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邁阿密公寓垮塌事件:一枚40年前的“定時炸彈”?

6月24日,淩晨1點20分,整個瑟夫塞德都在沉睡中。

幾分鍾後,正在睡夢中的瑪麗安·洛佩茲和阿爾弗雷多·洛佩茲被巨大的轟隆聲吵醒,但他們並未太在意。佛羅裏達夏季多雷雨,這聲巨響可能隻是又一場暴雨的序章。

然而,隨之而來的第二次轟隆聲讓瑪麗安開始不安,他們的床開始隨著巨響震動起來,整個公寓的地板都發出吱嘎的聲音——公寓樓在顫抖。

“會是地震嗎?”瑪麗安告訴當地媒體《邁阿密先驅報》,這已經是她和丈夫住進這棟公寓樓的第22年了,他們從未遇到過這樣嚴重的災害。

洛佩茲夫婦臥室的窗戶正對著瑟夫塞德的柯林斯大道,被吵醒的阿爾弗雷多起身透過窗戶向外看,除了厚厚的塵霧,什麽也看不到。他猜測著是否隔壁的旅館發生了爆炸,不然如何解釋這遮天蔽月的灰塵?

“發生什麽了?這到底怎麽回事?”已經成年的兒子跌跌撞撞地衝進他們的房間,十分震驚。洛佩茲夫婦對視一眼,從對方眼裏隻看到和自己一樣的茫然,顯然沒人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

幾分鍾後,阿爾弗雷多打開了公寓的門,塵土消散,眼前的場景清晰得可怕——僅僅1.5米之外,整個走廊被直接截斷,本該是鄰居家大門的位置,現在隻有滾滾的塵土、星光暗淡的天空和一片黑暗的海灘。

6月24日清晨,總高12層、共有135個單元的尚普蘭塔南公寓樓,約一半的區域突發垮塌。

跟幸運地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洛佩茲一家不同,散亂著鋼筋和碎片的廢墟之下,那些沒能及時逃出的鄰居們,依然被掩埋。截至事發一周後的當地時間7月1日淩晨,垮塌事故已造成18人遇難。他們中有一位15歲男孩的母親,一對即將迎來結婚59周年的老夫妻,一名剛從新冠肺炎中康複不久、因喜愛當地環境而從紐約搬來的律師,兩名分別年僅4歲和10歲的兒童……

除此之外,根據瑟夫塞德所在的美國佛羅裏達州邁阿密-戴德縣縣長達尼埃拉·萊文·卡瓦的通報,仍有至少145人失蹤,下落不明。然而,對於這個失蹤人數數據,早期的媒體報道稱其來源於附近鄰居的預估,截至目前,當地官員尚未明確事故失蹤人數的統計來源。

受到質疑的不僅是失蹤人數。

除了最初確認了5名遇難者之外,事發30分鍾即抵達現場的消防員和急救人員在“黃金72小時”內為何沒能取得更有效進展?3年前的一份公寓樓“重大結構損壞”報告為何沒能改寫悲劇結局?曾經風靡一時的“優雅的共管公寓”何以成為埋葬百十條生命的墳墓?

問題的確切答案或許並不容易得出,據《紐約時報》6月30日報道,美國聯邦官員表示,救援工作推進的同時,將展開對垮塌事故的正式調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奧爾特霍夫說,調查工作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但我們不會停止,直到找出這場悲劇的原因。”

漫長的一周等待

“我們隻是在等待一個結果。”

黛安·歐哈永(Dianne
Ohayon)的雙親居住在垮塌的尚普蘭塔南公寓樓中,她對美聯社表示,從大樓垮塌到現在的這段日子很難熬,而直至今日她仍未獲得有關父母的任何消息。與歐哈永相似的失聯住戶家屬有很多,當地時間27日,他們乘坐大巴前往垮塌現場,他們在廢墟之外苦苦等候,期盼在廢墟深處的親人盡快被發現。一些人也希望此行可給被掩埋在廢墟下的親人“傳遞一些希望”

以色列僑民事務部長納赫曼·沙伊(Nachman
Shai)及其家人也偕一支人道主義代表團前往了現場,看到一片廢墟後,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時間越長、找到生還者的可能性就更渺茫。

“但不要放棄希望……有時奇跡會發生,我們猶太人相信奇跡。”他說道。

蘇珊·謝爾的醫生布拉德·科恩仍被埋在廢墟下,雖然已經錯過搜救的黃金72小時,但她仍然相信布拉德還活著。

“她們目前還沒有得到任何關於他的消息。”蘇珊的女兒蒂凡尼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但是她們仍抱有希望。”

邁阿密公寓垮塌事件:一枚40年前的“定時炸彈”?

現場圖 受訪者蒂凡尼提供

當地時間6月25日傍晚,蒂凡尼和她的家人來到事故現場致哀,此時距離悲劇發生已經過去了約12個小時。廢墟周圍拉起了警戒線,警察、記者、攝影師圍在警戒線外。許多當地人自發前來事發地哀悼遇難者,並為仍失蹤的居民祈禱。

“當時的氣氛非常壓抑,大家都很安靜,每個人就呆呆地坐在那裏,一動不動。”蒂凡尼向澎湃新聞描述當時的場景,“雖然(由於警戒線的存在)我們離廢墟還有一段距離,但空氣中滿是灰塵的味道。”

距離事故發生地二十多公裏的邁阿密大學學生傑克(化名)在事發後的第二天也前往了事發地,“感覺所有人都在做自己的工作,”他告訴澎湃新聞,“整個環境的氛圍感覺很緊張。”

然而,緊張的工作並沒有取得有效的進展。

“搜救進度很慢。”蒂凡尼28日告訴記者,她注意到廢墟之中有多處閃著火光,她可以聽到消防員們大聲呼喊提醒各處的火情。

在尚普蘭塔南公寓樓垮塌後的幾個小時,一場暴風雨襲來,這預示著之後的救援不會輕鬆。雷暴不僅使得原定於24日召開的有關尚普蘭塔南公寓樓垮塌的新聞發布會被迫推遲,連邁阿密-戴德消防救援隊發言人埃裏卡貝尼茲(Erika
Benitez)也表示,搜救人員至少有兩次因為附近的雷擊不得不停下搜救行動。

根據職業與健康管理局的規定,若工作現場附近出現雷電天氣,或雷聲從頭頂傳來,工人必須停止工作,直到在最後一聲雷鳴30分鍾後,才可以恢複工作。

“失聯住戶的家屬們都急切地想得到一個結果,這讓人感到很難過。但我理解救援隊需要在確保一切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搜救。”

邁阿密公寓垮塌事件:一枚40年前的“定時炸彈”?

現場圖 受訪者蒂凡尼提供

然而,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眼看著“黃金72小時”已耗盡,一些家屬也開始感到失望、無助,甚有部分家屬對搜尋進度未取得明顯進展而感到焦急,要求前往現場自行尋找幸存者。

在與搜救人員的會議中,有人認為目前的搜查“還不夠”,有人敦促當地政府從其他國家請更多專家來加速救援行動,另有人質疑為什麽不利用起重機搬起廢墟中最大的水泥塊,以獲得更大的搜救空間。

“我理解一些家屬對此事的擔憂,倘若被埋的是我的家人,我希望在場的每個人都可以最快的速度把瓦礫鏟走。”一家搜救公司的工作人員對美聯社表示,但在未有詳細計劃的情況下,錯誤的行動也可能會對瓦礫之下可能存在的幸存者的生命造成威脅。

“之前我們處理的大多是颶風造成的房屋垮塌。這次垮塌的公寓樓有12層,就像一個巨大的鬆餅。移動任何一塊都有可能造成另外一塊的移動,對幸存者來說,任何的移動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來自佛羅裏達第一特遣隊的救援人員菲爾(化名)向澎湃新聞解釋了這次搜救的難點,“我們花了一到兩天抑製時不時發生的火情,這不是單單往上澆水這麽簡單,你往廢墟上增加的任何一點重量都有可能影響結構的平衡,造成二次垮塌。”

事發後三天內,佛羅裏達州八個隸屬於聯邦緊急措施署(FEMA)的特遣隊(FLTF1-8)先後全部抵達現場展開為期7天的救援。八個特遣隊采取12小時輪班製,以保證救援工作可以24小時持續開展。救援由菲爾所在的第一特遣隊領導,該隊伍曾參加過2001年“9·11”恐怖襲擊搜救工作。

此外,截至6月30日,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多地的救援隊伍都聚集到了垮塌事故現場進行搜救,他們已經在廢墟中清除了超過300萬磅(1360噸)的碎片。

“救援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聽見過幸存者的呼聲。但當救援進行到眼下這一步,我們更多需要依靠儀器和救援犬來定位。”經過12小時不停歇的搜救,菲爾的聲音很疲憊,“我們的任務是把所有埋在廢墟下的人帶到他們家人的身邊,我們會一直工作,直到實現這個目標。”

存疑的大樓質量

此次垮塌事故涉及麵積巨大,事前卻毫無預警。尚普蘭塔南公寓樓究竟為何會遭遇“結構性雪崩”,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麽,也引發了各種討論。

《紐約時報》報道曾指出,該大樓垮塌時呈現的“分段式垮塌”現象或由多種原因導致——包括設計缺陷、建樓時(40年前)的建築規範下所允許的結構不夠牢固等。不過,如若沒有一些關鍵性的故障點,這種大麵積的垮塌是“極不可能發生的”。

邁阿密公寓垮塌事件:一枚40年前的“定時炸彈”?

從左至右為尚普蘭塔南公寓樓垮塌順序

在反複觀看、檢查記錄了事故發生經過的監控視頻後,相關調查人員初步確定了幾個較為可能的“故障點”。造成此次“結構性雪崩”的可能因素有地下室支柱遭腐蝕、地基深樁沉降、海平麵上升、屋頂施工等。至於是其中一個因素直接導致了此次事件,還是多重原因的疊加致使了事故的發生,隨著各種觀點和證據頻出,討論也在逐漸展開。

“根據網上資料了解看,海平麵變化(地下水位變化)有可能會導致樓體不均勻沉降,進而導致垮塌,而屋頂施工之類的活動很難引起這樣的垮塌。”針對此次事件的發生原因,一位不具名的中國某建築央企工程師向澎湃新聞表示。

就讀於同濟大學土木工程係的一位研究生則告訴澎湃新聞,“不考慮施工質量問題的話,我覺得這種部分垮塌應該是垮塌部分底部支撐結構突然被破壞了,或者該部分地基發生了大的沉降。”

盡管垮塌原因仍需進一步考察,但多名專家均已將關注點置於公寓樓底部——地下停車場乃至更底層的部分極有可能是引發此次“結構性雪崩”的起始點。

邁阿密公寓垮塌事件:一枚40年前的“定時炸彈”?

泳池承包商在公寓樓垮塌前拍攝的地下車庫畫麵。

據《邁阿密先驅報》28日報道,就在事件發生的36小時前,一位商業泳池承包商曾參觀過這棟大樓的地下區域,想要投標該大廈的泳池修複項目。他表示,盡管建築的大堂和泳池區“並無特別之處”,但停車場“到處都是積水”,他還注意到積水較多之處的下方樓層也存在問題——鋼筋被過度腐蝕、混凝泥土板也存在裂縫。

“這不尋常。”該名承包商表示,盡管他工作多年去過“很多可怕的地方”,但這棟大樓底層如此缺乏維護的狀態也使其震驚,積水量似乎也“不太正常”。該名承包商還發現位於地下車庫南側的水池設備室上方混凝泥土板中已受損,且鋼筋已被腐蝕。

另一線索也考證了引發事故原因另一個跡象——“建築底層存在可能的腐蝕或其他損壞”。2018年,曾有一名谘詢顧問發現一些警示性的證據,並發布了一份報告,該報告顯示該大樓泳池平台下方的混凝泥土板有“嚴重的結構性損傷”;而大樓下方停車場的柱子、梁和牆壁均有“大量的開裂、剝落現象”。另有報道稱,曾有住戶在大樓垮塌前在泳池附近“看到了一個裂開的洞”。

因此,許多結構工程師都將主要懷疑點放在了地下停車場的支柱受到嚴重腐蝕從而導致崩塌的可能性上。停車場內加固柱子的鋼筋或是下方樓層的鋼筋因被過度腐蝕而斷裂,又或是使用了質量不合格的混凝土與鋼材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崩塌的原因。

邁阿密公寓垮塌事件:一枚40年前的“定時炸彈”?

紅色區域為垮塌部分

“盡管施工質量可能會有問題,但一般不會有鋼筋型號不達標這類問題,鋼筋類型一般也會滿足施工要求,比如防腐、抗震等,而且歐美發達國家法治相對更規範。”不具名的中國某建築央企工程師分析道,“雖然各國鋼筋強度等級設置、應用要求、抗震性能等方麵的確不盡相同,但也是大同小異,建築工程用的鋼筋不屬於高科技產品,此領域沒有技術代溝,鋼筋應該不屬於垮塌問題的重點。”

邁阿密當地一位工程師和混凝土修複專家也對大樓底部的受損情況表示擔憂,他在查看該名承包商拍攝的照片之後對《邁阿密先驅報》表示,如果這些狀況也同樣發生在大樓的其他區域,則很有可能就是造成垮塌的原因之一。但他也警告稱,不要急於得出結論,在此類“不對稱”的建築中,任何一部分的故障都可能導致大樓的垮塌。

邁阿密所在的佛羅裏達州是美國沿海地區中空氣懸浮鹽顆粒濃度較高的地區,海水對建築造成的侵蝕也是目前作為可能因素正在進行調查的項目之一。結構工程師兼加利福尼亞州地震安全委員會主席吉·宮本博士(Kit
Miyamoto)就此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這次垮塌是典型的“支柱失效”現象造成的,這表示原本支撐著大樓的一係列承重支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但具體是什麽原因導致“支柱失效”現象的出現,需要等待聯邦和州政府層麵工程師的進一步分析。

從事住宅設計的高級建築師林濤也對澎湃新聞指出,靠海的建築一般都會有抗鹽蝕要求,例如其建築材料需要抗腐蝕,如鋼材、混凝土等,再例如海邊的沙子就禁止被拿來建房子,因其容易腐蝕鋼筋。“所有建築都要定期維護加固,海邊就要更注意一些。”林濤表示,具體還是看最終調查結果,侵蝕或許隻是其中一個原因,但“老房亂改造”、“地下空洞”等因素都存在可能。

中國南方某建築設計公司的總工程師則對澎湃新聞分析稱,一般來說,不均勻沉降或局部結構的受損,不會導致整棟大樓的整體垮塌,“大樓的整體垮塌一般都是梁柱結構的抗連續垮塌能力中的設計存在缺陷。”但該名工程師也強調,由於目前外界對現場情況的了解不夠,是否與鹽蝕等因素有關也無法去下結論。

於美國某建築事務所工作的一名建築師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從結構上看,這座建築用的似乎是無梁板、基本隻靠柱子支撐,“這樣(建築)本身承重、抗變形能力就不如有梁的,在載重超過一定範圍之後就容易引起垮塌。”

“許多報道說主要原因可能是鋼筋被腐蝕,我感覺可能也是。”該名建築師對澎湃新聞分析道,“以我的感覺,其他變量對結構的影響沒那麽大,用這種結構(無梁板)主要就是造價低。”但他也指出,垮塌可能涉及的因素太綜合,甚至有可能是住的人過多,或載重超過上限,再加上鋼筋年複一年被腐蝕,最終導致垮塌。

“該棟建築已有40年曆史,具體還得在了解當年施工標準的情況下進行判斷。”他對澎湃新聞強調。

在事發當地,還有許多類似的高層建築群坐落在大西洋海岸,長年經受著颶風、風暴與海鹽的不斷侵襲。為了避免該建築附近的相似建築群、乃至南佛羅裏達州大部分地區的建築再次出現類似的情況,當務之急便是將事發原因調查清楚。

此外,也有猜測指出該地區近年來的海平麵上升或許也與這場悲劇有關,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指出,之前的一些相關學術研究報告顯示,該建築所在區域的整個海岸線都在以每年幾毫米的速度沉降。不過,倘若建築物內的深樁施工設計合理,應已為這種變化提供穩定性。

曾經的“公寓熱潮”

不論涉事的尚普蘭塔南公寓樓自身質量究竟如何,在建築專家層層剖析該公寓樓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之餘,關於其在何種時代背景下建成,又經曆過哪些“風風雨雨”的線索也逐漸浮現——廢墟掩埋的百十條生命,是否在為數十年前的不當建設與缺乏監管“埋單”?

更為令人直冒冷汗的另一個事實正在浮出水麵:當地還有多少在與尚普蘭塔南公寓樓類似環境下建成的住宅?它們猶如“裝上了超長引信的定時炸彈”,被插在了邁阿密這個美國東南部最大都市圈的各個角落。

時間倒回20世紀80年代,彼時的邁阿密地區迎來了一波移民熱潮。來自海地、古巴等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的移民開始在邁阿密定居。20世紀60年代時,非拉丁裔白人占邁阿密人口的90%,但到了90年代,非拉丁裔白人隻占10%。

大量移民的湧入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邁阿密新時報》報道稱,上世紀80年代,邁阿密已成為從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秘魯販運可卡因的最大中轉站之一,這給邁阿密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營收,這些錢很快以掩人耳目的方式注入當地經濟——豪華汽車經銷商、五星級酒店、夜總會、大型商業開發項目等開始興起。

正是在此時期,邁阿密地區開始興建大型公寓開發項目,此次垮塌的尚普蘭塔南公寓樓也是當時最為受熱捧和新潮的項目之一。

邁阿密設計保護聯盟(Miami Design Preservation
League)執行總監丹尼爾·西拉爾多告訴《紐約時報》,上世紀70年代末,當尚普蘭塔項目對外公布時,人們趨之若鶩,湧向南佛羅裏達,開發商也在尋求建造更大的建築群,以滿足民眾的需求。

1980年,《邁阿密先驅報》的一則廣告還將尚普蘭塔公寓吹捧為“優雅的共管公寓”,“您的終極舒適已在意料之中:桑拿、恒溫遊泳池、電視安全係統、代客泊車等”,“隻需14.8萬美元”,
廣告寫道。

邁阿密公寓垮塌事件:一枚40年前的“定時炸彈”?

1980 年出現在《邁阿密先驅報》上的尚普蘭塔南公寓廣告

盡管廣告語將該公寓吹得“天花亂墜”,但尚普蘭塔南公寓樓卻是一座在爭議中誕生的建築。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該公寓樓修建之初,當地居民便質疑其是否遵循了當地的建設規定。

按照當時瑟夫塞德鎮的建設規定,建築物的高度應控製在12層或120英尺(約36.57米)以下,但開發商卻在得到時任鎮長批準的情況下,於尚普蘭塔南公寓樓頂部增加了頂層公寓,超出了當地的高度限製,這一違反常規的舉動遭到當地居民和其他官員的強烈反對。

除了建築高度不合規之外,20世紀80年代美國建築普遍存在的質量問題更為值得關注。《邁阿密先驅報》編輯委員會在2021年6月28日的一篇社論中犀利地指出,盡管上世紀80年代公寓建設異常火爆,但該時期針對獨戶住宅的建築規範卻非常薄弱,監督執法鬆懈。

1992年8月,當安德魯颶風席卷邁阿密戴德縣南部時,上世紀80年代建築存在的質量問題便格外明顯。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數據記載,此次颶風共摧毀佛羅裏達州6.3萬套房屋,另有超10萬套受損,約17.5萬人無家可歸。值得一提的是,毀損房屋絕大部分位於尚普蘭塔南公寓樓所在的邁阿密-戴德縣。

邁阿密公寓垮塌事件:一枚40年前的“定時炸彈”?

安德魯颶風過後的邁阿密-戴德縣,攝於1992年8月24日。美國聯邦緊急措施署(FEMA) 圖

此次颶風過後,由工程師、建築規範官員、建材供應商組成的小組在考察邁阿密-戴德縣垮塌房屋的廢墟後發現,不少房屋此前建設質量堪憂:混凝土瓦片鋪設不當、許多房屋的山牆末端已經崩塌。對此,美國《基督科學箴言報》分析稱,佛羅裏達州上世紀80年代的建築熱潮,使得諸多高薪工會工匠被吸引至大型商業項目,隻留下低薪的移民勞工與低技能勞工修建住宅。時任“木匠聯合工會”發言人蒙蒂·拜爾斯也表示,在多數情況下,由一個承包商建造房屋框架,另一承包商建造屋頂,“沒有人關注不同部分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

盡管彼時尚且“年輕”的尚普蘭塔南公寓樓挺過了安德魯颶風,但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的一份工程師的報告顯示,該公寓樓的居民曾多次抱怨稱,颶風期間卷起的海水會從窗戶和陽台門縫滲入室內。與此同時,另一令人擔憂的現象開始顯現——佛羅裏達國際大學環境研究所教授希蒙·沃溫斯基告訴CNN,根據202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周圍的建築不同,尚普蘭塔南公寓樓在1993年至1999年間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下沉。盡管沃溫斯基認為下沉本身不太可能直接導致二十多年後的這場公寓樓垮塌事故,但這或是潛在的影響因素之一。

從更深遠的意義而言,災難性的安德魯颶風倒逼了佛羅裏達州建築行業規範的變革。颶風過後,佛羅裏達州推出了全美範圍內最為嚴格的建築規範,還創建了更為全麵的質檢流程,但這些標準卻僅適用於1994年後的建築物。對於尚普蘭塔南公寓樓等此前修建、存在質量隱患的建築,仍不受嚴格的法規約束,隻需每隔40年接受質檢。

故此,尚普蘭塔南公寓樓錯失了一次檢查、整改建設漏洞的契機。《邁阿密先驅報》社論反思道,如若在那場颶風之後就對尚普蘭塔南公寓樓進行更為頻繁的檢查甚至改造,盡管成本高昂,但或許就可能阻止公寓樓垮塌悲劇的發生。

“重大的結構損壞”

終於,在2018年底,這座在初建時爭議頗多,後又經曆了颶風“洗禮”的公寓樓被莫拉比托谘詢公司告知存在“重大結構損壞”,需要盡快進行整修。

然而,直到今年4月初,在垮塌事故發生的75天前,公寓協會還在勸說居民承擔維修所需的費用。對此,一名公寓樓居民的律師布拉德·索恩6月26日提出質疑:為什麽2018年的報告指出建築存在的問題後,相關部門沒有立即開始修繕?

從2018年底報告公布到今年4月,將近兩年半的時間裏,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整修工程大大推遲?

一方麵,地方官員、公寓協會等相關機構未能對2018年報告中指出的建築隱患形成共識,這或是阻礙公寓樓整修進度的原因之一。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6月27日援引一份會議記錄稱,在2018年11月的一次會議上,當時負責瑟夫塞德鎮建築項目的官員羅森多·普列托向共管公寓協會直言,尚普蘭塔南公寓樓“狀態非常好”。而就在會議舉行的兩天前,共管公寓委員會成員馬拉·丘埃拉還向普列托轉發了谘詢顧問提供的報告,警告該公寓樓或出現“重大結構損壞”。

代表共管公寓協會的律師唐娜·伯傑6月26日也告訴《紐約時報》,雖然2018年的報告概述了公寓樓存在的問題,但公寓委員會並未收到重大風險警告。“倘若報告中真的提到這棟建築有垮塌的危險,或者存在危險的情況,董事會和他們的家人會住在那裏嗎?”伯傑稱,公寓樓垮塌後,董事會成員南希·萊文及其子女至今杳無音信。

考慮到有相關方麵並不知曉該報告的存在,2018年的這份報告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公開、透明尚且存疑。邁阿密-戴德縣縣長達尼埃拉·萊文·卡瓦告訴《紐約時報》,當地官員對2018年的這份谘詢報告一無所知。

另一方麵,公寓協會與公寓樓居民也就高昂的整修費用展開了漫長的“拉鋸戰”。直到該公寓樓垮塌前不久,公寓協會主席仍在警示居民“建築損壞嚴重”,並勸說他們承擔維修費用。

談及整修公寓樓這一決定,尚普蘭塔南公寓協會主席珍·沃德尼基在今年4月9日給業主的一封信中寫道,“公寓樓居民已經討論、辯論和爭論了多年,而且隨著(整修)項目的啟動,我們還將繼續對此事進行商討。”此前,該協會董事會主席因居民對報告的警示不夠重視、不願支付維修費用而於2019年10月辭職。

沃德尼基在信中再次發出警示稱,自從兩年半前的那次檢查以來,該公寓樓的地下室車庫的損壞情況更加嚴重,建築的混凝土退化速度也在加快。

沃德尼基還指出,維修成本在逐年增加,整體的維修費用已從2018年的910萬美元增加到今年的1620萬美元。信中稱,公寓協會可將其他專用資金用於該項目,但隻拿得出70.7萬美元,並呼籲居民共籌剩下的1550萬美元。

據美聯社報道,高昂的修理費是居民們長期爭論的焦點。“很多人都在抱怨,尤其是住在公寓樓裏的老人。”公寓業主羅莎莉亞·科達羅表示,“這是一大筆錢。”

來自費城的退休大學教授傑伊·米勒三年前搬到了這座公寓樓。他告訴《今日美國》,實際上公寓樓居民並沒有忽視2018年報告中的警示,盡管居民達成一致耗時較長,損失了近一年的時間,但他們最終決定對公寓樓進行修複。

難解的救援困境

縱觀尚普蘭塔南公寓樓建成至今的40年,不斷累積的結構性損壞、對於安全警報的應對缺失,似乎都點滴澆灌了公寓樓垮塌悲劇的土壤。然而,正如奧爾特霍夫所言,對於事故成因完整的調查工作可能耗時數年。

眼下,在事故發生一周之際,依然緩慢到“令人發指”的救援行動才是矛盾的焦點。早早起步的救援行動和總統的“緊急狀態”聲明,都沒能讓焦急等待的失聯者家屬盡早獲得答案。而對於仍然被壓在廢墟瓦礫之下的人來說,時間每過去12個小時,生還的可能性就越小。

當地時間7月1日,佛羅裏達州邁阿密-戴德縣縣長卡瓦在最新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由於收到警報稱大樓剩餘結構存在安全風險,搜救行動暫時停止。當地消防官員稱,證據表明部分結構出現擴張和移動現象,可能導致公寓樓進一步坍塌,為保證安全,搜救人員已撤出現場。3天前,救援人員曾一度在廢墟中挖掘出一條壕溝以進一步救援。

“到目前為止,這裏(指垮塌的住宅樓區域)仍然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紐約時報》援引紐約消防局前反恐與應急準備事務長、“9·11”事件救援消防隊長約瑟夫·菲佛的觀點解釋稱,在此情況下,目前的搜救速度是保障安全和積極搜索之間的平衡。

然而,美國克萊姆森大學助理教授麗貝卡·希莫尼卻認為,救援行動遲緩折射出美國體製的不足。她告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邁阿密公寓樓垮塌顯示出美國始終無法正確應對災難——由於美國的地方-州-聯邦之間存在分歧,“在每分鍾都人命攸關的情況下,我們無法強製要求跨城、跨州即時調用資源,簡直就是在殺人。”

《華盛頓郵報》記者漢娜·德雷爾則更為直接地指出了美國繁瑣的行政流程在應急救援方麵的滯後性。她在推文中寫道,公寓樓垮塌之後,(佛羅裏達州)聯邦緊急措施署(FEMA)特遣隊已準備好隨時前往現場救援,但卻因未得到該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的批準,足足在原地等待了一天。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在垮塌事故發生近96個小時後,佛羅裏達州的八支特遣隊才全部到達現場展開救援。

對此爭論,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向澎湃新聞解釋道,“聯邦製的缺點在於,其效率比較低。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聯邦在幹預地方事務前需要與地方協商,這個過程會損耗時間成本。”但他同時也指出,由於中央不能完全控製地方,地方在一定程度可以拒絕中央,避免中央犯的錯誤殃及地方(州)。

美國Intercept新聞網站刊文指出,邁阿密尚普蘭塔南公寓樓垮塌顯示出新自由主義放鬆管製的悲慘代價,“無論垮塌的具體原因如何,通過更強有力的監管,將人的生命置於財產和利益之上,本可以減輕這些致命事件造成的傷害,甚至可以避免其發生。”

“美國在‘9·11’和卡特裏娜颶風後就應該學會如何快速協調應對重大災難,然而,美國至今還是無法製定一個條理分明的計劃。”希莫尼警告稱,考慮到人口密度增加、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和恐怖活動的全球化,同樣的場景很可能還會在美國重演。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邁阿密公寓垮塌事件:一枚40年前的“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