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身中12槍的海地總統 他想“改革”卻樹敵百萬

“我猜海地大概有100萬人都想殺死我。”

加勒比海太子港的槍聲,驚醒海地首都睡夢中的人。

當地時間7月6日淩晨1點左右,槍擊聲在綠樹成蔭的Pelerin 5街區回蕩,這裏是總統韋內爾-莫裏斯(Jovenel Mo
se)和當地富人住宅區。

一位跟總統住在同一街區的商人說,他在淩晨1點左右被爆炸聲吵醒。還有居民說,他們在1點到1:30之間聽到槍擊聲,持續大約半個多小時。

槍聲響徹整個街區。最開始,附近一些居民並不特別在意,認為這最多不過是困擾這個貧窮國家的兩大主題:幫派爭鬥或另一場地震。

然而到黎明時分,人們圍坐在電視旁,一個消息慢慢傳來:總統被一個暗殺小組刺殺身亡。

“我們在總統身上發現了12個洞,”海地最大的報紙《Le Nouvelliste》8日援引當地治安法官(juge de
paix,又譯太平紳士)的話,屍體彈孔“是用大口徑武器製造的”。

“總統辦公室和臥室被洗劫一空,我們發現他仰麵躺著,身穿藍色褲子與白色襯衣,都沾滿了血,他張著嘴,左眼炸裂,”治安法官告訴法文報紙,“我們看到子彈擊中他的前額,每個乳頭一個,臀部三個,腹部一個。”

除了總統身上的子彈外,“在警衛室和住宅內部之間,還發現許多5.56毫米和7.62毫米的彈殼”。官邸外的突襲行動還被附近居民錄了下來。

盡管莫裏斯有自己的安保人員——隸屬於海地國家警察的專門部隊——但隻有總統和他的妻子中彈。第一夫人後來飛往美國佛羅裏達州進行手術,估計能活下來。

總統夫婦有三個孩子,兩個孩子在家,女兒為躲避刺殺,躲到哥哥臥室。房子裏的一名男孩——可能是總統的兒子,跟一名女傭捆綁在一起,他們均沒遭槍擊。

誰殺了總統?

凶手線索最早是指向美國的。

事發不久,社交媒體上瘋狂流傳的視頻上顯示,開著SUV的隊伍——據稱至少五輛車,抵達總統官邸街區。海地官方語言是海地克裏奧耳語(Haitian
Creole)和法語,但後來,一個操著美國口音的人,用英語對著擴音器大喊:“DEA(美國緝毒局 )行動,所有人趴下。”

海地跟美國隔海相望,邁阿密往東南675英裏處就是加勒比島國、犯罪橫行的海地。美國特工也經常來這裏抓捕毒販。不過,美國嚴厲駁斥刺客是緝毒局特工的說法。外界分析,殺手可能偽裝成美國特工,麻痹總統官邸守衛。

海地跟美國聯係密切,不大可能這樣出手。事發後,大腿、腹部、手臂中彈的第一夫人瑪蒂娜,還在當天下午三點,被紅色專機運到美國佛州國際機場,隨後送往邁阿密傑克遜紀念醫院治療。

關於凶手,臨時總理克勞德-約瑟夫(Claude
Joseph)最初有些隱晦地評論:“一些人說西班牙語,襲擊共和國總統的私人住宅,從而使國家元首受了致命傷。”他將這些刺客認定為國際雇傭軍,誓言將罪犯繩之以法。

海地警方全國大緝凶,很快地就在7日晚間找到凶手行蹤。海地警察局長當晚宣布,自從包圍凶手藏身之處以來,軍警跟他們交火,已截獲6名暗殺嫌犯,其中4人被殺,2人被捕。根據警方的說法,交戰中還有3名海地警察被對方抓走充當人質,但最終被釋放。

截至8日為止,海地政府都還沒有恢複海陸空交通。換言之,除6名被圍捕殲滅的槍手,似乎仍有同夥在逃——不排除罪犯以警察為人質作為交換條件逃走。而目前被俘凶手的國籍、背景、裝備與行凶動機,警方都沒公布。

有海地本土記者早前說,暗殺隊伍中,除海地人之外,還可能包括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人。海地駐美國大使博奇·埃德蒙(Bocchit
Edmond)稍早前也曾推測,凶手如果已離開海地——很可能是前往鄰國多米尼加。

多米尼加是海地在伊斯帕尼奧拉島上唯一的鄰國,比起黑人為主的海地,多米尼加混血族裔較多,多講西班牙語,經濟和治理較好,現在有幾十萬海地人偷渡到了多米尼加。為控製偷渡,多米尼加總統曾說,“要建一堵300多公裏的邊境牆”,目前雙方邊境已經關閉。

權力真空

總統死後,海地軍警將首都封鎖,太子港通常熙熙攘攘的街道冷清許多,街上會傳來零星的槍聲,銀行和商店關門,零星的人群四處尋找開門賣食物和水的商家。

更多數以百萬計的海地人遠離街頭,他們焦急地蜷縮在家中收音機和電視前,試圖了解刺客怎麽進入總統家的?誰殺死總統?以及未來幾天對這個國家意味著什麽?

海地目前隻有10名民選官員,暗殺造成政治空白,總統去世後誰該掌權成最大爭議點。剛上任3個月的代總理約瑟夫,本應在本周離職。總統被殺去世,約瑟夫宣布接管這個國家。

很難說約瑟夫有多少實權,或者它會持續多久。莫裏斯遇害後,約瑟夫大力召來軍警高層與黨派領袖,暫時團結政府來緝凶查案。然而軍警將領、與黑幫牽扯眾多的軍警派係暫時沒發聲。

再看約瑟夫履曆,他本人政壇資曆較淺,長年留學美國、隻當過外交部長,能否收拾海地殘局,國際輿論高度懷疑。

按照海地憲法,總統不在,最高法院院長接替其位置,但院長於6月死於新冠,葬禮還是在7月7日。另外,海地全國法官協會主席告訴媒體,代總理約瑟夫要正式接替總統職位,必須得到議會批準。可自2020年1月起,由於沒選出議會,莫裏斯都是通過政命令管理國家的。

前海地駐法國大使說,海地沒有議會,參議院已不知在哪,最高法院也沒有院長,國家局勢如此動蕩,以至於“許多人都想擺脫莫裏斯”。對於約瑟夫,雖然不合法,但“一切都指望他了”。

棘手的是,莫裏斯生前剛任命一位親信——神經外科博士阿裏爾·亨利為新總理。現年71歲的亨利曾擔任內政部長、社會事務和勞工部長。莫裏斯去世48小時前發推文說,亨利將組建政府,解決暴力問題,確保即將舉行的大選順利進行。

這讓總統繼承變得更加複雜,莫裏斯的人事任命雖然已經頒布,但亨利尚未完成交接與就職宣誓流程,在緊急接掌政權之前,準卸任的約瑟夫名義上隻是過渡的代理總理而已。

違憲爭議

在海地這樣危險的國家,總統通常是受到高級別保護的。居民說,莫裏斯經常跟一支由十幾輛警車和裝甲車組成的車隊出行,通往總統府邸有兩條車道,會有塗綠色迷彩斑點的大卡車堵路。如此嚴密的安保,總統還是被雇傭兵潛入刺殺了。

其實當選總統以來,莫裏斯一直被質疑。他從未獲得海地人民的充分授權,他當選時的得票率隻相當於全國人民的12%——因為投票的人太少。他在成為總統之前,是商會領袖,當他成為主要候選人的時候,很少有人聽說過他,大家稱他為“香蕉人”。

上台後,他試圖推動一些農業改革等,並拒絕向有權勢階層提供利潤豐厚的合同壟斷。“對一些人來說,他是一個腐敗的領導人,但對另一些人來說,他是一個改革者,”美國邁阿密海地社區領袖評價他,“一個試圖改變權力格局的人,特別是在涉及金錢和控製電力合同時。”

不過莫裏斯絕非缺少手腕。2017年就職時,他還麵臨與委內瑞拉援助有關的貪腐指控。在接下來幾年,利用他對司法係統的控製駁回指控,並削弱從未承認他選舉勝利的反對派。到了後期,對手指責他跟黑幫合作,打壓敵人。

對莫裏斯的抗議越來越多,包括他總統職權是否合法。近半年以來,“違憲爭議”已引爆海地的動蕩,反對派跟不滿莫裏斯執政的抗議民眾上街抗議,指控其總統任期已在今年2月7日屆滿,但他卻拒絕下台,還借故拖延選舉,譴責他“過期總統仍違憲使用非法暴政統治”。

根據海地憲法,曆代總統的任期,都是始於大選隔年、或同年的2月7日,但海地2015年總統大選的兩階段選製,卻在第一階段選舉過後爆發嚴重選舉舞弊與選舉無效訴訟,因此本應該在當年舉行的第二階段選舉,一路拖延,一直到2016年11月才勉強啟動二階投票,並在各種爭議與舞弊控訴後,莫裏斯壓倒性勝利當選。

14個月之後,莫裏斯按照程序,於2017年2月7日正式宣誓為總統,但因選舉拖延與憲法定義模糊的關係,5年總統任期究竟要從2016年還是2017算起?這成為幾股勢力惡鬥焦點。

反對派認為,按照憲法字麵解釋,他在今年2月就已經屆滿,因此從年初開始不斷發動街頭衝突,攻擊莫裏斯失去統治的正當性。但莫裏斯一方卻人為,他被反對派狙擊,因此拖到2017年才就職,任期5年總統,合法任期該到2022年。

對於這一爭議,以美國、歐盟、聯合國為主的國際援助者站在莫裏斯一邊,都認可合法任期應該到2022年。

解散國會

總統任期之外,另一個遭國際輿論批評的是莫裏斯不斷推遲、然後取消“海地國會選舉”。

海地國會本該在2019年10月解散後重新改選,但因選舉經曆不滿選舉製度的莫裏斯,希望改革,一路扣住國會解散令,試圖威逼國會先通過選舉法修改與他提出修憲方案才能重新選舉。

雙方僵持不下,失去耐性的莫裏斯在2020年1月片麵“強行解散國會”,並持續用行政命令治國,海地進入一年多的“沒有國會”的總統專權狀態。

雖然使用了非常手段,莫裏斯卻宣稱這是撥亂反正。他想推動修憲與選舉改製來破除海地政治弊病,以及推動經濟改革。他否認自己是獨裁者,稱將來的修憲與修法也會先由“全民公投認可”,新法通過後,再重選國會與總統。

海地曾是一個奴隸殖民地,1803年,奴隸起義擊敗法國軍隊,海地從法國贏得了獨立。但在此後兩個世紀裏,海地陷入獨裁和政變的循環,國家積貧積弱,是全球最為貧困的國家之一,政府難以為人民提供基本服務,一般改革很難推動。

然而莫裏斯的強硬手段,造成海地憲政危機與政壇失序。他和反對派之間對總統職位的分歧演變成一場全麵政治危機,最終導致海地既沒有議會,也定不下新的選舉日期。結果是政府日益癱瘓,並在2020年初完全陷入停頓。

而當時,整個國家正麵臨新冠的威脅,時至今日進展較慢,海地成西半球唯一一個沒能獲得任何新冠疫苗的國家,已難應付近期的感染激增。新冠危機之後,莫裏斯靠不得人心的行政法令執政,進一步削弱了其政府的合法性,反對他統治的抗議愈演愈烈。

國家黑幫

莫裏斯強勢專斷,讓他在海地國內極度不受歡迎。但政治正義以外,真正讓民眾不滿的還是國家的極端貧窮、新冠失控,以及有權者長年貪腐已經跟黑幫勾結的“國家黑幫”殺戮問題。

在國家失能政黨惡鬥的狀態下,造成社會權力真空,有組織的黑幫開始填補這一空白。過去一年,黑幫已占領首都部分地區。它們實行恐怖統治,綁架、搶劫和與幫派暴力盛行,導致海地部分地區已經無法治理。

許多政客跟有組織犯罪團夥沆瀣一氣,在缺乏正常運作政府的情況下恐嚇對手、清算舊賬。

黑幫組織還牽涉走私、國際販毒與人口販運等駭人犯罪。絕大部分黑幫都與政黨、軍警有直接牽扯,甚至由高級警官擔任“毒梟指揮官”,各種濫殺、謀殺、搶劫、強暴與魚肉人民的暴力,也讓海地成為全世界治安最差的國度之一。

上個月,海地最大黑幫頭目之一,以綽號“燒烤(Barbecue)”而為人熟知的切裏茲(Jimmy
Cherizier)在推特上公開號召民眾洗劫知名企業,“銀行、超市、經銷商的錢都是我們的,去拿吧。”

此外,黑幫組織與政黨結盟所觸發的“派係戰爭”,也長年讓海地陷入準內戰的街頭衝突狀態。

海地被國際輿論形容成“失敗國家中的失敗國家”。

“100萬人想殺我”

海地長久以來一直充斥著猖獗的犯罪和暴力,莫裏斯被暗殺也是該國多年動蕩的極端結果。就在莫裏斯遇害前不久,另一位知名年輕女政治家在開車回家途中遇害。

“因為我想推動經濟改革,所以得罪很多人的利益……我猜海地大概有100萬人都想殺死我。”死前幾周,莫裏斯曾對國際媒體說,自己動了許多人的奶酪,太多人希望他死。

一直以來,莫裏斯渴望更多權力,希望打破“長達數十年的政治危機”。修憲將允許莫裏斯競選下任總統,對軍警控製權加深,並對在職期采取的行動給予法律豁免,以實現其大刀闊斧的改革。

然而海地這個擁有約1100萬人口的國家,在綽號“醫生爸爸”(Papa Doc)的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 ois
Duvalier)、及綽號“醫生娃娃”(Baby
Doc)的兒子讓-克洛德(Jean-Claude)的二十多年獨裁統治下,人民早已苦難深重,他們1986年垮台後,大家已不再信任政治強人。1987的《海地憲章》正是為防止強人獨裁而設計。

莫裏斯要求的改革甚至遭到美國的反對,最終,他把憲法公投從6月推遲到9月,按照原計劃,新總統屆時也可能選舉產生。假設他不再參選,還有六個月左右便要離任,此時刺殺他,其動機令人費解——或許還是莫裏斯樹敵太多?

這不是莫裏斯首次遭遇暗殺,今年二月,他聲稱警方挫敗一起針對他暗殺陰謀——“反對黨勾結大法官政變未遂案”,莫裏斯在全國電視講話中說,“有人企圖要我的命。”作為回應,他下令逮捕23人,其中包括一名高級法官和一名警察。

莫裏斯雖然不太受人歡迎,但他遇刺身亡後,代理總理下令國家哀悼。如今在海地首都,許多人躲在家中不敢出來。或許,除了哀歎被暗殺的總統,更多人也為自身感到擔憂:在一個總統都可以被任意刺殺的國家,普通人的命運更加飄零。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身中12槍的海地總統 他想“改革”卻樹敵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