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競選總統到市長全敗 楊安澤為何“登高跌重”

美國當地時間6月22日晚上,備受人們矚目的紐約華裔“政治新星”安澤在民主黨市長初選中承認失敗,直接結束了他繼美國總統之後再度參與的紐約市長競選。

從競選總統到市長全敗 楊安澤為何“登高跌重”

當晚投票結束大約兩小時後,盡管排位選擇票和缺席票尚未統計,但對數據異常敏感的楊安澤已經意識到,這一次,他還是無力回天了。

於是他在一家餐廳裏感謝了他的妻子和他的支持者們,還深深地鞠了一躬。並且說:“競選活動太棒了,根據今晚得到的數據,我不會成為紐約市市長。我認輸了,雖然還不知道誰是下一個是市長,但不管那個人是誰一起工作,來提高居住在我們偉大城市中的830萬人口生活,我也鼓勵大家來做同樣的事情。”

但與此同時,就在這次道謝演講中,這位民主黨人還是保留了舊有風格,再一次強調了“我的個人捐贈者比任何其他競選團隊都多”,此外,他談到了不斷上升的反亞洲仇恨,以及這種仇恨在他的競選中發揮了怎樣不好的影響。

楊安澤的捐贈者到底有多少目前尚不清楚,不過可以確認的是,這位一直試圖棄商從政的47歲華人移民,僅在一個月之前表現還異常奪目,民調位居第一遙遙領先。但仿佛就在轉眼之間,排名直接跌落,這一個多月以來楊安澤到底經曆了什麽?

從“旗開得勝”到“步履蹣跚”,遭遇漫畫諷刺

回看整場紐約市市長初選經過,不難發現,楊安澤支持者的熱情其實是在不斷下降的。就在今年4月初的時候,紐約市幾個民主黨候選人的新民調還在顯示,華商候選人楊安澤處於名列前茅,其他兩位主力競爭對手亞當斯和斯靜格則位列第二和第三。

原本看起來楊安澤的競選形勢是一片大好,然而僅僅一個多月之後,在今年5月份的民調中,楊安澤的支持率就開始走低了。

據彭博社當時統計,截止到5月26日,楊安澤對紐約市市長競選的控製已經開始下滑。一係列民意調查顯示,領先者楊安澤開始落後。

在這期間,主要是因為發生了一場漫畫風波。此前楊安澤在采訪中提到,自己最喜歡的地鐵站是時代廣場,因為時代廣場是離他家最近的地鐵站,結果《紐約每日新聞》就把楊安澤畫成一個遊客身份,從時代廣場地鐵站出來,商店店主評論說“遊客回來了!”暗諷楊安澤不是紐約本地人,對交通基礎設施的了解都不夠多。

或許正是因為外媒集中的帶有歧視性的諷刺,令許多選民意識到楊安澤確實在紐約市的政治和政策方麵表現出了一定的欠缺,自然風評逐漸逆轉……

楊安澤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如果要深層剖析此次楊安澤的競選差異化如此明顯,就會發現,造成從第一滑落第四的原因並不是單方麵的。

首先,楊安澤此次之所以能在初選伊始占據較高的人氣,客觀來說依賴了2020年他在競選美國總統時的支持者,尤其是美國亞裔群體對他的關注逐漸變高,支持率也會自然拉升。畢竟,他在宣布競選總統後就開始在網上走紅了,在早期民調衝上第一也受益於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餘輝。

而且在此次紐約市市長競選中,其他的候選人在一開始都很低調,在其他候選人還在糾結網上活動時。楊安澤直接走上了街頭,釋放出旺盛的競選精力和激情,超強的感染力自然也會拉近亞裔群體的親切感,加之新的投票製度也讓很多選民摸不著頭腦。

但隨著整座城市疫情的好轉和初選辯論的深入,楊安澤的短板就開始慢慢浮現出來了,這也是為什麽後期他的支持率出現了下滑。

一方麵,隨著疫情和新冠疫苗問題在選民心中越來越不重要,紐約市的犯罪、稅收和城市預算等問題就開始日益突出。另一位競選者亞當斯曾是一名警察,他承諾要重新成立一個有爭議的便衣部隊,以解決槍擊事件激增的問題,並且得到了主流媒體的支持。

而另一方麵,選民對犯罪和生活質量問題的重新關注也幫助了另一名競選者——加西亞,她著重強調自己作為紐約危機管理者,擁有著管理公共衛生、住房和其他大城市部門的經驗。自然,她也獲得了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和《每日新聞》的支持,以及許多擁有固定選民基礎的民選官員的支持。

顯然,楊安澤的兩個最有競爭力的對手,對於解決犯罪、稅收和公共衛生等問題有著更加豐富又直接的經驗。但楊安澤“棄商從政”之路至今還未實現,政治經驗的缺失成為了他最大的硬傷。

這也讓楊安澤在後續的競選策略中被現實“架空”,他似乎沒有意識到,在沒有解決城市係統500億美元的債務的情況下,主張市政府從州政府手中接管地鐵和公交車的運營,這將對財政造成影響。此外他提議在總督島開設賭場,是被總督島的聯邦憲章命令禁止的……

諸如此類,也讓楊安澤遭受到了很多質疑,比如一直站在“特權階層”角度思考問題,無法真實獲得廣大藍領選民的認同。

太過注重噱頭,反而失去嚴肅競選形象

實際上,這也是楊安澤本人從競選總統之初就開始出現的問題。自從參加紐約市長競選以來,楊安澤的對手一直攻擊他“小川普”般的存在,然而在某種程度上倆人確實是相似的,號召力感染力極強,但又無法在解決社會問題上給出真正外界滿意的答卷。

或許是太過於想要去除亞裔身份的刻板印象,楊安澤從競選總統的時候就開始以一種刻意“挑釁者”的姿態存在,他也確實打破了一些刻板印象,但更多時候他的發言,還是會顯得有些荒謬。

“優越感”和“跨界感”的存在,使得楊安澤的兩次競選都更像是流於形式,浮於表麵。然而更多的選民更需要的是實質性利益,而非描述性利益。

就連部分亞裔群體也意識到這方麵的斷層,在一份由900多名亞裔和太平洋島民選民簽名的公開信中,批評人士列舉了他們不認同的幾點:他對增加地鐵警力的支持,缺乏對住房和無家可歸等問題的詳細說明,以及楊安澤的文章錯誤地描述了反對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人的努力等。

好在的是,楊安澤的出現始終代表著一種進步。畢竟對於相當多的亞裔美國選民來說,能有一位代表他們、能夠講述自己與種族主義和偏見有關的親身經曆的候選人是令人興奮的。楊安澤的市長競選提升了亞裔美國候選人的形象,這是非常稀缺的。他可能為更多的人打開了大門,或許也為更多可能代表的政策立場和觀點打開了大門。

正如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教授範·陳評價的那樣:“他相當成功的經曆可以激勵其他AAPI人士參加未來的選舉,尤其是下一代,更年輕的一代。”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從競選總統到市長全敗 楊安澤為何“登高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