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官媒:歐美各國選擇與病毒共存 放開了會怎樣?

  • 新聞

7月中旬,黃嚴忠一家人終於實現了今年的旅遊計劃,目的地是遠離美國大陸的夏威夷。

黃嚴忠是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美國西東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住在新澤西州。過去,他們全家幾乎每年都要出國旅遊一次,但因為疫情,去年沒有成行。這次原本計劃去歐洲——歐洲已經向接種了疫苗的美國遊客開放,不過,鑒於現在國際間旅行政策與疫情走勢變數較多,他們最終折中了一下,選擇了度假勝地夏威夷。

就在他們出發的幾天前,7月8日,夏威夷州州長宣布,餐館可以招待的容量提升到75%,美國其他州來的遊客,如果完整接種了疫苗,就不用出示72小時內的核酸檢測證明了。黃嚴忠一家提前將疫苗接種證明上傳到相關網站上,就可通行。

一旦一劑以上疫苗接種率達到70%以上,夏威夷州就可以全麵開放,而這一目標現已達到。盡管這個約140萬人口的群島最近每天仍有100多例新增感染者,但在這裏的一個星期,黃嚴忠除了進餐廳時要“裝模作樣”戴一下口罩,已基本見不到病毒給當地生活留下的印記。

a9f7ae090801MLZGqbA1
(7月27日,東京奧運會的一場賽事期間,工作人員們戴著口罩並由擋板隔開。圖/新華)

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當前美國的現狀,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的說法是:“beginning of the
end(結束的開始)。”還要堅持一段路,但已經進入拖尾階段。後疫情時代已經到來,當新冠病毒被認為難以清除,如何與病毒共處?一些國家開始激進地宣布退出新冠大流行,用一定的健康代價換取社會的正常運轉,一些國家依然持續不懈地努力,將感染數量維持低水平,還有一些國家處在轉變的過程中。

7月29日淩晨,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撰文道:我們曾經經過的還不是最艱難的,更艱難的是需要長期與病毒共存的智慧。南京疫情讓我們再次看到病毒的無時不在。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未來的風險一直會有。世界如何與病毒共存,各個國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疫情結束的開頭”

在美國媒體看來,從今年5月開始,美國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故事進行到了第三章。隨著CDC在當月初宣布,接種疫苗的人不必戴口罩、在室內和室外也不必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真正開始站在了“疫情結束的開頭”。

並不像有個控製一盞超級大燈的開關,“啪”的一聲,整個國家就重啟了。在美國,這個過程更像是點燃插滿蠟燭的地圖,一根、再接著一根,直到所有城市都亮起來。最先被點亮起來的地方,包括新澤西州、紐約州、特拉華州等,這些州早在5月份就開始取消了絕大部分與經濟活動有關的限製措施。紐約市原本打算7月1日開放,但由於紐約州已於5月19日率先放開限製,紐約市也隻好隨之放開。


(6月26日,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一些反疫苗者在一家醫院外舉行抗議集會。圖/人民視覺)

進入6月的第一天,以色列人也嚐到了“後疫情時代”的味道。當天,最後一批防疫要求被取消,人們不再需要疫苗接種證明或康複證明,就可以自由出入不同的地點,還保留的強製性措施是進入室內需要戴口罩、未接種疫苗者入境會被隔離。

當時,以色列的每日新增病例已經降到個位數,20歲以上的人群中,70%以上都已經完成兩針輝瑞/BioNTech疫苗接種,絕大多數高危群體已經得到疫苗保護。6月15日之後,以色列室內也無須戴口罩了。

7月20日,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參加了疫情以後第一次沒有佩戴口罩要求的線下會議。這場研究生培育計劃年會有30多人參會,參會人員需要有接種疫苗或康複憑證,或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在埃森市,近來的每日新增病例在每10萬人10例左右。

早在去年5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在複工決策的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求:每10萬人中如果一周內的新增確診數超過了50例,就必須重新收緊政策,直到數字下降到50以下。這相當於一個“緊急刹車機製”,並且有一個明確的門檻值,便於各州執行。

陸蒙吉說,在德國,現在每周平均每10萬人中隻有8例左右的感染。德國正在逐漸開放,隻要遵照當地防疫要求,可以入境德國的國家名單在不斷拉長。

德國計劃在9月份之前完成85%的一針以上疫苗接種率,目前大約達到60%,陸蒙吉介紹說,按照目前每天接種60萬人的接種速度,屆時差不多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大家的共識是,德國不需要再進行一次封鎖。即便到了今年秋冬,如果還達不到85%左右的接種率,可能疫情還會有小的高峰,但社會不會再回到原來嚴厲的管控措施中。

英國的做法要更激進一些。在7月的第二周,英國每10萬人尚有289例感染者,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決定7月19日取消所有防疫限製。

7月19日,當午夜到來的時候,英格蘭地區成千上萬的人終於可以湧向酒吧,摩肩接踵,室內可以容納人數的限製取消了,戴口罩也不再是法律義務,英國政府將這一天稱作“自由日”,而且這些措施的取消是“不可逆的”。


(7月31日起,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重新施行強製口罩令,要求兩歲及以上人員,無論是否接種疫苗,都要在室內公共場所戴口罩。圖/人民視覺)

高效的疫苗,尤其是兩款mRNA疫苗,已經幾乎能預防所有新冠死亡。大量的真實世界數據表明,疫苗在降低住院、重症與死亡率方麵表現非常優異,這是新冠能夠越來越“流感化”的關鍵。

麵對英國首相鮑裏斯·約翰遜的硬解封,超過120位學者聯名致信《柳葉刀》雜誌,稱其“危險且為時過早”。他們指出,即便因為有了疫苗,感染與死亡之間的關聯在弱化,但是並不等於斷裂。此時放開限製,會使得沒有接種疫苗的人處在暴露之中,畢竟,目前整個英國人口中,全程接種疫苗的也隻有56%左右,其中青少年受到的威脅更大,而且大量傳播也會給病毒變異更多機會。

“隻要醫療係統能夠提供足夠的救治能力,就可以開放。英國目前單日新增病例在5萬左右,重症病人數量在500左右的低水平。如果重症病人的數量沒有大幅增加,衛生壓力就不會太大。”陸蒙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英國解封的時機是否成熟?“答案是肯定的。”陸蒙吉分析,新冠疫情一直會延續,對於沒有意願接種或無法接種疫苗的人群,新冠病毒的威脅是永久存在的,等待也不可能改變這個現實。還有一點,夏季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較少,大部分人的免疫力處於最佳狀態,盡早把新冠疫情傳播的高峰期度過,能夠緩解秋冬季的衛生係統壓力。

另一方麵,因為無症狀,有許多人感染了新冠沒有被發現,實際感染者數量大約是已經確診人數的2~4倍。因此,如果放開以後,英國每天出現10萬新增病例,意味著還有20萬以上沒有被發現的感染病例,英國在3天之內就會有大約一百萬人感染、一個月內達到一千萬以上。再加上英國目前的接種率,反而有助於群體免疫的盡快實現,屆時,新冠疫情在英國將明顯下降。

麵對變異病毒也不封鎖

然而,美國“故事的第三章”進行得並不太順利。打亂節奏的,是德爾塔變異株的迅速流行。7月27日,美國CDC調整了指南,要求已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士在傳染風險高的場合仍應在室內佩戴口罩,並且學生秋季開學也應在校內佩戴口罩。CDC主任對外表示,已有新的科學證據證明,針對德爾塔毒株應當升級原有口罩指南。

法國每日新增感染者數量從4月中旬的42000多例下降到6月下旬的不到2000例之後,近期又開始反彈,最近的新增病例數接近20000例。作為應對,從8月份開始,在法國,隻有接種過疫苗或近期核酸檢測陰性的人才能進入酒吧、餐廳、火車、遊樂場等公共場所,出入境流動管理也將收縮。


挪威政府在今年4月啟動了退出大流行的四步計劃,基於疫情形勢、醫療係統容量和疫苗接種情況,逐步放開。如果觀察三個星期,沒有出現疫情反彈,就可以推進到下一步。挪威已經在6月中旬走完了前三步,但在7月5日宣布,最後階段的開放推遲到7月底,近日,挪威表示8月中旬將進行新的評估。

在美國CDC主任蘿謝爾·瓦倫斯基20年的職業生涯裏,德爾塔突變株是她遇到的最具傳染性的呼吸道病毒之一。在7月22日的聽證會上,她說,美國目前83%新增病例與德爾塔變種有關,而兩周前的7月3日,這一數字還隻是50%。傳播力更強的德爾塔,正在給全球疫情蒙上新的陰影。

用基本再生數(RO)值來衡量的話,陸蒙吉說,早期版本的新冠病毒傳播力大約是2.5~3,現在德爾塔的R0值大約是5~6,提高了一倍。基本再生數是指,在沒有防護措施幹預的情況下,一個攜帶者平均可以傳染的人數。另據廣州疾控研究人員的研究,該市今年5~6月疫情期間的62名德爾塔毒株感染者,病毒載量要比2020年原始毒株感染者最多高出1260倍。

過去的很多防控措施放到現在,都感覺到有點不足以減緩和預防傳播。

在受到德爾塔侵擾的國家中,以色列也不例外。在接近三個月的時間裏,以色列的每日發病數量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下,然而該變異病毒使得病例出現小幅上升。7月18日~28日的10天裏麵,以色列每日新增感染數量從755上升到2838。

過去,以色列因為疫情封鎖過三次,但這一次,以色列政府希望國民與病毒共存——包括盡可能少的限製措施,以及避免第四次全國性封鎖。以色列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說,“我們的態度很簡單:最大限度地保護以色列公民,盡量減少對日常生活和經濟的損害。用口罩代替限製措施,用疫苗代替封鎖。”

他將這個政策叫做“軟抑製”,實施這個策略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但從包括經濟因素在內的整體考慮,這是必要的平衡。以色列是全球疫苗接種進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目前一劑以上疫苗接種率約為64%。這一選擇得到許多知識分子的歡迎。以色列本古裏安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Nadav
Davidovitch將其形容為,介於英國大幅放鬆限製和澳大利亞等國采取強硬路線之間的“黃金道路”。

在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尚未接種疫苗時,疫苗接種率高的地區與國家成為“飛地”。《華爾街日報》在7月初的一篇文章指出,疫苗接種正在打破疫情早期出現的一種模式:感染人數上升會不可避免地導致社會限製收緊。在依靠免疫力而不是清零的國家,都有著大致類似的邏輯:用一定的管控措施放緩發病數量,同時盡快推動疫苗接種,構築免疫屏障。


最新數據顯示,在7月的倒數第二周,美國平均每天報告約43700例新增病例,遠低於大流行時期的最高水平,但環比上一周增加了65%,幾乎是其兩周前水平的三倍。不過住院率整體上升幅度小於發病率,為32%。再進一步看,新增病例漲幅最大的五個州,也是疫苗接種率低於全美平均水平的地區。

為了提高疫苗接種率,各國使出渾身解數。7月27日,拜登政府正在考慮要求美國所有聯邦職員接種疫苗。就在此前一天,美國人口最多的州和最大的城市——加州和紐約市分別宣布,數十萬政府工作人員必須接種疫苗,否則就得每周接受新冠檢測。

在歐盟國家中,法國疫苗接種速度推進一直比較慢。根據7月27日的數據,法國52.2%的人口完成了全程接種,隻有不到一半的醫護人員接種了疫苗。7月12日,馬克龍表示,從9月15日起,疫苗將成為醫院、養老院的醫護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員將強製性接種疫苗。從今年秋季開始,法國人做核酸檢測需要自費,而疫苗接種仍將免費。到了某個節點,可能所有人都需要強製接種。但他的這一表態,招致來自法國各地超10萬人的抗議。

清零之難

在過去的一年裏,澳大利亞幾乎幸福地將自己與全球疫情隔絕開來。人們可以去餐館和酒吧,人流湧向節日慶典和劇院,實現了某種“新冠疫情下的正常”。另一邊,當入境人員走下飛機時,迎接他們的是一群令人生畏的士兵、警察和護士。他們戴著口罩和手套,直接將抵達人員送往隔離區。在5月初印度疫情大暴發的時候,來自印度的入境者,可能麵臨長達5年的牢獄處罰。

新加坡、越南、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此前都旨在實現“零感染”的目標,也就是將每日新增病例控製在接近於零,然後通過隔離入境人員、大規模核酸檢測來將數字保持在極低水平。比如,在新西蘭,目前死於新冠的總人數為26,而該國大約每年有500人死於流感。


(7月1日起,泰國實行“普吉島旅遊沙盒計劃”:來自中低風險國家且完成疫苗接種的外國遊客在入境普吉島之後不必接受強製隔離。圖/人民視覺)

澳大利亞這套強大的抗疫措施——關閉邊境、強製隔離、作為“金標準”的密切接觸者追蹤,在99.99%的時間裏都發揮了作用。但在6月下旬,德爾塔變種成功地突破了悉尼的防線。一周內,當地感染者激增至100多例,並蔓延多地。到6月25日,官員們承認有必要將悉尼封鎖。

7月20日,在澳大利亞中南部的南澳州發現5名回國人員感染新冠後,這個180萬人口的城市宣布封鎖一周。此刻,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悉尼,已經進入五周封鎖期的最後一周,當天確診人數是78。悉尼官方說,如果希望城市能在預定的7月30日之前解封,需要等到數字清零。至此,為了遏製德爾塔突變株的傳播,澳大利亞超一半人口處在封鎖狀態。

英國媒體認為,澳大利亞這一套措施,自2020年底突變株襲擊以來,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大。隔離酒店、機場司機等人員引發的傳播越來越多。

越南此前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應對新冠大流行最為成功的幾個國家之一。2020年1月23日~4月16日,越南連續99天沒有本土新增病例,但在印度疫情大暴發後,從4月下旬開始的一個多月時間裏,越南累計報告了5000多例新增病例。7月28日,越南每日新增感染人數已經達到6519,發病率曲線陡峭上揚。

陸蒙吉指出,當病毒在突變中增加了傳播力後,隻要防控措施放鬆一點,病毒就會找到機會,局部的點狀暴發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永遠強製封鎖。“接下來,所有此前防控較好的國家可能都會麵臨一個問題:國門開放的代價就是會有一部分人感染,這難以避免。”

今年4月,一些歐洲學者在《柳葉刀》上發表文章認為,清零,而不是減緩策略,能給國民健康、經濟與社會自由帶來最好的結果。在37個經合組織國家中,幾個采取清零策略的國家,新冠死亡率為每10萬人1人,比其他國家低25倍;且今年年初這幾個國家經濟已經開始回到疫情之前水平。

然而,隨著傳播性更強的突變株蔓延、疫苗接種率久久達不到群體免疫的門檻,流行難以結束,一個擺在此前使用清零策略國家決策者們麵前的問題是:如果不與病毒共處,要付出多大的經濟與社會代價來維持當前的零感染局麵?多位社會學、生物倫理學家提出,應該公開地討論,社會可以承受多少因新冠病毒帶來的疾病與死亡。


(7月28日,緬甸仰光,人們經過關於正確洗手的公共宣傳告示。圖/人民視覺)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英國公共衛生學院榮譽院士高本恩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從長遠來看,對付新冠,人類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群體免疫,另一個是保持零感染。在短期內,零感染是最好的策略,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無法清除病毒,一旦實現了高疫苗覆蓋率,就可以考慮轉向與病毒共存。

如何共存?陸蒙吉說,增加疫苗接種,是所有國家唯一的選擇。否則試圖進行嚴格管控,社會承受力已經到了極限,繼續管控帶來的破壞力很大,而且秋冬季再加上其他呼吸道疾病,壓力會更大。

即便是在當前疫苗接種率低、不足以放開管控的國家,多位公衛專家認為,防疫措施依然可以更加靈活、有彈性,降低損失,比如,區別對待接種疫苗與未接種疫苗者。

陸蒙吉認為,過去的邊境防控方式以檢測為主,這樣難免漏檢,現在可以要求入境人員都完全接種疫苗,然後再附加一些3~5天或最多7天的隔離觀察,再加上一兩次核酸檢測,就可以將輸入型疫情的風險降到很低,也能減輕防控壓力。

疫苗互認成為跨境旅行的重要前提。歐盟委員會主席厄休拉·馮·德萊恩4月末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美國人使用的是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批準的疫苗。這將使自由流動和前往歐盟的旅行成為可能。因為有一件事是明確的:歐盟所有27個成員國都將無條件接受所有接種了EMA批準疫苗的人。

在金冬雁看來,這些低感染率的國家做得還是很成功的,把早期疫情損失最嚴重的時候躲過去了,但現在一直延續這種封鎖狀態,損失也很大。麵對各種策略的差異,孰優孰劣,金冬雁主張,各國按照自己的特點,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最重要一個原則就是,要有一個與疫情相稱的應對體係,不造成醫療資源的大量擠兌和崩塌。

“學著繼續生活”

今年2月,從北京回到新加坡的陳卓要重新適應隨時戴口罩的生活。因為新加坡比北京還要嚴格:隻要踏出家門,即便是在小區或者路上,都會隨時有“安全距離大使”過來提醒人們戴口罩,出去用餐一桌不能接待兩個人以上。數月以來,新加坡一直采取嚴格的措施,將新冠感染盡量壓到最低。

6月24日,聯合領導新加坡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貿工部長顏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媒體上發表題為《與新冠病毒如常共處》的文章,開篇寫道:我們正在采取一項積極的“圍籬”戰略——撒開一張大網,隔離與感染者接觸的人,每天對數萬人進行檢測,其目的是將大規模聚集形成的風險降至最低。但自疫情暴發以來,已經18個月了,國民已經厭倦了戰鬥。所有人都在問:大流行何時以及如何結束?


(7月28日,日本東京的一處火車站,人們戴著口罩出行。圖/人民視覺)

在曆史學家看來,大流行通常有兩種意義上的結束:一種是醫療意義上的結束,出現在發病率和病亡率大幅下降的時候;另一種是社會意義上的結束,發生在人們對疾病的恐懼逐漸消退的時候。對於新冠來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曆史學家傑裏米·格林說,他們問的是社會意義上的結束。

5月27日,有記者問傳染病學家管軼,最近研究和關心問題是什麽。他說,最近關注的問題是,新冠作為一個常見病原體長期流行是個大概率事件,這會是我們人類社會的長期挑戰。“我這裏對世界、對國家都呼籲一下,要預先采取措施,準備長期應對新冠病毒。”

關於如何做好準備與病毒共處,管軼給出三條建議。一是要建立全國性的變異病毒監測和分析網絡;二是建立專業委員會,對這些變異進行認定,建立疫苗和特殊藥物評審的新機製;三是建立定期與不定期的討論製度,製定相關的應對政策,及時地應對病毒和疫情的發展變化。

5月31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請大家繼續留在家中,並盡可能在家辦公,必要時才出門。當時,因為陳篤生醫院和樟宜機場發生聚集性感染,新加坡從解封第三階段退回到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再加上變異病毒的威脅,新加坡還要加強新冠檢測、追蹤密切接觸者,以及加緊接種疫苗。

不過,就在這次講話中,李顯龍勾勒了下一階段的策略,新加坡接下來要開始進入新常態:即使病毒仍在四周潛伏,我們也必須學著繼續生活。新加坡的目標是確保整體社區的安全,並接受有時可能會有一些人受到感染的現實。

在新加坡,與新冠病毒長期共處,畫麵可能是這樣的:人們有很多簡便的方法定期自我檢測,但它不再是隔離感染者的工具,而是確保大型活動、社交、海外旅行能夠安全;感染者自行隔離,因為輕症和無症居多,因而感染者在家康複。

在新加坡,目前120多人接種了疫苗但仍感染,其中一些是65歲以上的,但是因為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沒人需要住院。像流感那樣,政府每天需要監測的不是感染數量,而是重症人數與ICU床位數;因為互認疫苗證書,旅行和流動再次恢複。商人們有了安全感,因為經營不會被擾亂。

這一天多久可以到來?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7月1日接受采訪時說,這是一個逐漸的過程。新加坡近期疫情出現小幅反彈,7月20日報告了新增感染病例195例。這一天,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宣布重新加強防控,7月22日至8月18日間,所有餐飲場所隻提供外賣或送餐服務,不允許堂食;社交聚會的人數從最多5人減至2人。

但這沒有打亂新加坡的轉變計劃。新加坡的下一步目標,是在8月初的時候,讓三分之二的人完成全程疫苗的接種。王乙康說預計8月底、9月初是一個合理的正式進入新常態的時間。到今年年底,新加坡人能出境旅遊,回國後也不需要隔離,而開放的地區是疫苗接種率較高、感染率低的地方——預計為香港、大部分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具體來說,當某一個地區感染率保持在每10萬人中不多於3例確診病例時。

就像美國、加拿大、挪威等國那樣,7月初,澳大利亞也大致描摹了“回到正常”的四步走框架,最終的目標是要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但是有學者認為,澳大利亞在實踐中,還是在執行清除策略。因為疫苗供應不足、擔心疫苗風險等原因,目前,澳大利亞一劑以上的疫苗接種率僅為28.5%。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說,在任何國家,推廣疫苗都必須解決與疫苗獲取不平等有關的任何問題,否則都不可能在重新開放邊境和經濟的同時,以低感染率為目標。他所在的國家,要比澳大利亞更有與病毒共存的底氣。新加坡目前近75%的人接種了疫苗,有一半人口全程接種了疫苗,目前在全球的接種率僅次於阿聯酋。

從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

當很多歐美國家正打算逐步恢複到疫情前的生活時,新冠疫情的風暴仍在席卷那些接種率低的亞非拉國家。目前,印度尼西亞已經超過印度和巴西,成為全球每日新增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最近兩周的每日新增數量平均在50000左右。越南、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印尼,都在重複著相似的軌跡:這些國家之前疫情控製得比較好,但是疫苗接種率低,它們目前都麵臨著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疫情。

疫苗不公平的問題仍然嚴峻。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前夕,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發表講話,他說,10個國家接種了全球目前75%的疫苗,而在低收入國家,隻有1%的人接種了至少一劑。因為世界未能共享疫苗、檢測和治療手段,包括氧氣,正在加劇“雙軌的大流行”——有疫苗的國家正在開放,沒有疫苗的國家正在麵臨封鎖。


(7月22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人們在Rorotan公墓安葬新冠病逝者。圖/人民視覺)

今年1月,《自然》雜誌詢問100多名研究新冠病毒的免疫學家、傳染病專家和病毒學家,新冠病毒是否可以被清除?近90%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病毒將成為地方性流行病,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它將繼續局部流行。“我個人認為新冠病毒被徹底根除的可能性是零。”美國西雅圖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研究中心病毒學專家說。

7月8日,《自然》發表了《大流行之後:對新冠未來發展軌跡的展望》一文,基於大量綜述與分析,該文章給出了新冠大流行發展趨勢的幾種可能場景預測:

第一種也是最令人擔憂的情況是,人類無法迅速控製這場大流行,未來將麵臨持續的嚴重疾病負擔和大量感染,這反過來可能會促進病毒進一步變異。

另一種情況是新冠病毒最終退化為類似於僅造成感冒症狀的普通冠狀病毒,影響力遠不如流感。但目前,人們還難以預測新冠的毒性究竟會不會下降。

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新冠大流行將向季節性疾病過渡,與流感類似。但這並不代表人類可以就此樂觀——即使在非暴發年,流感在全球依舊可以造成數十萬人死亡。

更加準確的說法,金冬雁解釋,是新冠的未來可能會接近流感的輕症化。實際上,在極端的情況下,他說,就算任由其發展,病毒自身也會逐漸停息。1968年,香港曾暴發過一次流行性感冒,隨後引發了全球大規模疫情,一直持續到1969年,當時全球有100萬~400萬人死於該流感,是人類曆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當時,社會幾乎沒有多少幹預措施。今天,引發該大流行的H3N2病毒,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流感病毒。

張文宏則在7月29日分析稱,目前英國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種率都接近了70%,近期放開後,出現了感染人數的明顯上升,但是這種發病率的上升不再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該病的病死率也從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一周的0.1%。這是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類似於英國政府和其他國家宣布“退出大流行”,並不是意味著零新冠,而是過渡到一個更易於管理的狀態,這種疾病的負擔是可以預見和製訂計劃的,比如通過分配一定數量的醫院病床給新冠病人、定期開展加強疫苗接種計劃和公眾防護意識宣傳活動。

黃嚴忠指出,一個好的公共衛生政策,是要在公眾身體健康與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之間找一個動態的平衡點。就像美國一年也有約3萬人死於流感,它本身屬於一種現實既定狀態,不可能說公共衛生不允許一例流感出現,這是不科學的。

每個國家都必須製定一項對它們來說符合現實的長期戰略。一些國家可能具備支撐其貿易和旅遊的巨大的國內市場,他們可能決定繼續以“零感染”為目標。張毅穎表示,但總的來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將無法無限期地關閉他們的國家,而不對其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官媒:歐美各國選擇與病毒共存 放開了會怎樣?

相关推荐: 推廣疫苗需要一場「大量人類死亡」的災難? 美州長語出驚人

美國西維吉尼亞州長賈斯蒂斯(Jim Justice)在當地時間4日表示,只有出現一場導致「大量人類死亡」的「災難」,才能促使仍未接種新冠疫苗的那些美國人去接種疫苗。   圖:翻攝自賈斯蒂斯臉書 據美國國會山報《The Hill》報導,美國西維吉尼亞州長賈斯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