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千億藥王”離世:細數他的傳奇人生與待解難題

  • 新聞

藥界傳奇,就此落幕。

7月17日上午,揚子江藥業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徐鏡人遺體告別儀式在江蘇泰州舉行,當地群眾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近千人到現場,送徐鏡人最後一程。

5efc83fe85900f642968ca8ef9a2c1d2

7月17日上午,揚子江藥業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徐鏡人遺體告別儀式在江蘇泰州舉行。 微信公眾號@揚子江藥業集團 圖

此前兩天,7月15日下午,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專程來到泰州的徐鏡人家中,對徐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並看望慰問其家屬。據交匯點新聞報道,婁勤儉說,徐鏡人同誌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他創辦揚子江藥業,發展民族醫藥、促進地方經濟、惠及民生大眾,是江蘇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為江蘇醫藥產業和健康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今年7月12日晚間,揚子江藥業發布訃告稱,董事長徐鏡人在工作期間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於7月12日20時39分不幸逝世,享年77歲。

千億藥企巨頭掌門人突然離世,震動了整個醫藥界,在當地更是引發廣泛關注。

從1971年創辦揚子江藥業前身(口岸鎮工農製藥廠),到如今已發展為擁有員工1.6萬餘人、連續6年位居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首位,徐鏡人及其一手創辦的揚子江藥業堪稱中國藥企的傳奇神話。

這50年間,徐鏡人一向低調、神秘,其生前多次表示公司絕不上市,且在77歲高齡仍奔波在一線、身兼董事長和總經理雙職,似乎並無退休的意思,也無公開指定其子女做接班人的表達,這又使得他以及揚子江藥業身上披著一層令人迷惑的神秘麵紗。

在這個時候突然撒手人寰,留下一個接班人尚不明晰的公司,以及公司麵臨的利潤壓縮、創新藥研發實力亟待提升等一係列“難關”。公眾普遍關注,新的掌舵者上任後,能否帶領揚子江藥業度過這些“難關”,再創一個新的輝煌。

艱難起步

1971年,在揚子江畔的口岸鎮(注:原歸屬於揚州,1996年揚州泰州分家後歸屬於泰州),一座製藥廠由此誕生。這裏是長江入海的拐點,也是徐鏡人事業揚帆的起點。

那一年,徐鏡人27歲,血氣方剛的年華。從部隊退役後,徐鏡人被分配到泰興口岸鎮儀表廠當車間主任,已經5年了。當時,不安現狀的徐鏡人帶著幾個工人,在廠裏成立了一個製藥車間,這就是揚子江藥業的前身“口岸鎮工農製藥廠”。

那是一個缺錢、缺技術、缺設備的年代,要辦一家製藥廠,無異於天方夜譚。他們的生產條件是要說多簡陋,就有多簡陋。說是製藥車間,其實也就是六間平方、2口水缸,再加上數名工人。不僅沒有國家撥款,更沒有銀行貸款。

在揚子江藥業官方史料記載的描述中,在一窮二白的窘境中,徐鏡人和工人們東拚西湊了幾千元錢,憑著一股頑強的精神,自己動手建廠房、改造設備,還跑到河南安陽第二製藥廠學製藥工藝。幾經周折後,這個製藥“小作坊”終於運轉了起來,最初生產的是白爾定、百乃定兩款中藥注射製劑,主要用於治療感冒、扁桃體炎等呼吸道感染。

據《人民日報》報道,白爾定、百乃定兩款針劑,用水量大,可他們連水塔都沒有。徐鏡人就和工人一起,每天輪流到半裏外的小河裏挑水。隻要一天用二十缸水,二十擔水才能裝滿一缸。兩個人一班去挑水,也得八九個小時。

一人身兼數職,是當時製藥廠的常態。“徐鏡人是廠長,也是泥瓦工、建築工、搬運工。”回憶當年的艱難起步時,老職工總要感慨。

關停危機

1971年9月,兩種針劑試製成功,這一年的銷售額雖然不大,但總算是打響了挺進醫藥行業的“第一槍”。1973年,口岸工農製藥廠獨立出來,性質是鎮辦企業。

經過艱難的起步後,製藥廠好不容易走上了正規。就在這個時候,一場攸關生死的危機悄然籠罩過來。

1981年,國家為了打擊假劣藥,發文規定“嚴禁鄉鎮一級開辦製藥廠”,一個縣隻能保留一個藥廠。口岸工農製藥廠被劃入“關停”的黑名單中,徐鏡人為為此焦慮起來——一旦製藥廠關停,他白手起家的努力將付諸東流。

根據揚子江藥業內部資料記載,徐鏡人不得不為了製藥廠的生存奔走。他找到泰興縣縣長,後又找到揚州市委書記。

好在他們生產的板藍根衝劑在當地有不錯的口碑,當時揚州市的主要領導很喜歡這個產品,將口岸工農製藥廠的資質保留,但名稱改成了“泰興製藥廠口岸分廠”。

據揚子江藥業資料記載,到1984年,“口岸分廠”已實現五年翻番,產值完成1000萬元,利潤實現150萬元,每年產值、利潤的增幅分別為105%和123%。一個小小的分廠,規模已遠超母廠泰興製藥廠。

1985年11月,“口岸分廠”從泰興縣製藥廠剝離,正式改名為“揚子江製藥廠”。

假藥疑雲

1988年,對於徐鏡人和揚子江藥業來說,都是一個轉折點。

那年,上海爆發了嚴重的甲型肝炎,板藍根需求激增。揚子江製藥廠接到通知:上海申請支援近400萬包板藍根。

彼時,每月產量僅有5萬包的揚子江藥業。那個春節整個揚子江製藥廠都沒有休假。最終,385萬包板藍根幹糖漿順利運往上海。徐鏡人“一戰成名”,由此有了“板藍根大王”的名號。

據官方披露的數據,在上世紀80年代,在徐鏡人的帶領下,揚子江製藥產銷利實現連續八年翻八番,1988年產值率先在江蘇全省醫藥行業突破億元,利稅1400餘萬元,在江蘇醫藥行業排名第一。

企業如日中天,徐鏡人躊躇滿誌,正要甩開膀子幹。不料,1989年,揚子江製藥廠因產品質量問題被舉報。事後,揚子江藥業稱,“在沒有調查真相的情況下,當時泰興縣的衛生部門硬給揚子江生產的這批蛇膽川貝液定性為假藥”,徐鏡人的廠長和黨支部書記的職務被撤。

徐鏡人不得不離開一手創辦的揚子江製藥廠,失去主心骨後,廠子很快人心渙散,管理一片混亂,效益一落千丈。

由徐鏡人主編的《奔騰的揚子江》一書提到,他被免職後,河南、廣東的一些製藥廠以高薪邀請他去,被他拒絕了。揚州市領導也邀請他到市屬藥廠發展,也被他謝絕。

泰州市委宣傳部今年7月17日微信公眾號披露的徐鏡人履曆顯示,他在1989年-1992年創辦了中美合資莊亨保健品有限公司。

扭虧為盈

原本風頭正盛的揚子江製藥廠,在幾年時間裏,陷入衰敗的泥淖。

到1992年底,該廠虧損了236萬元,賬麵上隻剩下14元6角錢。其排名由1988年全省醫藥行業第一名,下滑至全省72位,昔日的光環漸漸暗淡。

麵對這種積重難返的“爛攤子”,風波過後的徐鏡人被召回揚子江製藥廠。據《奔騰的揚子江》一書披露,當時徐鏡人看到眼前奄奄一息的製藥廠,宛如萬箭穿心,心痛不已。

“隻有下‘猛藥’,才能‘起死回生’。”1993年初,徐鏡人重回揚子江製藥廠後,發現設備、產品均已老化,加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阻礙了廠子向前發展。

隨即,他開始啟動改革,撤銷了20多個科室,精減人員101人,旨在改變曾經的一盤散沙的局麵。

醫藥企業要打翻身仗,最關鍵的是要有拳頭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1992年前後的揚子江製藥廠一直在“吃老本”,過於依賴板藍根幹糖漿和速效傷風膠囊這二個起家品種。

為此,徐鏡人確定了以中藥為核心的發展方向,挖掘祖國中醫藥寶藏,通過走訪中醫界的領軍人物,合作開發現代中藥。

1993年,“複出”的徐鏡人,從中醫泰鬥董建華那帶回了“胃蘇飲”的秘方,在此基礎上研製的胃蘇顆粒,成為揚子江藥業開發出的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新品。作為治療胃脘脹痛的藥物,該中藥受到患者和醫藥市場的青睞,揚子江製藥廠借此成為“全國胃藥銷售單打冠軍”。

根據揚子江藥業披露,1993年底,該公司產值為1.5億元,利稅3000多萬元,一舉扭虧為盈。

在徐鏡人的潛意識中,是想建立一個“中藥王國”的。澎湃新聞記者參觀揚子江藥業發現,集團辦公區修成了外形酷似故宮、並以“龍鳳堂”命名的氣派建築,這是揚子江藥業正在打造的中藥產業園。

難關待破

徐鏡人回歸後,從1997年開始,揚子江藥業躋身中國醫藥行業的前5名;2005年,揚子江藥業銷售突破百億,成為了國內製藥行業唯一的年銷售收入突破百億的企業。

由於徐鏡人堅持揚子江藥業不上市,其財務狀況一直比較神秘。據國內藥企營收榜單數據顯示,揚子江藥業2020年營收已超過千億元。而2014年-2019年,揚子江藥業連續6年登上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首位。

“不上市”是徐鏡人“三不”原則之一,另外兩條是“不搞兼並聯合”和“不搞自己不熟悉的產業”。徐鏡人之子徐浩宇曾對外解釋徐鏡人的“不上市”說,“他以前吃過虧,現在年紀大了,更不想跟別人摻和在一起了。”

根據《奔騰的揚子江》的記載及公開信息,徐鏡人有一兒一女,兒子徐浩宇出生於1972年8月,今年49歲。1994年開始到揚子江藥業工作,曆任銷售辦科員、省公司經理、銷售一局局長,2005年9月至今任揚子江藥業副董事長。

一雙兒女與父親一樣,保持了“低調”的個性,均鮮少出現媒體上,女兒徐瑛更是如此。根據《奔騰的揚子江》的相關文章敘述,徐瑛9歲就到上海讀書,1992年大學畢業後赴國外工作、學習。1998年,回到揚子江藥業工作,邀請國際著名谘詢公司麥肯錫對揚子江藥業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改造,就是徐瑛的主意。不過,徐瑛目前隻在揚子江藥業旗下子公司或投資的公司擔任高管或股東,未在集團公司持股或擔任高管。

有業內人士認為,徐鏡人離世後,揚子江藥業除了痛失強勢的掌門人,其麵臨的亟待破解的難題還有,在消化7.6億元的反壟斷天價罰單的同時,如何變革既有的銷售模式,並加快布局創新藥的研發,改變倚重於仿製藥的現狀,並積極應對國家集采藥品帶來的利潤萎縮問題。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中國“千億藥王”離世:細數他的傳奇人生與待解難題

相关推荐: 一劑護兩人!林智堅:已建議中央將孕婦列為優先施打對象

林智堅今早至體育館疫苗施打站視察相關整備,確認座椅間的社交距離與保留通道等。   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市長林智堅今(21)日表示,不少民眾關心孕婦能否列為疫苗的優先施打對象,他已向中央建議,應在下一波就將孕婦納入施打對象,讓一劑疫苗可以同時保護兩個人。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