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到底是男人太危險,還是女人想太多?

前幾天又有女乘客跳車了,而且是白天。

6月12日下午16時許,杭州高女士乘坐網約車期間突然開門跳車。

按照這位高女士的說法,網約車司機在行車過程中話一直很多,並且還一直試圖跟她搭訕。

在我剛上車時,司機就盯著我上下打量,並與我搭訕,當時我並沒有與他交談,後續他又一直想與我搭訕說話。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不僅如此,按照高女士的說法,司機不僅跟她搭訕,而且還不按照導航路線駕駛,在行駛過程中兩次變更行車路線。

我立馬詢問:你為什麽不按導航走?

一開始話很多的司機此刻卻沉默不言。

司機置之不理,假裝沒有聽到,繼續直行。

我非常害怕,我很怕他開遠了報警也來不及……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在她提出意見之後,司機沒有在第一時間更改路線,司機的舉動讓高女士越想越害怕,於是她想到了直接跳車。她表示自己先把右腳伸出去並讓司機停車,結果司機沒有理她,於是她直接從車上跳了下去。

車輛繼續直行,我掉了下去,在地麵上滾了好幾圈,全身大麵積擦傷,渾身疼痛難忍,我竭盡全力喊著救命…

……

司機看我已被路人施救,知道跑不掉才停下了車。

如果高女士說的全是真的,那她就是僥幸從圖謀不軌的司機手中逃脫,整個過程驚險非常,稍微晚一點很可能就遭遇不測了。

很快,平台方首汽約車發布公告進行了回應。根據後台數據和車內錄音,導航指示司機左轉時,司機選擇了剛剛開通的新路直行,並同時僅告知高女士選擇新路。

但這裏雙方的分歧還不算太大,但是接下來的情況就跟高女士的敘述不是一回事了。

錄音顯示,在跳車前並沒有司乘爭執或乘客責令司機停車的跡象。在高女士跳車後,司機隨即停車查看高女士傷情,並報警前往派出所配合警方調查。

事情到這裏還沒完,高女士隨後又發布了一則聲明,表示自己“尋求媒體的曝光想要懲治壞人以彌補我受的傷害,得到的結果卻是壞人被藏匿,以及首汽約車公關部在聲明中多處捏造“事實”。”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在聲明中,高女士表示,首汽約車聲明有5處與事實不符:司機事前事後都沒有解釋不按導航的原因、司機根本沒有報警、派出所尚未對事件定性……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事情到這裏已經成了羅生門,到底是司機圖謀不軌行為失敗還是高女士在撒謊,沒有人說得清楚,網上支持司機和高女士的網友也吵得不可開交。

好在高女士發表聲明後僅僅過了一天,官方的調查結果就公布了。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警方在調取了錄音資料之後,核查了整個事件過程:

由於司機張某法係富陽本地人,熟悉當地路線,故選擇當天上午剛開通的較近路線行駛,導航提示偏航,乘客高某再次提醒司機,司機表示沒開錯,繼續按新路線行駛……司機張某法發現該情況後,立即停車報警。

根據警方公告,司機張某法和乘客高某之間就“車輛不按導航行駛”有過簡短交流和分歧,但未有明顯爭執等異常情況。經調查,公安機關未發現網約車司機張某法涉嫌刑事犯罪或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

司機最嚴重的違規,就是沒有按照導航路線行駛。

高女士說自己責令司機停車,但是錄音中沒有;高女士說司機沒有報警,但是警方通告說司機立即停車報警;高女士說司機一直想跟她搭訕,但是錄音顯示並未出現司機搭訕的情況。

所以,到底誰撒謊了?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高女士的聊天記錄

簡短交流VS話賊多

現在的處理結果是,該網約車駕駛員的行為違反《杭州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交通部門將依法依規對網約車司機和首汽約車平台進行處理。

這條規定的內容是:

(二)根據網絡平台規劃線路或者乘客意願選擇合理路線,不得繞道行駛。

司機違反的規定接受處理,沒有問題,但是事情到這裏就結束了嗎?

高女士在微博上說,“想要懲治壞人以彌補我受的傷害”,在這件事情中誰是壞人

如果說司機沒有解釋清楚改變路線的原因導致了她的恐慌,但是在麵對采訪時,信誓旦旦說司機一直搭訕、不理睬她停車的要求、跳車之後沒有報警,這算不算造謠與誹謗?

高女士是不是應該公開向司機以及社會公眾道歉?

司機是不是有權利起訴因高女士誹謗所造成的精神損失?

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構成誹謗罪。具體為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而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的,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

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高女士的聲明,在微博上已經被轉發了超過25000次,評論數超過44000條,算不算是“情節嚴重”?

難道說因為自己害怕,就能夠肆意在網絡上造謠?

2020年7月,同樣是杭州,曾經發生一起“取快遞女子被造謠出軌案”,相比大家都聽說過,29歲的杭州穀女士在快遞點取快遞時,被郎某偷拍視頻,並與朋友何某在微信上假扮快遞員與穀女士,捏造虛假聊天信息,編造成富婆出軌快遞員的劇情。

編造的故事在互聯網上傳播6萬多次,穀女士遭到大量網絡暴力,精神受到打擊,並診斷出抑鬱狀態。2021年4月30日,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以誹謗罪判處郎某、何某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造謠誹謗,是可以判刑的

這次跳車事件還很容易讓人想到之前的貨拉拉跳車事件,但貨拉拉事件的發生時間好歹是在深夜,而且司機因為各種原因也確實態度不好。但高女士是在盛夏的下午四點打車,更何況還在事後不斷撒謊。

罔顧事實的攻擊和造謠且得不到懲罰,不會讓女性更安全,反而讓很多男性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去年11月11日,清華美院一學姐在食堂,感覺自己屁股被摸了一下。回頭發現有個男生站在後麵,判斷應該就是他,男生解釋說真的沒摸,表示可以調監控。

盡管如此,女生還是索要了學弟的個人信息,並且在監控結果出來之前,先在朋友圈內公開學弟的姓名、學院,要求實名、公開、書麵道歉,通知家長和院係,並且表示:“小東西我確實不能暴打你一頓,但我先讓你在我朋友圈社死吧。”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問題是這個女生在表達自己的訴求時,明確表示要保護好自己的個人隱私。合著隻有你自己的隱私算是隱私?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尷尬的是,第二天監控結果出來,證明男生確實隻是背包不小心碰到了她。隨後,女生發表道歉聲明,表示此事就此了結,兩人相互道歉。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看起來事情到這裏就結束了,隻不過是一場誤會而已。但是網上流傳出的女生言論引起了人們的憤怒,該女生對當事男生表示:……這件事並不是無中生有,希望你也能理解我的反應,並且以後能注意這些可能冒犯人的地方……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這說教的語氣讓人不舒服

如果事發地點沒有攝像頭,這位男生的下場會是什麽樣子?是不是真的像這位女生說的,社會性死亡?

2009年,日本青年原田信助上下班日常通勤,在上樓梯時與一名女大學生擦肩而過。女生立即對身邊的男生說:“那個人好像剛才摸了我的肚子。”同行的男子立即將原田信助推下樓梯。

原田信助立即撥打110,警方將幾個人帶來了警局,在了解了大概情況後,警方一直將原田信助作為癡漢嫌疑人進行審問,完全無視了他受到了兩名男性暴行的這件事。

在離開警局後,心灰意冷的原田信助選擇臥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原田信助

如果沒有監控,清華男生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原田信助?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複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當然,這裏不是說女性全都是神經過敏或者在冤枉別人,畢竟之前不少網約車的女乘客確實遭遇過侵害,女性每天遭遇的威脅和騷擾事件同樣不在少數。

6月17日,中山大學學生趙某晨因為長期在朋友圈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被學校開除學籍。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根據受害者陳述,這位趙某晨在長達半時間內偽造了大量他人約炮的聊天記錄和虛假裸照,並到處散播,受害女生多達17人。

我們應該明白,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受到傷害時,都是受害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女性遭遇的傷害也許更頻繁,但是男性遭遇的傷害卻常常被忽略。

2019年1月12日,長春一名網約車司機於某報案,稱其在拉載旅客去往機場途中被其車上一名女性乘客用水果刀將其劃傷。

民警詢問得知,乘車的一共有三名女生,在行駛途中三人產生困意,一名女生已經睡著,女生陳某因為緊張過度,誤以為是網約車司機給她們下了迷藥,所以拿出了特意防身用的水果刀要求司機於某停車並要報警,在此過程中,不小心傷到了駕駛員於某,於某受輕微傷。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這件事的處理結果是什麽呢?民警對雙方進行了調解,並且自費一千五百元給陳某購買了回家的機票……

司機的合法權益難道不應該保護嗎?司機被白劃了一刀?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這名女生難道不應該負一些法律責任嗎?

這裏絕不是在挑撥男女對立。恰恰相反,如果每一個人都得到同樣的保護,不因為性別或者其他因素獲得區別對待,每個人才能夠真正獲得安全感。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另一起女乘客跳車事件

司機嚇得夠嗆

高女士汙蔑司機沒有得到任何懲罰,陳某劃傷司機反而被安慰,這真的是對女性的保護和寬容嗎?

試想一下,如果下次真的有女生遭遇到司機的侵害,真的有男性在公共場合猥褻女性,當這些女性發聲時,會不會因為之前的事情受到攻擊和質疑?

事情發展的最後,更加激化了雙方的對立,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每個人都缺乏安全感。

這其中當然也少不了一些人整天在網上挑動男女對立,導致相當一部分人性別對立到了魔怔的地步,就連同性都不能幸免。

之前papi醬生孩子之後,微博上很多女用戶的第一關注點居然是她的孩子隨父姓……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於是一位事業成功、獨立優秀的女性在她們嘴裏變成了“婚驢”。

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

隻要一有新聞事情發生,馬上有人把性別這個標簽挑出來,將一件孤立的案件上升到整個性別群體,於是中國的男性全部變成了素質低下的“直男癌”和潛在犯罪者,中國的女性全都變成了神經過敏的“田園女拳”。

長期在網上接觸這樣的信息,對異性產生敵意自然在所難免。

但是,一個簡單的性別標簽就能夠概括掉整整一半的人口?當女性遭到侵害時,難道沒有男性在譴責罪犯?當男性被侵害時,難道所有女性都在保持沉默?大家平常生活中接觸的異性,真的像網絡上表現的那麽極端嗎?

無論男女,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免於侵害的權利,也必須在傷害他人後受到懲罰。

真正的矛盾是犯罪分子和受害者,是造謠者和無辜者,而不應該是男人和女人。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女乘客跳車,是中國男人太可怕還是女人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