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比起特朗普,拜登的對華政策讓中國更不舒服

拜登總統的歐洲行星期三(6月16日)還在繼續。在歐洲,他先後參加了七國集團峰會、北約峰會以及美國和歐盟峰會。他成功說服了七國集團、北約和歐盟的盟友和夥伴對共同擔憂的中國問題發出了一致的聲音。分析人士指出,在如何應對中國方麵,與前總統特朗普相比,拜登的做法和政策可能會讓中國更加不舒服。

聯合盟友應對中國,拜登政府取得初步成效,北京憤怒

美國與歐盟星期二(6月15日)在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說,美歐各自對華多重定位框架下開展密集磋商和溝通。

聲明說,美歐雙方將在共同關切的領域上持續合作,包括新疆和西藏的人權被侵犯、香港的自治和民主進程被侵蝕、經濟脅迫、虛假信息以及區域安全議題。聲明說,美國和歐盟繼續嚴重關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局勢,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麵改變現狀和加劇緊張局勢的企圖,重申尊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重要性。聲明還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6月13日發布的七國集團公報和6月14日北約公報也對中國作出了類似的指責。
七國集團公報談到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要求中國尊重新疆人權,允許香港高度自治,避免任何可能使東中國海與南中國海不穩定的片麵行動。北約公報則說:“中國明確表述的野心及強勢行為,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以及與聯盟安全相關的領域,構成係統性的挑戰。”

在聯合聲明中納入對中國的強硬措辭被認為是美國總統拜登的外交勝利,同時這樣也顯示,拜登聯合盟友共同應對中國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分析人士指出,這一點是對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提升。

前美國國防部中國事務主任博斯科(Joseph
Bosco)告訴美國之音:“我認為我們應該可以說拜登政府遵循了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的策略,並在多個方麵對此進行了改善,特別是與盟友,誌同道合的國家以及像台灣這樣的安全夥伴合作方麵。”博斯科提到,拜登聯歐能有成效,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強勢作風也有重大關係。

由於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
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戰略,特朗普政府與歐洲盟友和北約的關係惡化。特朗普一直批評歐盟和北約讓美國受到傷害。特朗普對盟友的厭惡讓北京有了可趁之機。在拜登政府上台前,中國和歐盟曾就一項雙邊投資協定達成協議,不過,這項協議因雙方在新疆人權議題上的分歧目前被歐盟官員擱置。

隻是在特朗普政府後期,前國務卿蓬佩奧呼籲建立新民主國家聯盟。在印太地區,特朗普政府也提升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製(QUAD),為拜登政府今年3月舉行四方安全峰會打下了基礎。

與特朗普政府的單打獨鬥和單邊主義不同,拜登上台以來一直將聯盟政策置於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位置。拜登在出訪歐洲前專門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說,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團結民主國家”,兌現美國對盟友和夥伴的新承諾,展示“民主國家”應對挑戰和威脅的能力,以實力地位“領導世界”。

羅傑·貝克(Rodger
Baker)是美國地緣政治風險分析機構戰略預測(Stratfor)的高級副總裁。他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說,中國應對美國壓力的一個強項就是利用美國與盟友之間的分歧,而拜登的做法正試圖改變這一切。

他說:“我們從拜登政府那裏看到的是行為上的轉變,試圖建立一種更加統一的,國際主義的途徑來來應對中國。這也是對中國抵禦美國壓力的強大能力–利用美國及其盟友、合作夥伴和合作者之間分歧的能力的認可。”

他舉例說,美國與菲律賓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國並不迫使菲律賓站在自己的一邊,但是,卻讓菲律賓也無法完全站在美國一邊。他說,通過加強與盟友的關係和協調行動,從長遠來看,拜登的方法應該更有效。

雖然拜登提出的“全球民主國家聯盟”能否最後成功還有待時日,拜登在歐洲的初步成功已經讓中國不快和憤怒。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6月15日和16日的例行會議上連續批評美國,指責美國“搞針對第三方的‘小圈子’和集團政治”,“美國病了,病得不輕”,他同時還指責“北約欠中國人民的一筆血債”。

前美國國防部中國事務主任博斯科說,中國曾期望拜登上台後,恢複奧巴馬或是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對華政策,但是,拜登政府卻展示出自己的對華政策越來越接近特朗普政府。這讓中國“生氣”和“憤怒”。

拜登政府升級了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

政治風險分析機構戰略預測的貝克認為,雖然在采取多邊手段應對中國方麵,拜登政府與特朗普政府不同,但是,拜登政府在認定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並調整應對措施方麵是與特朗普政府一致的。

他說:“承認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並調整美國國際政策來應對,從這個總體政策方向來說,兩者是一致的。”

拜登政府視中國為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在安全、軍事、經濟、貿易和科技等領域,拜登政府繼續了特朗普政府的一些做法,有的甚至進行了強化

在美國和歐洲峰會召開的同時,美國海軍星期二宣布,由羅納德·裏根號航空母艦率領的一支美國海軍戰鬥群進入有主權爭議的南中國海海域執行例行任務;這也是裏根號航母今年首次進入南中國海巡弋。美國海軍的新聞稿指出,“航母在南中國海的行動是美國海軍在印太‘日常存在’的一部分”。

事實上,自拜登在年初上任之後,美國在印太地區海域的動作頻頻。今年2月,美國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和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曾進入南中國海進行聯合演習。4月份,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TRCSG)在4月4日再次進入南中國海,進行例行作業。

另一方麵,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政治”(
Politico)星期三報道說,五角大樓正在考慮在太平洋地區設立一支永久性海軍作戰部隊,以應對中國在該地區日漸增長的軍力。按照計劃,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將類似於1968年在大西洋成立的北約海軍。

在南中國海地區,美國聯合盟友和夥伴共同行動也有所體現。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3月出訪歐洲之後,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北約國家隨即宣布派遣軍艦或聲明要到南中國海及印太地區實施“航行自由”行動。

今年5月,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HMS Queen
Elizabeth)為首的英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出訪亞太40個國家。在此之前,法國海軍的準航母“雷電”號(Tonnerre)兩棲攻擊艦與澳大利亞海軍在南中國海地區的聯合演習後一直在該海域遊弋。德國海軍“巴伐利亞”(Bayern)號護衛艦預計將在八月啟程前往亞洲,並在返航途中穿航南中國海,成為2002年以來首艘穿行南中國海海域的德國軍艦。

除此之外,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6月9日還下達了一道內部指令,要求國防部采取一係列行動,以應對他所說的步步緊逼的中國挑戰。

根據這項指令,第一,國防部今後的人員培訓要聚焦中國,第二,奧斯汀部長將親自督查國防部應對中國挑戰的各項具體工作,以確保國防部的工作真正以應對中國挑戰作為首要任務。

拜登政府強勢支持台灣

在台灣問題上,拜登政府與特朗普政府一樣,在繼續深化與台灣的關係。

美國總統拜登欽點的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人選康達(Daniel
Kritenbrink)6月15日在國會有關他的任命聽證會上說,“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並誓言將從各方麵進一步深化美國與台灣的關係。

6月10日,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戴琪與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進行視頻會議時,確認未來幾周內雙方將召開第11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會議
(TIFA)。戴琪與台灣貿易代表的會談標誌著台灣與拜登政府之間最高級別的直接接觸。

正在啟動與台灣的貿易和投資談判將會進一步激怒中國。北京敦促美國停止與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交流,謹慎處理台灣問題,不要向台獨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

拜登最近在與日本和韓國領導人會晤時還特別討論了確保台灣海峽穩定的問題,並在峰會後發表了聲明。

其實,拜登政府上任以來就表明了與台灣進一步深化關係的態度。今年1月,拜登成為1978年以來首位在就職典禮上接待台灣特使的美國總統。3月,美國在台協會與台灣駐美代表處在華盛頓就“設立海警工作組”簽署備忘錄,以增進美台海警之間的合作。4月,他的政府宣布將放寬數十年來對美國與台灣政府進行官方接觸的限製。4月中旬,拜登總統還特別派出了一個非正式的跨黨派代表團前往台灣訪問。一位白宮官員當時稱,這是拜登總統致力於台灣及其民主的“個人信號”。中國宣稱台灣是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中科技脫鉤加劇,拜登政府繼續限製中國科技企業

拜登政府在科技方麵的對華政策最明顯地體現了對特朗普政府政策的繼承,在有些方麵是對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強化和擴大。

政治風險分析機構戰略預測的貝克說:“如果你看看拜登政府為推動半導體供應鏈安全所采取的舉措,收緊對可能落入中國軍方的物資的貿易限製。你就會看到,在這些方麵,本屆政府的措施是強化了。”

2月24日,拜登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讓聯邦機構對半導體、稀土礦物質、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藥品等美國關鍵原物料的供應鏈進行為期100天的審查。6月8日,相關的審查報告出台,報告稱,中國在這四個領域采取的措施“有很多不符合全球公認的公平貿易慣例。”
報告建議建立一支“供應鏈貿易行動小組”,針對政府所說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提出執法行動。

6月3日,拜登頒發新的行政令,禁止美國人在中國境內外投資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中國公司,或出售用於鎮壓異見人士或宗教少數派的監控技術的中國公司。新禁令擴大了早些時候特朗普時代的黑名單,使得禁止美國投資的中國企業總數增加到59家。

6月9日拜登簽署另一項行政命令,撤銷了特朗普政府時期針對中國應用程序TikTok和WeChat的禁令。這看似是放鬆了限製,但是分析人士指出,拜登政府撤銷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禁令是試圖在確定和應對國家安全擔憂方麵製定更好的機製,這樣後續可能出台的禁令將能經受住司法挑戰。

分析人士指出,法庭以“武斷和任意”(arbitrary and
capricious)為由推翻了特朗普頒布的禁令,拜登新的行政令為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和明確的標準。

就在此項行政命令發布的前一天,6月8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2021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等眾議院投票表決通過後,將送拜登簽署並成為正式法律。這項法案強調增強美國在科技方麵的投資,以對抗中國的競爭。法案還涉及製裁中國相關人員和組織在美國的“不當行為”。

拜登政府對美國參議院兩黨議員通過法案表達了讚賞,因為該法案與拜登的對華全麵戰略主張總體一致。

星期三,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說,雖然她擔心與中國的完全技術脫鉤,但是,她預計美國會在某些領域與中國脫鉤,以保護其國家安全。

耶倫對參議院財政委員會說:“我們正在尋找各種工具,我們必須抵製和糾正損害我們以及我們的國家安全和更廣泛經濟利益的做法。”
她提到了對中國可能的有害投資的限製。

在貿易方麵,拜登政府還沒有表示要取消特朗普政府時期對中國物品實施的關稅。美貿易代表戴琪在多個場合稱,要繼續用“高關稅”對中方施壓。

戴琪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最近都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就特朗普政府和北京達成的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進行了視頻會議,但是,雙方並沒有透露任何詳情。目前,第一階段協議還在執行中。

拜登政府迄今還沒有公布全麵對華戰略。 有報道說,新的全麵對華戰略正在起草中,這項複雜的跨部門工作可能會持續到明年初。

不過,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前副會長包道格(Douglas H.
Paal)星期三在香港的《南華早報》撰文說,拜登政府之所以遲遲不推出對華全麵戰略也有美國國內政治的考量。他認為,不公布對華政策的細節,拜登政府就可以繼續利用民主共和兩黨對北京的敵意,以爭取共和黨在稅收、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國際貿易等諸多國內問題上的支持。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比起特朗普,拜登的對華政策讓中國更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