療的過程,以鼓勵糖友們不要放棄自己;還有因糖尿病患上並發症的糖友,每天樂嗬嗬跟帖分享自己與對抗“血糖”的故事……其中我還發現不少和我一樣隻有二十來歲的年輕糖友,血氣方剛的他們會在貼吧裏斥罵那些賣假藥的騙子,還會給大家科普糖尿病的常規知識。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

也正是通過他們的分享,我對糖尿病有了全新的認識,雖然糖尿病病發的多為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輕人,而且遵醫囑在正常飲食運動,以及藥物配合下,生活質量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我小學時候就確診了一型糖尿病,每天要注射胰島素,你是二型糖尿病,不需要長期依賴胰島素,可比我幸運不少,所以更要好好生活啊!”這句話,是通過貼吧認識的一位同齡姑娘,彼時安慰我而說的,我很感謝她,讓我學會接納患有糖尿病的自己。

現在,我已經控糖3年了,因為正常飲食和經常鍛煉,我的體重由180斤降到現在的140斤,血糖也控製得很好,糖化血紅蛋白基本維持在5點多。現在我已經斷藥了,隻需定期回醫院複查血糖水平即可。

每次去醫院複查,發現周圍患者基本都是由子女陪伴的中老年人,閑談得知我也是糖尿病患者時,也都對此感到詫異。但幸好我現在心態調整的很好,一邊笑著回答說“可不嘛,年紀輕輕就得了富貴病,可惜沒個富貴命”,一邊又堅定告訴他們,“得了病不可怕,隻要好好聽醫生建議,生活基本不會有影響。”

06. 喝了兩年的碳酸飲料,結果我得了痛風

馬鑫|27歲,國企司機

2019年,我絲毫沒想到我的一個習慣可以導致痛風的嚴重後果,這幾乎毀了我的職業生涯,甚至剝奪了我走路的能力。

我喜歡喝碳酸飲料,這個習慣保持了四五年,吃飯要喝,運動渴了要喝,睡覺前熱了也要喝,我幾乎用碳酸飲料代替了水。

2016年,我交了女朋友,因為出去吃飯的時間更多了,這加劇了我對碳酸飲料的依賴。尤其是到了半夜,餓了,我就會叫醒女朋友,下樓擼串,吃燒烤,喝啤酒,這樣的生活讓我直接從130斤胖到了160斤,足足重了30斤。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

但這樣的習慣導致了痛苦的事情發生,我腳部關節尤其是腳趾部分,出現了痛風的症狀。

痛風發作幾乎沒有征兆,突然而至,有時候是半夜睡覺時,有時間是上廁所時,很難忍受,隻能抱足痛哭。我初期是以為著涼抽筋兒,但疼痛的時間很長,痛感也很強,就像有刀片在小關節上動刀子。

後來,醫生給我開了藥物,實行藥物控製,並且特意強調飲食安全,基本跟酒、海鮮等絕緣了。因為痛風跟體內的嘌呤含量高低有重要關聯,我需要減少食用高嘌呤食物、高脂類食物,如肉類、野味、海鮮、含酵母食物和飲料等等。

有人把痛風叫做“不死的癌症”,這是有道理的,痛苦程度是一樣的,但唯一的區別可能是一個有藥物能控製,另一個相對來說,藥物不那麽容易控製。我女朋友也為我落淚,因為痛風發作時,旁人幾乎做不了什麽。

我的職業是司機,犯病的時候,踩離合以及刹車根本沒感覺,甚至踩不下去。因為痛風發作,我現在基本一個月需要請假三四次。公司領導有急事,缺司機,我又不在,沒人頂班,那就隻能挨批評。挨批評其實是小事,我擔心一直這樣下去,工作還能不能保住都是問題。

07. 每天一坐就是10小時,我得了“退行性關節炎”

餅餅|30歲,企業白領

工作6年,不論是什麽崗位,唯一不變的就是每天都在空調房裏坐著。原來一直覺得空調房的好處就是冬暖夏涼,但萬萬沒想到空調房讓我得了50歲左右的老年病——“退行性關節炎”。

本著“能躺著就不坐著”的原則,周末我也很少去室外運動,更不用提什麽跑步了。所以平時膝蓋腰疼,以為是缺乏鍛煉的緣故,也就沒放在心上。

因為平時上班總是對著電腦的緣故,總會腰酸腿疼,但也從來沒想過去仔細去醫院查查。直到那天方案還沒做完,也就半天沒有活動,我的膝蓋竟然有些腫,而且特別痛,甚至不能移動。緩了差不多半小時左右,才能緩緩移動,我有些害怕了,就趕緊在公眾號上預約了掛號,準備周末去看看。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

周末起了個大早,等著醫生叫號。做完了一係列檢查,醫生竟告訴我,我得了一種老年病,但是情況還不嚴重,隻是因為平時欠缺運動鍛煉,膝關節周邊的肌肉便會發生廢用性萎縮,膝關節失去了強有力肌肉的保護,穩定性下降,關節磨損加劇,再加上關節長時間受涼和巨大的溫差也是導致膝關節病變的主要原因。

上網查了一下,我才發現,原來這種關節炎一般隻會出現在40-60歲左右的人群中,萬萬沒想到我的身體早就比我的年齡先邁入這一階層了。

醫生建議我,應該適量增加些運動,但要避免長時間長期的劇烈運動,不然隻會有反作用,可以適當增加些力量運動。

回到家後,我下單了一套的健身裝備,準備每周增加些慢走活動,甚至去辦了一年的健身卡,還報名了25節的私教課,準備看看效果。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令人擔憂 二三十歲就得了老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