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致命的鄭州京廣隧道…那些沉重而必須的問號

  • 新聞

這場鄭州暴雨中,有幾個奪命地點,特別令人震撼。其中有兩處,備受公眾關注。一處是地鐵5號線,一處是京廣隧道。

7月25日早,據正觀新聞報道,記者從鄭州市隧道管理中心了解到,經過幾天的抽水:

京廣北路隧道,目前被困車輛已全部被拉出,積水最深處約0.2米,抽排水工作仍在進行當中,預計今天內積水抽排完畢;

京廣南路隧道,積水最深已剩約0.2米;

京廣隧道中段(淮河路隧道)清理完畢,消殺已完畢,隧道有漏水情況,未通行。

至此,隨著京廣隧道抽水工作的“見底”,對被困人員的救援工作也基本已經“見底”。隧道到底奪走了多少人的性命,應該清楚了。

停留在我們腦海中的那些問號,似乎也可以提一提了。

關於遇難人數

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京廣隧道裏,到底死了多少人?

7月24日上午11點,澎湃新聞專訪了鄭州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據其介紹,京廣路三個規模隧道,經排查,在京廣北路隧道中發現四名遇難者,兩百多輛車。該隧道目前仍在抽水,但經摸排未發現其他遇難者。

注意,這裏說的“四名遇難者”,隻是京廣北路隧道,也不是最終數據。

而公眾曾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是:7月22日前後,一則“男子在鄭州京廣路隧道連救5人”的視頻走紅,救人現場的洪水之大,令人震驚。

5d267c047837uPP9hIA0

看到這樣的場景,正常人難免會去問,入口處就有這麽多人“淹沒頭頂”,那麽裏麵呢?有多少人沒能這麽幸運地遇到水性嫻熟的特種兵?

有逃出者講述,“十分鍾,倒灌進隧道的水已經迅速漲到了人脖子的高度,前後的麵包車和小轎車沉下去了,卻始終不見人出來。”

注意這個細節,“始終不見人出來”,這很容易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

而據財新報道,負責救援的工作人員介紹,京廣北路隧道內積水最深處達13米左右。

此外,澎湃新聞曾報道,市民馬女士的14歲兒子昆昆和另一名孩子在京廣路隧道失聯,家人們至今尋找無果。

那麽,他們被找到了嗎?是否在“四個遇難者”之內?

關於災難原因

據安能二局救援人員講述,他們剛到達的時候,“隧道的水位是滿的”,幾乎平行於路麵。

《極晝工作室》以第三人稱講述了幾個京廣隧道逃出者的故事。其中有不少這樣的表述:

“接下來的事情幾乎發生在一瞬間。江勇走到綠化帶大約花了2、3分鍾,車子已經被衝跑了。”

“拚命地喊前麵的人趕快往上走。很快,大概就是在5分鍾之內,隧道就灌滿了。”

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從社交媒體反饋出的信息來看,京廣隧道裏的水似乎經曆了一個“迅速暴漲”的過程。

那麽,這麽突然的水是哪來的?

按理說,如果水是一點一點積累變高的,不會有那麽多車輛來不及駛離。

而此前,鄭州地鐵5號線的事故通報已經給出:

7月20日,鄭州市突降罕見特大暴雨,鄭州地鐵5號線五龍口停車場及其周邊區域發生嚴重積水現象。18時許,積水衝垮出入場線擋水牆進入正線區間,造成鄭州地鐵5號線一列車在沙口路站~海灘寺站區間內迫停。

這裏有一個先積水,然後突然衝垮的過程。那麽類似的情況是不是也發生在京廣隧道?

關於公布遇難名單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災害遇難人員總人數達到79名。

這79人的名單不僅被公布,在何處因為何種原因遇害,也都記錄的很詳細。

5d267c047860MaEXVy6P

之所以如此詳細,既是為了哀悼遇難者,也是為了遇難者的家屬能夠準確對照,以免出現漏報、錯報的情況。

9年過去了,在公布逝者名單和具體情況方麵,鄭州理應比北京做得更好,隻是需要時間。

關於“智慧隧道”

今年5月6日,鄭州市城市管理局推送了一篇題為《“會思考”的智慧隧道是如何運作的?》

文中提到,作為鄭州城市大腦·智慧城管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智慧隧道一期(京廣路隧道試點)建設工作已經步入尾聲。

5d267c047878fKFOdZ6w

其中還提到:

如果隧道內發生交通事故、火災、設備故障,智慧大屏會立即感知到事故發生情況,作出預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也會立即通知現場人員前往處理,或疏散車流。

還能通過融合隧道弱電係統數據和共享的氣象數據、應急事件數據,並借助鄭州城市大腦建設統一的視頻平台,為隧道各類隱患和事故的感知,製定了事件規則,以及對各類設備問題、惡劣天氣、違章停車等突發情況,提供了早識別、早發現、早跟蹤、早處置的應急處置工作基礎。

如果有突發事故發生,他們能通過後台記錄的人員最後所在位置,實現人員的快速搜救等功能。

此外,文中還別提到,京廣路隧道內的牆壁上,每隔約200米遠,牆上就會有一部電話。

電話是緊急求助電話,摘下話筒,按下撥通按鈕即可同指揮中心進行實時通話。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設置的緊急電話,有多少市民知道?

這次暴雨災難中,有多少司機或乘客使用了這些應急電話?隧道中心的工作人員有收到過來自隧道的救助電話嗎?

在《極晝工作室》的報道中,有這麽一段:

車裏的三個男人慌了,開始輪番給110和119打電話,手機信號微弱,有時是占線,電話始終沒有接通。

這些常走這條路的司機,下意識的還是撥打110和119。

這場暴雨,已經檢驗了很多此前打造的“XX城市”,對於當下方興未艾的“智慧城市”,恐怕也是一個檢驗。

此前說得有多麽智慧,此刻看來可能就有多麽笨拙,此前說得有多麽安全,此刻看來可能就有多麽後怕。

正如隧道幸存者吳強的那句話:“很丟人,我在鄭州這麽一個缺水的城市,在大街上差點被淹死,是不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搞清以上問題,很重要;讓更多人的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很重要。

請回答,2021。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致命的鄭州京廣隧道…那些沉重而必須的問號

相关推荐: 每一位喊累的成年人,都隻是個過期的兒童

魯迅先生真的說過:” 兒童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 而那些留在照片裏的童年影像,則牽連著過往時光,記錄著每一種生活的雛形。 一周前,我們向讀者征集 # 最值得紀念的童年照片 #,收到的數百份投稿,絕大多數是老照片。或許伴隨智能手機長大的一代人,還未到回望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