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多地多種“救命藥”斷貨漲價 患者:還能撐1個月

“哪裏還能買到冠心病常用藥鹽酸維拉帕米片?”6月28日,家住石家莊的張惠(化名)於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留看病用藥投訴留言板上留言求助。根據張惠的自述,進入2021年之後,該藥開始間歇性“斷貨”,她自2月份遍尋石家莊藥店,至今未果。

近期,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看病用藥投訴留言板”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常用藥斷貨漲價的問題。記者摸排發現,除了鹽酸維拉帕米片之外,河南、山東、四川、遼寧等地相繼出現平陽黴素、安立生坦片、氨苯碸片、鹽酸度洛西汀腸溶膠囊、碳酸氫鈉注射液等常用藥品漲價斷貨或供應不足的消息。

知名藥品法學者、南開大學醫藥衛生法研究中心主任宋華琳教授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當前藥聯體能夠保障的品種仍然有限。“我國容易發生短缺的藥品大部分屬於低價藥、急(搶)救藥、婦兒專科用藥以及罕見病用藥等小品種藥,這些易短缺藥品利潤低,市場需求量小,建議適當加強對這類型藥品生產企業的激勵和財政、政策扶持,隻有這樣才能從源頭防止藥品短缺問題,保障藥品供應。”

多地多種“救命藥”短缺,“手中的藥隻夠服用1個月了”

“鹽酸維拉帕米片(鬆樹牌)很便宜,我剛吃那會兒3塊多/瓶,一瓶有30粒。後來漲價了也並不貴,7塊左右每盒,一盒裏有20粒。但我萬萬沒想到有一天這個藥會買不到。”張惠告訴記者,她於2020年6月份被診斷為心律不齊後,一直遵照醫生處方服用鬆樹牌的鹽酸維拉帕米片。

鹽酸維拉帕米片為處方藥,必須憑借醫生處方才能購買服用,但張惠於2021年1月去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複診時,主治醫生告訴她這個藥醫院暫時沒貨了,囑咐她帶著處方到院外藥房直接購買,張惠隨之才發現,“鹽酸維拉帕米片越來越不好買了。”

健康時報記者查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審中心官網發現,當前共計有32家藥企持有鹽酸維拉帕米片劑生產批文,其中,張惠所服用的鬆樹牌鹽酸維拉帕米片為天津中央藥業所生產,為當前唯一一個通過藥品一致性評價品種。

“1月份的時候還能在大點的藥房買到,遇到有貨的時候,我都盡可能買多一點囤著,到了2月份時再去藥店問,就說沒有藥了,直到現在都沒有。”在尋找鹽酸維拉帕米片的過程中,張惠在電商平台搜索發現,少數幾家線上藥店雖有供貨,但價格已經漲到35塊/盒,較之前上漲4~5倍,而考慮到線上藥品質量難以保證,她從未購買過。

根據醫生處方,藥量一日三次,一次服用兩片。“這一年多服用下來,我的身體情況維持得不錯,心律不齊、早搏等症狀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於遲遲買不到鹽酸維拉帕米片,張惠之前囤積的藥已經所剩不多,“手中的藥隻夠服用1個月了。”

除了鹽酸維拉帕米片,根據各地患者向健康時報記者的反饋,包含地奧司明片、血栓通膠囊等在內的心血管疾病治療常用藥亦在全國多地出現短缺現象;而作為重症肌無力患者的“救命藥”溴吡斯的明片,自2015年以來就在全國多地出現短缺現象,且被列入2020年國家臨床必需易短缺藥品重點監測清單,現已恢複供應,但目前供應仍比較緊張。

治療惡性生殖細胞腫瘤的基礎用藥鹽酸平陽黴素亦有臨床醫生和病友反映短缺,購買也極為不易。“平陽黴素是國家基本藥物,也是臨床短缺品種。除了可以治療多種生殖細胞惡性腫瘤之外,平陽黴素其實還可以應用於皮膚科臨床,我們常用於治療各種病毒引起的疣,臨床效果很好,以前國產的價格也很便宜,8mg的一支隻要50元,但從2015年開始就間歇性斷供,這兩年雖然還是供應緊張,但能買到了,隻是價格上漲幾十倍,8mg的一支將近千元。”南陽市人民醫院一名不願具名的皮膚科醫生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根據健康時報此前報道,線狀IGA大皰皮病患者的廉價救命藥氨苯碸片一藥難求,雖然該藥一度被列入2016年國家臨床必需的短缺藥品清單,但擁有生產批文的四家企業均早已停產。

為何會出現藥品缺貨漲價?

實際上,藥品短缺並非新出現的問題。江蘇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董經昕等人於《芻議短缺藥品保障機製建設路徑》一文中發布研究數據顯示:根據2006-2015年的數據,我國在此期間共有148種藥品出現短缺,其中126種都是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剩下22種為中成藥。

為何會出現藥品短缺?

“鬆樹牌鹽酸維拉帕米片去年4月通過了一致性評價,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通過的,意味著藥品從低仿升級到了高仿,但在這過程中,藥品生產線各個環節都進行了升級改造,投入了很多費用,導致藥品成本成倍上漲,價格也上漲4~5倍,漲價之後,部分醫療機構一時不能接受這個采購價,不再采購,就會發生像石家莊這樣的局部地區出現買不到藥的情況。我們隻有唯一的一家經銷代理商,電商線上渠道銷售的藥品不能保證質量。”天津中央藥業一名工作人員跟記者透露。

上述斷供的鹽酸平陽黴素生產企業之一哈爾濱萊博通藥業有限公司一名銷售張生(化名)則告訴記者,平陽黴素一直不好買的原因是利潤低,企業沒有生產動力。現在價格上漲,一是因為原料漲價了,二是因為藥品生產線進行了全麵的升級改造,成本增加了很多,漲價後醫院更難進了。

“求助用藥的人多,但其實主要用藥群體隻有生殖性惡性腫瘤患者,市場很小,這個藥售價也不高,導致生產企業沒什麽利潤,有生產批文的企業不一定在生產,現在隻有兩個藥企在生產,原料供應隻有一家,即使生產企業想擴大生產,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話又說回來,市場這麽小,別的企業介入也沒有意義。”張生說。

而對於同樣供應緊張的重症肌無力救命藥“溴吡斯的明片”,記者查詢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官網發現,目前有藥品生產批文的企業共有三家,分別為上海中西三維、上海上藥信誼藥廠和海南凱健製藥。隨後,記者致電三家生產企業了解到,實際上當前僅有上海中西三維藥業一家在生產供應,“上藥中西三維是溴吡斯的明原料藥和片劑的獨家供應商,原料不對外供應。”
上海中西三維藥業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藥品供應是個複雜的鏈條,從原輔包材料采購、注冊審批,到生產,再到采購、配送等,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藥品的終端供應,藥品短缺現象背後成因有多重。”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與醫藥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國家藥監局修法專家組成員邵蓉教授向健康時報記者分析。

在邵蓉看來,對於低價救命藥短缺而言,原因是複雜的,既有藥價太低廉,相關生產企業無利可圖,無法可持續發展,藥企不再生產;也有臨床需求與用量小又不確定,無法用藥價平衡,生產企業生產風險高而不再生產;還有還有一類局部地區的短缺,原因出在流通環節上,藥品本身供應正常,但由於用藥信息不夠暢通、供應鏈出現了堵點等造成某些區域性短缺,而有些地方卻有庫存積壓;更有因為原料藥的壟斷和短缺,即使藥品生產企業主觀上意向生產,卻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無法生產保供等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沒有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應當關注近期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對未來醫藥產業的持續性影響。”

專家呼籲加強多方協作和激勵扶持

“藥品短缺的現象並非我國獨有,這一現象實際是一個全球麵對的醫療領域的難題,在我國,解決藥品短缺已經被提到法律的高度。不過,當前我國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製方麵任重而道遠。”南開大學醫藥衛生法研究中心主任宋華琳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早在2017年6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工信部、原食藥監總局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製的實施意見》,其中就明確提到重點任務措施有三: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清單管理製度;九部委聯動建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分級聯動應對機製;通過定點生產、協調應急生產和進口、完善短缺藥品儲備等方式實行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分類精準施策。

接下來3年之中,應對藥品短缺的法律政策文件接連出台:2018年2月,工信部組織開展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當年7月,上藥信誼聯動全國26家企業,共同成立了全國首個國家小品種藥(短缺藥)供應保障聯合體;2019年12月,正式施行的新《藥品管理法》第95條再次明確提到,國家實行短缺藥品清單管理製度。2020年4月,《國家短缺藥品清單管理辦法》(試行)發布,明確對於國家和省級短缺藥品清單中的品種,允許自主報價、直接掛網,醫療機構自主采購;加大短缺藥品儲備力度。

宋華琳認為,藥品短缺問題十分複雜,因此,單一部門的單一政策無法有效解決短缺問題,要想有效緩解短缺,不僅需要政府部門配合與協作,供應鏈上的各個利益參與者也要發揮作用,形成合作治理格局。

“可參考國外應對藥品短缺的經驗,監管部門積極與各部門、行業協會、藥品生產企業等合作,共同應對短缺。我們則可由政府機構牽頭協調,監管部門和藥品生產、供應方、行業協會和患者組織共享短缺信息,在衛健委收到藥品停產報告後及時與其他利益相關者溝通。當藥企生產環節遇到困難,政府及時提供行政指導。”宋華琳說。

其次,宋華琳還呼籲加強藥品短缺信息發布與共享。“建議在現有國家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信息平台基礎上進行完善,在網站設置目前藥品短缺目錄欄,並且設置專人負責管理,實時監測和更新短缺藥品的相關數據,從而使相關藥品生產企業、使用單位可以及時主動獲得相關短缺信息,這是做好預防和準備工作的關鍵。”

此外,宋華琳認為當前藥聯體能夠保障的品種仍然有限。“考慮到我國容易發生短缺的藥品大部分屬於低價藥、急(搶)救藥、婦兒專科用藥以及罕見病用藥等小品種藥,這些易短缺藥品利潤低,市場需求量小,建議適當加強對這類型藥品生產企業的激勵和財政、政策扶持,隻有這樣才能從源頭防止藥品短缺問題,保障藥品供應。”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中國多地多種“救命藥”斷貨漲價 患者:還能撐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