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千年一遇”的熱浪因何而起?

今年夏天,一場“千年一遇”的熱浪席卷了北美地區。

有部分民眾家中塑膠牆板受高溫炙烤變形,還有電線在高溫下熔化損毀,導致電車暫停運行。

然而,連續打破紀錄的高溫所帶來的後果遠不止於此。

高溫幹燥天氣不僅導致山火頻發,多地還報告了數百起與高溫相關的猝死事件。僅上周內,美國俄勒岡州就有107人死於炎熱導致的各類病症。

熱浪仍沒有按下“暫停鍵”的意思。

目前,美國國家氣象局已發布新一輪高溫預警,預計美國西部的高溫天氣仍將持續,並在本周末(當地時間7月10日至11日)達到頂峰。

不少氣象學家將本次熱浪與氣候變化聯係起來,相關的量化研究也正在進行之中。

其實,氣候變化早已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然而,一旦極端天氣來襲,人類似乎總是準備不足。麵對氣候變化,人類究竟能做什麽?該做什麽?

一股“千年一遇”的熱浪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是一座港口城市,夏季氣溫平均保持在16℃到23℃之間,氣候涼爽舒適。

然而,滾滾來襲的熱浪,打了西雅圖市居民一個“措手不及”。

近期,西雅圖連續打破其曆史最高氣溫紀錄。根據西雅圖國家氣象局數據,當地時間6月29日,西雅圖氣溫又創新高,升至42.2℃(108華氏度)。

惱人的高溫隻是一方麵,缺少降溫神器——空調,才更頭疼。

據《西雅圖時報》報道,在全美前25個大城市中,西雅圖是空調使用率最低的城市,僅有不到一半的西雅圖住戶安裝了空調。

雨辰說,西雅圖夏日天氣清爽,很少用到空調,因此沒有多少住戶會特意安裝。

沒有空調,部分民眾隻能選擇簡單的物理降溫。“西雅圖最熱的時候,觸手可及的一切都比我本身的體溫高,連周圍空氣也是熱的,幾乎每隔一小時就要衝涼,否則真的非常難受,最多的一次,一天洗了八次澡。”雨辰說。

美國俄勒岡州也是本次熱浪侵襲的“重災區”。

當地時間6月25日至28日期間,俄勒岡州多地氣溫上升至37.8℃(100華氏度)以上,波特蘭更是連續三天打破其最高氣溫紀錄。俄勒岡州還有部分房屋的塑膠材質牆壁因高溫變形。

北美地區除美國外,加拿大也沒有逃脫熱浪侵襲。

據《紐約時報》報道,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利頓村的氣溫一度逼近50℃,有民眾在陽台上直接借助高溫炒起了雞蛋。

多家美媒稱此次熱浪“千年一遇”(once-in-a-millennium)。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道,這股炙烤著北美地區的高溫更是達到了該地區民眾從未經曆過的強度。

熱浪的威力不止於此,它還讓部分北極圈國家“中了招”。

當地時間7月3日至4日,北歐多國受到熱浪影響,多地氣溫接近曆史最高紀錄。

據芬蘭通訊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4日,位於芬蘭北部拉普蘭地區的凱沃氣溫高達33.6℃,是自1914年測得34.7℃以來的最高氣溫紀錄。

挪威氣象研究所數據顯示,靠近北極圈的薩爾特達爾氣溫為34℃,是挪威今年測量到的最高溫度,僅比挪威曆史最高氣溫低1.6℃。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地球、大氣和環境學院氣象學教授Michael
Reeder認為,發生在北歐地區的熱浪與侵襲北美地區的熱浪存在相關性。

世界氣象組織稱“熱穹頂”成高溫主因

罕見高溫熱浪因何形成,世界氣象組織(WMO)給出了解釋——“熱穹頂”(heat dome)。

當地時間6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克萊爾·努利斯表示,此次熱浪是由“大氣阻塞模式”引起的,“大氣阻塞模式”導致兩側的低壓形成一個“熱穹頂”,就像壓力鍋一樣,將高溫都集中在一個特定區域。

此次“熱穹頂”現象又與以往不同。《經濟學人》指出,目前在美國西北部上空出現的“熱穹頂”,無論是在高溫強度上,還是持續時間上都顯得極不尋常。自20世紀30年代那股引發北美沙塵暴的熱浪以來,這種連續破紀錄的高溫天氣從未出現過。

這股熱浪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氣候學家David
Phillips表示,影響熱浪形成的“熱穹頂”在向東移動的過程中正在減弱,但仍足以使加拿大艾伯塔省到馬尼托巴省的氣溫創下新紀錄。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說法,造成“熱穹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2020年冬季,太平洋東西部出現了顯著的溫度差異,而造成這種溫度差異的水流運動或與全球變暖有關。

據《紐約時報》報道,當地時間7月7日,荷蘭皇家氣象研究所(Royal Netherlands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指出,如果沒有全球變暖,那麽此次炙烤北美地區的熱浪不會發生。

層層歸因後,罕見高溫天氣的起因又朝著氣候變化的方向指去。

得克薩斯理工大學氣候科學中心主任Katharine
Hayhoe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夏季出現熱浪本是正常的天氣現象,但氣候變化正在加劇熱浪的形成,並使其影響變得更加嚴重。

Katharine
Hayhoe打了個比方。她說,氣候變化“正在給我們的天氣擲骰子”,無論民眾身處何處,總有機會擲出“雙六”——熱浪、幹旱、風暴、洪水或野火。隨著地球氣候變暖,幾十年光陰過去,氣候變化偷偷修改了骰子上的數字,導致人類擲出“雙六”的次數越來越多,甚至擲出了“雙七”,這就導致前所未有的事件開始出現,熱浪強度更高,持續時間也更長;幹旱狀況越來越嚴重;暴雨也愈加頻繁;颶風、台風和旋風越來越大。

目前正在研究氣候變化與高溫天氣間的具體量化關係,華盛頓大學健康與全球環境中心教授Kristie L.
Ebi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道,眼下科學家正在進行一項快速檢測與歸因研究,以確定氣候變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熱浪的強度。

高溫導致多地出現猝死事件

極端高溫天氣帶來的直觀影響,便是炎熱難耐的高溫

酷暑環境下,許多家庭、企業紛紛打開空調製冷。然而,這就進一步導致電力係統出現高峰需求。

當地時間6月29日,華盛頓州能源公司Avista表示,高溫壓力已經對電力係統產生了影響,因此他們不得不采取“保護性措施”,暫時主動關閉某些住戶的電源,防止出現長期、大範圍停電的情況。

極端高溫的潛在影響,更不容忽視,因為它甚至能奪去民眾的生命。

極端高溫或影響人體健康。當地時間7月6日,據《福布斯》雜誌報道,截至目前,美國俄勒岡州至少有107人死於此次高溫,華盛頓州則有約30人的死亡與高溫相關。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是目前死亡人數最多的地區,根據當地時間6月30日的官方報道,五天時間裏,該省共有486人突然和意外死亡,正在研究死亡事件和高溫之間的關聯。

極端高溫或使人體機能紊亂,Kristie L.
Ebi解釋道,如果人體的出汗機製或其他機製功能不足,更高的環境溫度會提高人體的核心體溫。然而,人體的細胞與器官功能隻在一個相對狹窄的溫度範圍內才最有效,因此較高的核心體溫會影響人體器官功能,導致出現由心血管、呼吸係統等其他疾病造成的死亡。

除直接影響人類生活外,高溫還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

首當其衝,便是農作物的生長。

據《紐約時報》報道,華盛頓州是美國最高產的農業大州之一,但在極端高溫下,不少農作物被曬傷、枯萎,導致作物產量降低。另外,即便作物存活,其經濟價值也大打折扣。

高溫天氣還使美國西部的幹旱狀況進一步惡化。根據美國幹旱監測機構數據,目前,美國西部地區已有近90%的範圍處於幹旱狀態。

Katharine
Hayhoe指出,幹旱和高溫往往相互促進,溫度越高,該區域上空的“熱穹頂”或高壓係統就越強。這種高壓係統抑製了有助於降雨的對流,並使風暴係統遠離該區域,該地區就會變得更加幹燥。由此,幹燥和高溫形成了“惡性循環”。

高溫輔以幹旱進而導致水資源出現短缺。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加利福尼亞州有超過1500個水庫的水位線較往年同期低了50%。今年6月,美國西部還有多地宣布進入缺水緊急狀態。

Christopher
Wolff是一名水文學家,他目前居住在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州韋爾市。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熱浪、幹旱以及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水的可用性。“盡管我所在的地方還沒有出現用水短缺,但從長期來看,如果不改變現狀,我們可能會在用水方麵麵臨一場災難。”

另外,近期山火事件頻發,也與高溫、幹燥天氣相關。據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野火服務機構統計,截至當地時間7月3日,熱浪已經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引發176起野火。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也經曆了嚴重的野火火災。

專家建議政府建立熱浪預警係統

熱浪來襲,民眾和政府都開始尋找陰涼避暑的空間。

熱浪天氣難“硬扛”,不少當地民眾前往咖啡廳或商場蹭空調。54歲的Rex
Ricks住在俄勒岡州梅德福,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盡管住所中配備空調,但製冷效果並不好。他曾一連4天躲到商場裏麵避暑,一待就是6個小時。“我躲在商場的食品區,每天一邊吃東西一邊玩手機來打發時間。”

部分地方政府還在體育場館等有空調的地方設立了專門的製冷中心(cooling
stations),給民眾提供工作、飲水和睡覺的空間。部分地區還在公共泳池取消了防疫限製措施。

這些隻是臨時應對措施,從長期來看,政府也可從改善城市環境、更新基礎設施等方麵做出預防措施。

Katharine
Hayhoe表示,由於城市熱島效應(UHI),城市通常比周邊的農村地區更為溫暖,氣候變化正使熱浪發生得更加頻繁,影響更加嚴重。對此,城市可以通過植樹、建造綠色屋頂,擴大城市反射表麵等方法,積極緩解熱島效應。起碼當熱浪來臨時,天氣不會過於炎熱。

改善基礎設施也能有效應對高溫。《經濟學人》指出,現有建築可以通過將牆壁和屋頂塗成白色或添加白色材料,減少城市的熱量積聚。建築規範應確保新建住宅和辦公室條件能夠有效抵禦極端高溫。

“地方和州政府還可以創建熱浪早期預警係統和應對係統。”Kristie L.
Ebi補充道,這樣民眾可以對熱浪等其他極端天氣事件提前做好風險管理。

事實上,隻有在極端天氣發生後,民眾才能應對,而想減少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還須從源頭做起。

根據《經濟學人》數據,目前全球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至少高出1℃。當地時間4月22日,多國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明確提出了碳減排的目標。路透社指出,世界各國領導人的目標是將全球氣溫升幅控製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的範圍內。科學家表示,這一臨界值可以防止氣候變化帶來最嚴重的影響。

被問及人類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以實現與自然共處,Katharine
Hayhoe指出,借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科技助理、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約翰·霍爾德倫的一句話,“麵對氣候變化,我們隻有三種選擇:緩解、適應和承受其帶來的痛苦。重點在於三種選擇怎樣組合,我們做的緩解越多,需要適應的就越少,遭受的苦難也就越少。”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千年一遇”的熱浪因何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