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斷水、停電 “亞洲最大醫院”暴雨中上演大轉移

  • 新聞

“半個小時內,全部都要撤離。”7月21日晚上9點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以下簡稱鄭大一附院)的醫生通知,所有病房不能留下患者。

從7月20日因暴雨斷水停電後,鄭大一附院開始安排患者轉院,一天的時間,病房已基本騰空。斷電的樓層一片漆黑,醫生打著手電筒逐一檢查著病房。

鄭大一附院,這個被稱為“亞洲最大的醫院”,在大雨中經曆了一次爭分奪秒的“大轉移”。據河南日報報道,7月22日淩晨6時30分左右,醫院相關負責人透露,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病人基本轉移完畢。

1AF25659D2267810620787B5ED6F422143EF5B88 size1250 w4032 h3024
7月21日下午,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醫護人員安排急診室內患者轉院。新京報記者 聶輝 攝

被褥當擔架運送患者轉院

預報的暴雨沒有再來,但鄭州仍有間斷的降雨。由於積水,醫院內滿地泥漿,搶修人員在抽積水清洗路麵,但仍難保持路麵整潔。

7月21日上午11時,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消防救援車、通訊保障車、柴油發電設備、工程搶險車輛有序分布,醫護、物業、保安、病患和家屬,人人麵色凝重,默默穿行而過。

下午3點,謝春麗站在病房樓前張望,行李箱、衣服堆在腳邊的泥水裏。

剛把丈夫送上轉院的大巴車,謝春麗收拾好行李,陷入到短暫的茫然中。地鐵、公交停運,網約車暫停業務,不計價格都租不到私家車。謝春麗沒了主意,站在雨中等待醫院的安排。

安頓好丈夫後,謝春麗才從前一天的慌亂中走出。丈夫因尿毒症需要做腎移植手術,等了三年才等來適合的腎源。7月20日下午,謝春麗把丈夫送進手術室,守在門外看雨打發時間。下午5點左右,醫院樓道內的照明燈突然全部熄滅,醫院停電了。

謝春麗知道手術室內有應急照明,還是擔心手術出現變故。“擔心手術做到一半做不下去。”謝春麗守在門口等著醫生出來。

手術室啟用了應急照明,醫生順利做完手術。手術室在三樓,病房在19樓,電梯因停電無法使用,謝春麗和剛從手術台上下來的醫生,走消防通道,硬是用擔架把丈夫抬到病房。

沒水沒電,手機也打不通,謝春麗在病床邊坐了一夜,擔心丈夫剛做完手術出現不良反應,擔心醫院出現突發情況。

7月21日下午2點半左右,醫院通知重症患者轉院到東院區,繼續治療。謝春麗攙扶著丈夫從消防通道下樓,“剛做完手術,走也走不動,我也背不動。”

消防通道內沒有照明,靠著患者家屬的手機燈光才能看見腳下的樓梯。樓道內混合著消毒水和汗水的氣味,站滿了上下樓的患者和家屬,匆忙但有序。擔架或輪椅通過時,旁邊的人主動幫忙抬起。擔架、輪椅在人群中緩慢下樓。

大量的患者轉院,醫院內擔架不足。醫生將病床拆解,用不鏽鋼床板做擔架,“沉,但比沒有強”。轉移病情稍輕的患者,醫生用被褥做擔架兜住患者送下樓。

2號病房樓最高28層,骨科集中在19層到21層,也是最需要擔架或輪椅的科室。患者陪護家屬力量有限,醫生和護士幫忙送患者下樓。

樓道陰暗悶熱,徒步上到20層,中年男性也需要中途停下來休息幾次。一位骨科女醫生抬完患者上樓,氣喘籲籲坐在潮濕的樓梯上休息,“六趟了,動不了了。”

抬擔架下樓,要盡量保持患者平躺,前麵兩人舉著扶手倒退下樓,稍不注意就容易跌倒,後麵的兩人隻能彎著腰降低擔架高度。在狹窄的消防通道內轉運患者,轉身不便,在拐角處一不小心就會撞上牆壁或者欄杆。

用材質軟的被褥抬患者更加吃力。被褥雖然較輕,但抬起來不方便,還需要有人站在中間托住下方。每下降兩三層樓,就需要停下休息一會兒。

21日下午5點左右,婦科副主任醫師陳誌華抬著患者站在醫院門前,等待轉院車輛。她和其他三位醫生一直站在路邊扛著患者,沒有放下來。患者的丈夫站在中間托著下方仍擋不住患者下墜,抬被褥的人更加吃力,陳誌華弓著身子拉緊被褥的一角,手指勒得通紅。

把患者送上車,陳誌華叮囑過司機把患者送進指定科室,又在泥水中跑著折回病房。在泥水中來回轉運患者,陳誌華的褲腳和後背濺滿了泥點。

據人民網報道,截至21日21時,已轉運600多名重症患者。

5E988CC575BEC74F88DAFCEBBDE9E31CFC00CED7 size1352 w4032 h3024
7月21日下午,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安排患者轉院。因擔架不足,醫護人員用被褥做擔架運送患者。 新京報記者 聶輝

醫生從家帶食物分給病人

7月21日下午,鄭大一附院貼出通知,門診急診業務暫停,重症患者轉院到鄭大一附院東院區。門診和急診門前坐滿了患者,等候親朋開車來接。

醫院停水,門口小賣鋪的水也賣完了。李誌峰上午11點出門,跑到兩公裏外的商店給女兒買酸奶和礦泉水。20日上午,李誌峰的女兒剛做完耳科手術,住院觀察。

從老家出發之前,李誌峰就留意過,鄭州將迎來一段時間的強降雨。他把車特意停在賓館院內靠牆的高地。但降雨的強度,還是遠超出了李誌峰的預期。

7月20日下午2點,李誌峰站在病房樓前的走廊下,看著外麵的雨點越來越密,猶豫著是否把車挪到賓館院子的綠化池旁。

李誌峰拍攝的視頻時間顯示,7月20日下午4點09分,醫院內的積水剛沒過腳踝。4點16分,李誌峰拍攝的視頻中,一位中年女性在積水中撐傘行走,積水已經達到了她的腰間。“打傘都沒用了,雨下得跟往下澆一樣”。李誌峰回憶,不到五點,積水就漫過了醫院走廊下的台階,病房樓的大廳開始積水。

暴雨後鄭大一附院停電一夜,21日淩晨5點恢複了部分高層病房供電。李誌峰以為,地下室的檢查設備泡水,隻有重症患者才需要轉移,女兒可以安心住院。

直到下午三點,李誌峰拎著礦泉水牛奶爬上八樓,聽下樓的患者家屬議論,患者要全部出院。

李誌峰開始慌張。車停在賓館被泡,積水灌滿了後備箱,發動機無法起動。臨時出院,讓李誌峰毫無準備。即使讓朋友從老家來接,也要等到晚上才能到鄭州。

解磊和妻子坐在鄭大一附院門前,被子兜起的包裹堆在腳邊,他坐在妻子陪床攜帶的小馬紮上。解磊從信陽到鄭大一附院做腎結石手術,因腎內有積液延遲手術。

解磊身患多種疾病,腦出血、腰椎間盤突出,無力走動。哥哥開車送他到醫院,車在停車場被淹,解磊隻能坐在醫院外,等著朋友到鄭州接他回家。

急診內科主任王正斌說,有十幾個本可以出院的輕症病人,因通訊和交通癱瘓,也無法離開。他從家裏給大家帶了些吃的,“勉強維持大家不慌亂。”

患者家屬用私家車幫助轉運

7月21日晚上8點,鄭州再次開始下雨。借著轉運患者的救護車車燈亮光,醫院護士領著轉院患者到醫院門口乘車。重症患者轉院,患者家屬和輕症患者自行安排。

來醫院治療頸椎病的78歲的老人賈保邦,老伴在醫院陪他。21日,兩人辦理了手續,外出尋找賓館。

兩人走了三四個路口才找到一家有空房的賓館,但房間太高,電梯也停了,他們隻能作罷。兩人再次回到醫院的廊橋下打地鋪,等天亮再想辦法。

27歲的田夢茹感受著周圍人的善意。田夢茹在平頂山市一家初中教語文,7月20日上午,因膝蓋受傷在鄭大一附院做了微創手術。醫院突遭暴雨,醫生考慮田夢茹做完手術後隻需要休養,建議她出院回家。

田夢茹無法站立,隻能坐在行李箱上,披著毛巾避雨保暖。表哥在醫院周圍找了幾趟沒有租到車,醫院附近的酒店房間早已客滿。醫院附近的一位臨時做誌願者的學生幫助轉院患者搬運東西,幫田夢茹聯係車輛。

一位患者家屬路過,問他們去哪裏,是否用車。“用用用,去哪兒都行,隻要能帶我們出去。”車主表示,不能保證能在哪裏找到酒店,但願意帶他們上車到處問一問。車主幫田夢茹在車裏坐好,蹚過路口的積水,帶她離開醫院。

據人民網報道,在河南省衛健委等有關方麵的協調下,來自全省各地市和兄弟醫院的救護車,甚至大巴車、私家車,都加入了轉運隊伍。

目前鄭大一附院ICU病房已經恢複供電,門診和住院樓大部分恢複用電。現場有各部門單位支援的發電車、移動通訊車,保證了醫院的基本需求。

“病人多,難題多,但我們一定能戰勝困難。”鄭大一附院院長劉章鎖說。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斷水、停電 “亞洲最大醫院”暴雨中上演大轉移

相关推荐: “我在右翼海外華人群組臥底潛伏”

美國2020年大選前後,吳倩每天都長時間埋頭看著手機,緊密關注通信軟件“電報”(Telegram)。 她加入了近十個右翼海外華人電報群組,群裏數以千計的成員幾乎都是前任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的支持者,當中還有極右翼陰謀論宗派“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