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唇部整形泰鬥”遭多人投訴手術失敗,患者得抑鬱症

在醫院簡介中,劉玉輝是國內著名整形美容專家,從業20餘年,親自操刀唇部手術超萬例,自稱是“唇部整形泰鬥”……

近日,這名專家接連遭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愛美人士舉報投訴,稱在其醫院整形失敗,要求醫院退費和賠償。在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後,醫院方表示不願再接受協商,希望她們走司法鑒定。紅星新聞記者發現,在一個維權群中,至少還有30名網友聲稱整形失敗。

而類似的糾紛也並不少見,據四川省整形美容協會秘書長兼候任會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先天畸形亞專業主任李正勇介紹,在醫療行業中,醫美糾紛投訴率最高。

“醫療、法律有標準,但美和醜沒有……”成都某區衛生局負責處理投訴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醫美糾紛存在司法認定難、法律適用條款難、美療效果和美療標準統一難的問題,這是目前醫美亂象的“三難”,也是全國醫美行業都存在的問題。如果消費者不願協商,可能會走上前路漫漫的“鑒定之路”……

“唇部整形泰鬥”遭多人投訴手術失敗,患者得抑鬱症

小劉及另外兩位愛美者在醫院門口

A『維權之“難”』

整形手術“失敗”

3女子“抱團”討說法無果

6月初,來自重慶的小劉、深圳的小湯,以及來自廣西的小黃,她們三人拉著“渼淳玉顏還我臉”的橫幅站在渼淳玉顏醫療美容門診部樓下。

據渼淳玉顏醫療美容總經理杜女士介紹,這已不是三人第一次來醫院協商,上次還追著其他人講述手術經曆,影響了醫院的正常秩序。在紅星新聞記者陪同3人到院時,醫院堅稱“談不攏”,不願再協商,“希望她們直接走司法鑒定程序解決。”

“我們何嚐不想走鑒定,但你知道鑒定有多難嗎?”小湯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們谘詢了鑒定機構,以她鼻部下方的手術疤痕為例,“沒到6厘米,根本鑒定不上,我的不到5厘米。可這條疤是在臉上啊!”

小劉做完唇綜合手術後出現的異常,比小湯的更明顯一些,其上唇咧不開、下唇歪斜,她也詢問過鑒定機構,“說可以嚐試做(鑒定),但非常難。”就算鑒定上,賠償金額與後期的修複費用也相去甚遠,更別說要花費的時間、人力、物力成本。

走司法鑒定不容易,她們也求助過相關部門,撥打12345投訴,屬地成都市武侯區衛健局綜合監督科在多次組織雙方調解無果後,建議她們申請人民調解。但在街道辦組織的人民調解中,雙方也未能達成一致。接下來,她們麵臨的隻能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等進行維權。

但訴訟需要進行傷殘鑒定,她們谘詢了多家鑒定機構,對方均表示“沒法做”或“評不上”。願意做的機構則告知,因為對醫美鑒定沒有相關標準,也有可能評不上,“隻能試試。”

“唇部整形泰鬥”遭多人投訴手術失敗,患者得抑鬱症

從左到右依次為:小劉、黃女士、湯女士

院方否認手術失敗

聲稱術後可能會形成疤痕

三人在幾次上門後,醫院已不願再協商,並安排專人在門口看守,她們無法進入醫院……

據介紹,給她們做手術的,都是渼淳醫療的院長劉玉輝。

在醫院的簡介中,劉玉輝是國內著名整形美容專家,從事整形美容臨床工作20餘年,是一位早在2018年就親自操刀唇部手術超1萬例的唇部整形泰鬥。

小劉介紹,去年,愛美的她在多個平台關注到了渼淳醫療的廣告,年中隨男友到成都出差的間隙,她在渼淳醫療花了13800元把唇部手術做了。事後回憶,她覺得自己太衝動,“她們講得太好了,說院長劉玉輝是全國唇部整形數一數二的專家,去韓國進修過,獎杯、證書都很多……”

然而,在術後拆線時,小劉的傷口裂開了,“又是流膿、又是流血。”現在一年過去了,她的上唇出現咧不開、下唇歪斜的情況,“吃飯、說話都很難受。”每天她隻能戴口罩出門,還因此患上抑鬱症,談了一年多的男友也與她分手了。

“唇部整形泰鬥”遭多人投訴手術失敗,患者得抑鬱症

小劉術前術後對比照

小湯稱,她是2016年由劉玉輝做的人中縮短術。之後從2016年到2019年,她先後3次到該院進行修複,但直到現在,其鼻部下方仍有一條近5厘米的疤痕,“化妝都蓋不住。”這讓從事美容行業的她,麵對顧客時經常很難堪。

事後,她們都曾找到醫院協商處理此事,希望醫院能退還手術費用以及賠償後期唇部、疤痕的修複費用,但雙方對於具體的退賠金額一直未達成一致。

院方負責處理此事的總經理杜女士表示,針對小劉術後嘴唇出現歪斜的情況,醫院與她已協商多次,“不認為算失敗,因為手術畢竟是人工操作,不是機器,都存在2次修複的可能性。”而且在術前,醫院都會讓顧客簽訂《風險告知書》以及《知情同意書》。

她還稱,隻要是動刀的手術,就一定會有瘢痕形成的可能性,這些都可以通過打 瘢痕針、做激光來處理。

對於有30多位網友表示整形失敗組建維權群一事,杜女士表示,醫院目前沒有接到其他的投訴,“而且失敗這兩個字我們無法進行界定。如果她們認為是失敗的,請她們去走司法程序。隻要鑒定以後向法院起訴,我們該承擔什麽責任都會承擔。”

“唇部整形泰鬥”遭多人投訴手術失敗,患者得抑鬱症

網友們在微信群裏討論如何維權

為“朝天鼻”維權3年

她稱成本付出高昂

這樣的維權到底有多難?曾經整容失敗,維權多年的成都消費者小美(化名)有發言權,因為她就經曆過這樣的維權困境。

2017年,小美在成都一家美容機構接受整形,鼻子被整成“朝天鼻”,她於是進行了長達3年多的維權,“該走的程序都走完了。”最後還是在求助媒體的情況下,事情才得到解決。

小美告訴記者,如果整形失敗,醫美機構大都會讓消費者走鑒定,“但醫美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沒有完善的法律製度來規範。走鑒定,一是很難,二是鑒定、訴訟費用很高,三是走法律程序的時間會拖得很長,就算鑒定成功,賠付的費用也不多。”

小美告訴記者,當時她與醫院協商未果後,就通過衛健局提起醫療事故鑒定,“鑒定費是4500元。”但走到鑒定時才發現,醫院把她的病曆都篡改了,“手術時間對不上。”然後她又走了法院鑒定,“就鑒定被篡改的兩個字,我都等了四個月,花了2萬多。”

小美說,加上近7千的訴訟費、2萬的律師費,“不算來回奔波,最後三年下來,大頭都花進去五六萬。”很多人力和時間成本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因此,她呼籲能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對醫美糾紛進行規範。

記者從成都多個司法鑒定機構了解到,針對整形進行傷殘鑒定,機構要麽稱“做不了”,要麽稱“沒有標準,評不起”,有的機構則表示整形失敗要看“功能性是否喪失”。成都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辦公室工作人員則表示,他們不對美醜進行鑒定,隻評判醫方在整個醫療行為中有沒有違反診療規範。

對於上述小劉術後嘴唇歪斜問題,其表示,“每個人對美醜的概念不一樣,如果隻是覺得外形不滿意,或是要求比較高,建議消費者走法院進行訴訟。”

B『亂象背後』

衛生執法部門:

醫美糾紛存在“三難”

天眼查數據顯示,四川省目前有超2500家醫美相關企業。在成都超1500家的醫美企業中,有約12%的產生過法律訴訟,超220家出現過經營異常,超100多家曾受到過行政處罰,7家企業曾被環保處罰,1家企業出現過嚴重違法。

據成都市某區衛生局負責處理投訴的工作人員介紹,該區每年會接到至少100多起醫美糾紛,其中90%以上協調成功,鑒定成功的非常少,“除一起是因為把眼睛做瞎了,走了醫療事故鑒定外,其他的都沒能鑒定。”

他表示,醫美糾紛很多都不願走鑒定的原因是“很麻煩”,“如果是明顯的傷害倒是可以,比如做雙眼皮造成雙目失明,視力驟然下降,隆鼻之後產生嚴重扭曲、變形等。”但現在的情況是,很多消費者連鑒定的條件都不具備,比如術後臉部出現疤痕,“這個疤痕是不是手術的並發症造成的,都不好去評價,而且還存個體差異,這也使得鑒定很難。”

就算鑒定,也有很多消費者對病曆以及醫療文書的真實性不認可。“病曆是重中之重,如果消費者對病曆都不認可,則鑒定根本無法進行。”因此,他們隻能建議消費者進行協商,協商不成再走鑒定。

他表示,“醫美糾紛存在司法認定難、法律適用條款難、美療效果和美療標準統一難的問題。這是目前醫美亂象的‘三難’,全國都是這種現象。”而且,現在醫美行業很多法律條款都未出台,執法部門隻能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如《民法典》《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條款參照處理。他們也希望盡快出台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範。

“唇部整形泰鬥”遭多人投訴手術失敗,患者得抑鬱症

小劉術後下唇歪斜

司法鑒定所:手術是否成功無標準

“醫美不屬診療範疇”

四川一家大型司法鑒定所的鑒定人李先生表示,一些醫美消費者曾找到他們想要做傷殘鑒定,但他們都不接,“因為醫美手術不像是普通的臨床手術,割雙眼皮、隆胸等都沒有行業規範。手術成功與否,沒有標準。且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可能醫生覺得合適,但患者覺得沒有割成像明星一樣就是失敗,所以出現不滿意。”

李先生表示,國家曾經出台的《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在委托鑒定要求中明確“是醫療機構對患者的診療行為”,然而醫美的初衷是為了變得更美,不是患病,所以醫美算不上診療(診斷、治療),且製定《條例》的專家也曾表示,“醫美不屬於診療範疇。”

除了沒有標準,審美不一的問題,醫美糾紛中鑒定者的資料往往也是不全的。李先生表示,“比如一個抽脂手術中,手術記錄隻有幾句話,而鑒定中往往最看重的就是這部分,患者拿不出來材料,我們也沒法證明醫院是否有問題。”此外,目前醫美機構絕大部分是私立醫院,“有的連醫院都算不上,以診所、公司性質開展營業。”這些機構不注重病曆,沒有正規醫院應有的程序,所以他們也無法做這方麵的鑒定。

李先生表示,他從未見過醫學會做過有關醫美糾紛的鑒定,“這就導致很多患者有投訴無門的感覺。”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渼淳醫療是一家美容門診部(成都武侯渼淳玉顏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劉玉輝擔任法定代表人,當地衛健局在查詢門診部以及劉玉輝的相關證照後表示,渼淳醫療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生劉玉輝也有相關執業證與資格證。

劉玉輝院長

鑒定標準的尷尬:

要達到最低傷殘級別都難

另外,紅星新聞記者還了解到,有司法鑒定機構願意做醫美鑒定,是參照的《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來進行鑒定,該《分級》還適用於交通事故案件、故意傷害案件、雇員損害等。

記者在《分級》中看到,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劃分為10個等級,從一級(人體致殘率100%)到十級(人體致殘率10%),每級致殘率相差10%。其中,十級殘疾的“頭麵部損傷”條目裏提到:麵顱骨部分缺損或畸形,影響麵容;麵部條狀瘢痕形成(寬度達0.2cm),累計長度達6.0cm,其中至少3.0cm位於麵部中心區;唇外翻或者小口畸形;唇缺損或者畸形,致露齒……

據業內人士介紹,醫美手術是局部手術,想要達到上述傷殘級別是非常困難的。

不少消費者也表示,該標準不適用於醫美糾紛,“因為交通事故、故意傷害案等具有一定的意外成分,造成的傷害也會更大。”而醫美手術一般不會造成如此大的傷害,因此想要達到最低鑒定標準很難,而且整形失敗大都集中在臉部,“臉又是大家最看重的,雖然改變輕微,但影響重大,不能以傷殘是否影響功能性來進行鑒定。”因此,她們認為,對醫美的相關鑒定標準是不完善的。

太琨律創始合夥人朱界平律師曾接到多個醫美糾紛案件,他認為,醫美糾紛的難點主要在於,首先對手術是否成功很難界定,損害後果難以證明,“愛美者可能認為整容效果沒達到預期,但這是否屬於醫院造成的損害很難界定。”其次,在有些案件中,愛美者出現一些其他部位的不適,比如血栓、其他部位疼痛,但這些是否由整形手術造成的,因果關係難以確定。

此外,針對醫美的醫療事故難以認定,“認定醫療事故需要有相應的標準,有些新型整容手術甚至都沒有專門細化的診療規範,所以即使出現一些術後的不良情況,也難以認定為醫療事故。”

C『行業與資本』

醫美企業逐年增長

“行業浮躁,很多機構想賺快錢”

作為四川省整形美容協會秘書長兼候任會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先天畸形亞專業主任李正勇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近十年來,消費者對醫療美容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特別是近幾年,許多醫美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以成都高新區為例,從2017年到2020年底,醫美機構從20多家一下增至130多家,暴增了6倍。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從企業注冊數量來看,2013年至2018年,成都市醫美企業年度注冊數量逐年上升,其中有294家企業在2018年注冊成立,為曆年最高;2019年起,醫美企業注冊增速放緩,有215家企業成立;2020年則有220家醫美企業成立。

因為醫美行業利潤巨大,可以說是站在資本的風口上,“在資本介入後,行業難免浮躁,很多機構進來之後不免想賺快錢,所以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分辨。”李正勇表示,目前醫美糾紛是醫療行業中投訴率最高的。

但投訴率最高,並不是因為行業越來越亂。李正勇表示,前幾年公立醫院沒有大的宣傳,民營醫院相較而言宣傳過度,“在老百姓心中,可能覺得過度宣傳就是好的。”但在體驗後,結果又不太好,因此對整個行業有一定損害。且以往還存在無證經營的情況,對行業影響更是很大。

李正勇說,目前隨著行業越來越規範,成都的醫美技術排在全國前列,許多外地消費者,包括以前去日韓的消費者都回流來蓉求美,因此做醫美的絕對量在增加,投訴率有一定增加尚屬正常。

私立醫美機構過度營銷

專家無法鑒定術後效果

李正勇說,與公立醫院相比,私立醫美機構的流程更快、更簡化,從麵診、接待以及手術方案的確定、術前檢查、做手術可能一天就可以完成,“但越快,就越容易產生衝動消費,所以很多人做完回去就後悔,走上了漫長的投訴之路。”而醫美機構為了生存進行過度營銷,術前承諾“過滿”,導致術後未達到消費者期望值。

“但公立醫院不同。”李正勇說,公立醫院消費者從掛號、麵診、溝通到做決定,再到預約手術,期間會經曆幾個月甚至半年的考慮時間,“如果中途不想做,還可以隨時退費。”並且,手術當天還有幾道流程可讓消費者再次慎重考慮,包括簽訂《手術同意書》等。

李正勇曾參加過多次成都醫學會組織的醫療事故鑒定,“鑒定一定是以鑒定醫療事故、醫療過錯為前提,且隻看有沒有產生醫療損害。”這兩方麵在醫美中存在的概率非常小。

他注意到,進行鑒定的消費者中,99%的人都是主觀對效果不滿意,“但專家是無法對結果不滿意進行鑒定的。因此無法客觀評定為醫療事故,隻能算是醫美糾紛,即消費者對結果不滿意。”

他認為,因為醫療本身就有風險,如果在規範的流程下,與患者充分溝通,簽訂了《手術同意書》,就意味著麵對術後出現的問題,醫療機構是提前告知過的,也是有法律效應的。同時,醫美更多是消費行為,“消費行為無非就是這個東西你買回去不滿意,但這仍是你當初做的決定。”

D『業內建議』

四川將推出行業黑名單

引入投訴率和滿意度

“雖然美沒有標準,但從業人員可以有標準。”李正勇認為,針對醫美亂象,僅靠政府層麵監管是不夠的,目前四川省整形美容協會除了開展學術交流與培訓,提升從業者水平以外,協會還積極展開嚐試,準備在6月下旬推出行業黑名單製度,將對醫生和醫美機構建立行業評價標準,“其中包含了專業醫鬧、心理不健康的求美者。”

在醫生的評價指標中,包括來自哪個機構、學曆、從業年限等,同時還會引入患者對醫生的投訴率以及滿意度等指標,“這些信息均可提供線上查詢。”該製度出台以後,消費者可以查詢哪些是正規備案的醫美機構及醫生,“這在全國來看,應該屬首例。”

李正勇建議,消費者在選擇醫美機構時要理智、謹慎,選擇正規的機構或醫生。其次,消費者一旦選擇醫療機構以後,要充分信任,“美容並不是剛需,更偏向於消費醫療,這是一個相互商量、溝通、協商的過程,對手術結果的期望要有一定預判。”

對於醫美行業是否需要引入商業險對消費者的“不滿意”進行兜底,李正勇表示,這還需要對消費者進行調研。

朱界平律師也建議,醫美應有相應完善、細化的診療規範,一方麵醫院可以按照診療規範進行標準化操作,另一方麵如果出現糾紛,進行醫療事故的認定可以有相應的依據。

其次,應當提高醫療美容行業的準入門檻,從源頭上杜絕因為診療技術不過關、診療條件差導致的醫療美容糾紛。再次,應當製定細化的製度,強化醫療美容行業對求美者的告知義務等。

最後,建議醫美行業製定收費的參考標準,加大對過度營銷以及虛假宣傳醫美機構的打擊力度。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唇部整形泰鬥”遭多人投訴手術失敗,患者得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