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高喊“打死他” “扣起來”!輿論場:河南群眾活捉外媒記者

  • 新聞

b1eea942afdfc918788caebded7892a9

德國之聲記者在鄭州街頭遭遇圍堵其實是一場烏龍。(微博@vanessa言午)

德國之聲駐北京記者比靈格(Mathias
Bölinger)日前在鄭州街頭采訪水災情況時,被民眾誤認為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白洛賓(Robin
Brant),而遭到了長時間的圍堵。網絡上流傳的視頻顯示,現場有民眾質問比靈格“什麽媒體的”,指他“誣陷中國”,甚至有人高喊“揍他”、“打死他”、“扣起來”。

比靈格7月25日在推特上表示,他和《洛杉磯時報》駐北京記者蘇奕安(Alice
Su)在鄭州被圍堵,“一名女子最終讓民眾冷靜下來,並解釋說,這些民眾想幫助我了解這個地區所有的誌願者工作。當這些民眾最終確信我不是白洛賓,他們冷靜下來。一些人甚至道歉了。”他還說,“如果當時真的是他,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中國的媒體環境現在很可怕。”

這裏需要一些前情提要:BBC記者白洛賓7月22日曾發布消息稱“地鐵上的乘客被扔在站台上等死”。這一言論立刻遭到網友反駁:“我就在鄭州,救援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沒有任何人被丟在地鐵上等死。”“不要刻意抹黑中國,請用事實說出鄭州水災的真相!”

鄭州市民的情緒事出有因,隻是差點把板子打在德國記者身上。中文互聯網上對此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在事實判斷層麵,以“觀察者網”為代表的中國網絡媒體將比靈格描述為“(在視頻短片中)依舊不忘借河南災情抹黑中國”,“縱觀他的推特,多有轉發、撰寫抹黑中國新疆和香港事務的推文”;而“石扉客”等自媒體則認為,馬天思(比靈格的中文名)“對中德文化經濟交流頗有貢獻”。

在價值判斷層麵,有人認為“極少數鄭州市民展露了令人失望的保守態度”;另一部分則表示中國公眾對西方媒體的報道產生憤怒情緒完全事出有因,“西方媒體顯然需要圍繞中國報道開展集體反思,真正回歸新聞報道的客觀原則。”

有評論者指出,短暫的誤會最終會歸於平靜,但背後反映的是中國社會激烈的民意。中美貿易戰,以及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對中國持續打壓之後,中國社會對於西方國家的反感和對抗情緒越來越濃厚。此前新疆棉花事件中,這樣的社會情緒就曾集中爆發,中國社會對諸如抵製新疆棉花的H&M等企業和品牌自發進行了反抵製。

569d80920f713e72e73470405b502a00

德國之聲記者比靈格報道畫麵。(Twitter@RealYunyun2020)

6c71027db99d5e0454f5f67b705ac51f

BBC記者白洛賓聲稱“乘客們被扔在站台上等死”,比靈格被誤認為是他。(微博@趙宏民)

180fbc2599a412a2b400cdd184748de9

綠衣女子高舉雙手:“大家都聽我說,不要著急……大家聽我說!”(微博@vanessa言午)

3686e02085ba9e846586990af16bec17

德國之聲記者比靈格試圖采訪圍堵他的民眾。(微博@vanessa言午)

55d32eb5a2fa52f622bdd0908880c6a5

德國之聲記者比靈格個人推特。(Twitter@mare_porter)

534058ec28b90cc3b71c3f5e7b4849e9

BBC記者白洛賓對河南暴雨進行報道。(微博@盧克文)

0b62d401e2fbc88a0f8c89707678a08d

BBC記者白洛賓指報道河南暴雨,他與比靈格十分相像。(微博@趙宏民)

這是“中國社會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合流”之後正常的應激反應。因此,當德國記者站在受災的鄭州街頭,民眾從潛意識中將其貼上“借河南災情抹黑中國”的標簽,不過是一種樸素的立場論。尤其是在自己的家鄉剛剛遭受巨大災難的情況下,鄭州民眾的反應不應被看作是烏合之眾的盲目,更不是比靈格在推特中所稱的憤怒的暴徒(angry
mob)。

但包括中國官媒在內的主流聲音同樣認為,對西方記者個體進行現場圍堵是不妥當的。《環球時報》給出的理由中,包括了“(西方媒體)描述自己在中國‘被重視’‘受打壓’已經成為他們在西方自抬身價的常用套路之一”,但或許另一條才更為關鍵:

“這無助於阻止那些西方媒體對中國發生的事情開展負麵報道,扭轉不了他們的視角和態度,反而可能會給他們宣傳自己在中國的報道受到‘衝擊’和‘打壓’提供現場素材,使他們在西方的語境下進一步抹黑中國更加振振有詞。”

有分析指出,如果中國任由國內走向激進的民族主義,以及泛濫的民粹主義思潮野蠻生長,形成盲目排外的思潮而得不到遏製或者引導,中國社會迷失方向甚至走向激進絕非杞人憂天。

有新加坡媒體對此看的頗為通透:“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熏陶了一代人的開放意識和包容意識,中國人也因此打開視野,把融入世界作為一種主流價值,如果狹隘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演變成今天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損失最大的會是西方,還是中國呢?”

更有評論者指出,此次河南暴雨引發的水災雖然“天災”的成分占主導,但地方政府在預警與災難處置上也並非無可指摘。浙江省主政者為應對台風“煙花”登陸的指示,要求“遇到突發狀況不能層層等命令,要有第一時間的意識,明確站台、條線、全網各自職責分工和針對不同情況的應對流程,迅速及時決策,科學果斷處置”,被認為“可能暗示了鄭州暴雨中地鐵5號線損失慘重的內部責任認定”。

隨後,中國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加強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工作的緊急通知也指出,一旦出現極端天氣等非常情況,“要堅決即時啟動最高等級響應,該停學的停學,該停工的停工,該停業的停業,該停運的停運,對隧道、涵洞等易澇區段,要及時警戒並采取封路措施,有序疏散群眾,杜絕僥幸心理,克服麻痹思想,防止貽誤戰機,盡最大可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這似乎也佐證了上述分析。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高喊“打死他” “扣起來”!輿論場:河南群眾活捉外媒記者

相关推荐: 巴基斯坦又有中國人遇襲 第一大城遭槍擊1傷

據警方表示,2名中國人搭車前往喀拉蚩的工業區時,遭2名戴著口罩騎摩托車的男子槍擊,其中1人受傷。(法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喀拉蚩(Karachi)今(28)日發生槍擊案,騎乘摩托車的槍手向一輛載有2名中國工廠工人的汽車開火,打傷其中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