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帶好研究生卻教不好女兒”教授:三孩或拯救焦慮

近期,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小強成為網友關注的對象。在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的官方網站上,張小強的個人資料寫著,“雖然指導的研究生已超過70名(含在讀和畢業),依然對初中生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

6月20日,父親節,張小強教授通過個人抖音賬號回應了“對初中生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這一話題。

“帶好研究生卻教不好女兒”教授:三孩或拯救焦慮

抖音號@重慶大學張小強 截圖

張小強說到:“大家好,我是前段時間因為‘指導過70個研究生卻對初中生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上熱搜的重慶大學教授張小強。我是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前我一直認為,我會比我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更會教育孩子,後來發現並不是這樣。”

張小強介紹:拿我剛中考不久的女兒來說。上初中後,我首先發現自己在學習上教不了她。不僅數學題解不出來,語文英語也不一定能做對。今年中考語文題,有一道給“草木的芬芳、泥土的芬芳”標注重讀和停頓,我認為芬芳不該重讀,但卻錯了。孩子覺得問爸爸還不如問互聯網。重慶大學有的老師,學一遍初中課程再教孩子,費時費力。

“我和女兒間最大的問題是,青春期的她不接受我的指導。這就跟馴馬一樣,你沒有找到跟她的契合點時,滿身激情和關愛不僅無法傳導,還會讓她緊張。你越發力,效果越差,最後人仰馬翻。初一我還努力試圖指導孩子,後來我就完全不過問學習了,隻給她做飯、陪伴。沒想到孩子反而願意主動跟我聊點什麽。”張小強分析。

他認為:“後來我發現,高學曆的父母往往容易自以為是,將自己成功的經驗加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期望值也更高,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我母親因為自認為沒有能力,所以早早就放手,反而讓我獨立自信。我小學一年級留過一級,英語最差考過17分,母親並沒有為此著急。孩子在某些方麵落後一點真的不必過度焦慮。”

總結經驗,張小強認為:“我的經驗是,給自己和孩子時間空間,多一些等待和陪伴,度過最難的那段時間。總有一天,我們和孩子的契合點會到來,那時就容易引導孩子。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與少子社會也有關係,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這也是我在前兩年,對待孩子和對待研究生心態不同的原因。研究生人數多,這個不行那個行。對於獨生子女,父母擔心的是這個不行,那就真不行。也許三胎真的能拯救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回到父親節的話題,張小強表示:“今天是父親節,父親和孩子究竟應該是什麽樣的關係?經過初中三年和女兒的‘戰爭’,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是教育不了孩子的。取得孩子的信任,讓她願意接受我們的指導更重要。而這,是需要運氣,不是靠努力能實現的。甚至越努力,效果越差。”

本月早些時候,張小強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曾表示:緩解教育焦慮,我覺得還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家長們要正視孩子的差異和個性,不能按照自己或其他理想的模版來塑造孩子。社會和社區應該多為家長們提供培訓課程,提高家長教育引導孩子的能力,讓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政府也應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多樣化的優質教育資源,嚐試多元化考核方式,不要過度依賴應試教育。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帶好研究生卻教不好女兒”教授:三孩或拯救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