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尿毒症患者的“自救”:經營60畝荒地,“要把這些留給家人”

6月25日上午,四川射洪涪西鎮,小雨。

賀華兵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視頻,披著雨衣,戴著鬥篷,留言寫著:“下雨給李樹苗施肥,完了還得去醫院。”

他的農場裏種著火龍果、蘋果、油桃、李子、葡萄、柿子、菊花……還養著雞、鴨、鵝,總共100多隻。他每天都很忙,但為了節約成本,能不請人盡量不請人。
尿毒症患者的“自救”:經營60畝荒地,“要把這些留給家人”▲賀華兵的農場。6年前,因為患上尿毒症,在外打了20多年工的賀華兵回到老家,“整天閉門不出,無所事事。”終於,他決定找點事做,“不能等死。”2016年上半年,思考再三後,他不顧家人反對,租下60畝荒地,開始種果樹。

因為資金不足,他最初隻投了5萬元,從幾畝地開始經營。幾年下來,他把賺到的錢又循環砸進去,目前已累計投入20多萬元。

他一個人在家,妻子在城裏的餐館打工,兒子在部隊當兵,女兒還在讀中學。很多人都勸他“不要太拚了”,要注意身體。但他已經無法停下來,整天悶頭幹活,要按照自己的目標把農場建設好。
尿毒症患者的“自救”:經營60畝荒地,“要把這些留給家人”▲賀華兵在地裏幹活。他說,“萬一有一天病情惡化了,出現嚴重並發症……就把這個農場交給我老婆。”

一個人在家,悶頭幹活

這個時節,青脆李子和珍珠棗油桃即將成熟。他拍短視頻,在網上介紹自己的果園。他說生病後才知道健康多麽重要,所以堅持用有機肥,生態無公害。

他說今年油桃收成不錯,大概能產幾千斤。
尿毒症患者的“自救”:經營60畝荒地,“要把這些留給家人”▲賀華兵今年的油桃大概能產幾千斤。賀華兵黑瘦,個子不高,生病之前110斤出頭,現在隻有90多斤。

6月21日晚上,他戴著頭燈,摸黑修剪完火龍果的枝條。

龍門埡的晚風微涼,沿街而建的房屋少有窗戶亮著燈。回到家裏,賀華兵煮一碗麵,坐在廚房的椅子上稀裏嘩啦吃了。然後再煮一鍋稀飯,給拴在地邊的狗提去。

他的家在射洪市涪西鎮龍埡村,一棟3層小樓,臨街,外麵貼著瓷磚,屋內卻沒有裝修。

賀華兵說,房子是2010年修的,債沒還完,自己又病了。生病初期,他曾想過賣房,但一家人又沒有安身之所。

妻子不得不去城裏一家餐館打工,兒子去年讀到大二時參軍去了部隊,女兒還在讀中學住校,家裏隻有賀華兵一個人。

天氣逐漸熱起來,他一大早就去地裏幹活。如果要做透析,他會在早上9點多回來煮飯吃,然後騎著電動三輪車往醫院趕……從家裏到射洪市人民醫院,30公裏,他每個星期往返3趟。

有時候要給客戶送貨,他會早點出發,把貨送了再去醫院。透析一般從下午1點開始,一直到下午5點結束。回到家裏,他先去地裏察看雞、鴨、鵝,幹些活再回家弄飯。
尿毒症患者的“自救”:經營60畝荒地,“要把這些留給家人”▲賀華兵在醫院做透析。他一個人忙進忙出,默不作聲地幹著自己的事情。湖北人許衛兵租了他底樓的門麵賣酒,他說賀華兵常常幹到晚上9點過才回家,很少按時吃飯,鋤草、澆水、修枝……有時候下雨就披著雨衣去。許衛兵心裏想,“這個人太拚了,太辛苦了。”有時候看他確實忙不過來,許衛兵就去地裏幫著幹活。

妻子楊劍波很擔心賀華兵的身體,但又無能為力。她一個月隻有兩天假,“回來就到地裏多幹一點。”

讓楊劍波舒了口氣的是,兒子目前去了部隊,生活費不用家裏負擔。兒子很懂事,學校放假回家,總會去地裏幫忙。

“他一個人在家,隻曉得悶頭幹活。”楊劍波說,賀華兵本來就是一個“話不多的人”,生病後變得更加沉默。

堅持創業,“不能就這樣等死”

2014年冬天,賀華兵的腳一直抖,停不下來。他以為冷,加了條褲子,但還是抖。直到2015年1月,他看到雙腳腫起來了……

拿到尿毒症確診報告那個下午,他一個人癱倒在出租屋的床上嚎啕大哭,“像一個突然癟了氣的皮球,人生的未來一下子坍塌了。”

1975年出生的賀華兵,16歲到黑龍江挖煤,19歲到四川攀枝花采花崗石。1997年春節,他坐了一個星期的客車南下廣東東莞,在一個老鄉介紹下,進了一家五金廠上班。

這家生產螺絲釘的五金廠,晚上常常加班到9點過,一個月隻休息4天,但他從來沒有覺得苦。工廠員工來來去去,隻有他踏踏實實一幹就是10多年,月工資從400多元拿到3000多元。因想到便於照顧家裏,他也想學一項適合回家創業的技能。機緣巧合,他去幫人種了兩年火龍果。

回到四川老家,剛開始一周兩次透析,但很快變成一周3次。賀華兵的心情一片灰暗,覺得“自己活不久了”,家裏怎麽辦?

家裏經濟負擔很重。多年來,賀華兵在廣東打工,妻子在家照顧年邁的母親和兩個上學的孩子。他是家裏的頂梁柱,但這根頂梁柱突然就塌了。妻子不得不去找工作,他留在家裏,治病,照顧老人和孩子。

待在家裏的賀華兵閉門不出,害怕周圍人議論自己成了一個病人,“整天無所事事,悶得慌。”

2016年年初,他決定找點事做,以減輕家裏的負擔。思前想後,決定租地搞種植,“自己會種火龍果,就從種火龍果開始。”賀華兵說,自己當年並沒有更多的選擇。

但家裏人都不同意,他找好了地,價格都談好了,遠在新疆打工的姐姐卻給出租土地的村民打了一通電話,合同最終沒有簽下來。

2016年5月,他租下60畝荒地。簽了合同後,趕緊找來挖掘機進場施工……

“當時隻投了五六萬元。”賀華兵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因為資金短缺,一開始隻搞了幾畝地。這些年來少有盈利,有點收入又循環投進去。

如今,賀華兵的農場總共投資20多萬元,經營規模慢慢由小變大。

“種地投資大,也怕他身體遭不住。”楊劍波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當時家裏人都覺得他不能再這麽辛苦了,但賀華兵“鐵了心”要種地,根本勸不聽。

他說必須要做點什麽,“不能就這樣等死。”

熱衷公益,曾獻血1.1萬毫升

剛去東莞不久,賀華兵有個周末在工廠附近的公園散步,他看到一輛獻血車停在那裏。湊過去看,聽說獻血可以救人,他便挽起袖子有了第一次獻血。在東莞打工的10多年裏,他累計獻血28次,總共1.1萬毫升。

賀華兵後來還加入了東莞無償獻血誌願服務隊,並經常參加活動,做宣傳,做服務……他的家裏有著厚厚一疊獻血證,以及相關公益組織頒發的榮譽證書。
尿毒症患者的“自救”:經營60畝荒地,“要把這些留給家人”▲賀華兵當年的獻血證。“平時上班枯燥,做公益是有意義的事情。”賀華兵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東莞的時候,他生活圈子不寬,他不打牌,也沒有其他愛好。除了偶爾跟老鄉聚一下,周末和節假日隻要有時間,便都去參加公益活動。

石登峰是他在公益組織認識的朋友,算不上很熟。但得知賀華兵生病回家後,石登峰給他打了電話,然後把他的情況發到了網上。廣東當地媒體看到後,聯係了石登峰,並組織當地愛心人士進行捐款。

“賀華兵的事跡讓人感動,很多誌願者自發進行宣傳。”石登峰是湖北人,目前在一個油庫上班。他說現在跟賀華兵變得熟絡了,“會打電話聊聊。”

2015年下半年,在射洪治療一段時間後,賀華兵又坐火車去了一趟東莞。東莞當地和社會愛心人士累計給他捐助了21萬元,“這筆錢解了燃眉之急。”賀華兵說自己生病後家裏沒有積蓄,治病的錢都是借的。

好在2017年開始,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提高了,治療花銷也降了很多,“目前可以報銷80%以上。”賀華兵說,因為有些藥需要單獨購買,一年下來還是要花2萬多元。

射洪市涪西鎮社會事務辦負責人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賀華兵生病後,鎮上及時將其納入低保待遇,應該享受的其他救助政策,當地也都積極給予了落實解決。

賀華兵依然熱衷公益,他先後加入了射洪當地的公益團隊、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善行團公益基金誌願者、深圳建輝慈善基金會誌願者。

有時間的時候,他都會積極參與團隊組織的公益活動。新冠疫情期間,他和朋友自籌防疫物資、設備,對射洪多個鄉鎮及村莊進行消殺防疫……

“萬一有一天……”

賀華兵的醫生向寶春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尿毒症會伴有並發症,需要很好的保養和控製。“我們時常勸他,讓他注意休息,不能太操勞。”向寶春說,賀華兵要種地,又參加公益活動,平時工作強度很大,這對他病情必然有影響。

但賀華兵已經停不下來了,他覺得每天有活幹,可以讓生活變得充實,有希望。保持鍛煉,體質也要好些。他說這是一種“自救”,是跟命運的抗爭。

鄰居賀禮權也曾勸他,“身體都這樣了,不要太拚命,錢是掙不完的。”賀禮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賀華兵完全可以去擺個攤,賣點百貨,這樣輕鬆得多,“他就要去搗鼓那片土地,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

賀華兵的果園裏種著多種水果,這是經營過程中摸索出來的降低風險的一種選擇。他說去年火龍果凍死了4個棚,損失好幾萬元。目前他種了4個棚的火龍果,也栽了柿子、李子、桃子等果樹苗。

搞農業麵臨天氣、病蟲害、市場行情等風險。賀華兵的想法是,如果隻種一種水果,一旦出現天氣、滯銷等問題,就可能“白忙一年”。不同的水果,不同時間段上市,也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他原以為搞農業比較簡單,但經營過程中才發現,“比想象中難多了,費時費力還要懂技術。”這些年來,他通過網絡、書籍不斷學習,也在地裏不斷進行實驗。

農場依然麵臨很多問題。賀華兵說,因農場處於山坡上,沒有水源,灌溉農作物全靠夏季蓄積的雨水。此前建的蓄水池漏水,需要大修。

上山幾百米山路沒有硬化,遇上下雨,進出就很麻煩。農用物資,喂雞的糧食等都難以運上山;果子成熟上市的時節也很難運下山。很多時候,不得不靠賀華兵背上背下。

果樹全部盛產大概還要3年。賀華兵的想法是,到時候把妻子喊回來,把種植技術教給她。“如果身體好,我會一直經營下去。但萬一有一天病情惡化了,出現嚴重並發症……就把這個農場交給我老婆。”

他說,這樣妻子就可以不用再去打工,靠果園有穩定的收入,工作也會輕鬆很多。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尿毒症患者的“自救”:經營60畝荒地,“要把這些留給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