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奇萊山難50年 清大同窗7旬翁重返現場祭故友

  • 新聞

5名清華核工系學生在1971年7月25日攀登奇萊山不幸遇上颱風罹難,這是台灣登山史上最慘烈的山難事件之一。他們的同窗好友從未忘懷逝者,4名七旬老翁再登奇萊致祭,向大山呼喊其名。散布世界各地的同學也在上周五齊聚線上追思,播放故友錢迪遺留相機拍下的登山隊最後身影。

清大核工系(已更名為工科系)選在7月23日,也是當年登山隊由松雪樓出發邁向奇萊的日子以視訊方式舉辦「奇萊山難50週年追思紀念會」,散布台灣、香港及美國波士頓、聖地牙哥、洛杉磯約60餘名校友線上重聚。主辦人72級核工系校友周懷樸說,2021年的日曆與1971年完全一致,當年登山隊遇上了娜定颱風,今年此時則有烟花颱風來襲,種種巧合令人唏噓。

追思會播放由72級核工系校友劉明哲製作的山難經過影片,敘述清大核工系大三生柏盛亨、邱瑞昌、龔士武、錢迪、大一生吳建昌及物理系大三生賴淑卿於1971年7月21日從新竹出發前進奇萊山的經過,同行的還有台大物理系大三生施能健。

一行人22日住宿於松雪樓,24日下午抵達奇萊稜線,凌晨3點山區開始起風下雨,領隊柏盛亨聽到廣播,娜定颱風即將登陸,大家決定馬上下山,上午11點抵達前晚露營的營地,當時風雨更大了,下午2點頂著14級的強風趕路,柏盛亨背負最重,他跟隊員說,「我全身冰冷、手足抽筋,走不動了,你們趕快走,去松雪樓求救!」

傍晚6點,距離松雪樓還有2小時的路程,直到距離松雪樓不到50公尺,最後只有施抵達松雪樓求救,最終5名隊員不幸罹難。

目前定居美國聖地牙哥的賴淑卿說,當年事件發生後學校很保護她,有些事沒有機會說出來。有人誤以為他們明知颱風要來還要登山或規畫不周,但他們所知其實是前一個颱風,登山隊已等候了一天,待颱風轉向後才出發,完全不知後面還有一個娜定颱風。出發後因山區廣播收訊不佳,沒有機會聽到氣象預報,直到入山兩天、上了稜線才得知娜定撲台的消息。

50年前清大只有核工、數學、物理、化學4個系,每個年級僅一百多位學生,加上規定全體住宿,同學吃、住、學習都在一起,感情特別緊密。周懷樸揪了同為72級核工系的同學王伯輝、杜博文、林思賢去年12月1日清晨6點從登山口出發,走到了亡友當年紮營與用餐的乾溪,最遠抵達山難後清華師生為登山者搭建的成功二號堡。

奇萊是許多清大核工校友心中永遠的痛,除了1971年的山難,1980年又有3名清大核工系學生因大雪封山命喪奇萊。當時的登山社社長、清大82級化學系校友吳泂俊也在追思會中分享他參與1980年奇萊山難搜救的往事。

吳泂俊說,當年因氣候及地形限制,雖尋獲罹難同學遺體,只能就地掩埋。1971年山難後,清大及登山社為了紀念罹難同學並提升登山安全,發起募資在奇萊山上設立了3座「成功堡」避難山屋,供山友休息避難,開啟了在登山路線普設山屋的行動。

王伯輝(左起)、杜博文、周懷樸、林思賢去年底從松雪樓出發登奇萊。圖/清大提供
王伯輝(左起)、杜博文、周懷樸、林思賢去年底從松雪樓出發登奇萊。圖/清大提供
錢迪1971年7月23日拍下登山隊員吳建昌(右起)、柏盛亨、施能健、龔士武、邱瑞昌、賴淑卿在乾溪用餐的身影。圖/清大提供
錢迪1971年7月23日拍下登山隊員吳建昌(右起)、柏盛亨、施能健、龔士武、邱瑞昌、賴淑卿在乾溪用餐的身影。圖/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1972級畢冊,核工所奇萊山難紀念頁面。圖/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1972級畢冊,核工所奇萊山難紀念頁面。圖/清大提供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奇萊山難50年 清大同窗7旬翁重返現場祭故友

相关推荐: 莫斯科遭遇“超級降雨”,有人在道路上遊泳

28 日報道,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中心道路幾乎全天 24 小時都處於交通繁忙的狀態,但在 28 日的雷暴雨襲擊過後,這座城市平日繁忙的環城公路變成了一名男子的遊泳池。 圖源:俄塔社 在經曆了一周高達 36 ℃的異常高溫天氣後,莫斯科在 28 日迎來了媒體所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