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成功受害者”中國 能否放棄“清零”思維與病毒共存 ?

  • 新聞

0740e7b8a49a564c986b1c84309d827d

圖像來源,BARCROFT MEDIA / GETTY IMAGES
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疫情湧至,湖北武漢再次經曆全民檢測。

全球流行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Delta攻陷江蘇南京祿口機場後,截止8月5日,本輪新冠病毒疫情(COVID-19)擴散至中國的17個省市與澳門特區。中國大陸現在有144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達到疫情防治常態化以來的最高數量。

Delta變異病毒正強迫中國做壓力測試,挑戰著中國的“零確診”防疫策略。相關專家認為,中國防疫政策若需改變,官員和民眾必須對病毒和疫苗的作用有清醒認識,並且達成與病毒共存的共識。

性價比和次生危害

中國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將個案基本清零,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對BBC中文評價中國的抗疫“從全球各國的防疫效果來看,是防疫奇跡”。

中國政府也因在新冠疫情早期反應遲緩,地方官員管治水平低,存在瞞報和遲報等現象等飽受民眾批評。但陳錚鳴也認為,全球疫情仍舊持續,中國很難獨善其身。本次由南京機場爆發的新一輪疫情就是例子。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係教授金冬雁也對BBC表示,中國原先把機場守得滴水不漏,現在漏了一些。漏是正常,不漏則非常難做到。

於是變異病毒Delta被一架從俄羅斯抵港的航班順利帶進中國,隨後因為機場外包清潔公司的防疫漏洞,中國17個省市出現相關病例。

作為中國式防疫的標準模式,各個受關聯病例影響的省份和城市開始采取封城,全民核酸檢測等措施,甚至治安抓捕手段。

擁有900萬人口的南京已做過四輪核酸檢測。中國網友開始發出疑問,到底頻密的核酸檢測是否值得。

金冬雁指:“當然不值得。是用大炮打蚊子,寧可錯差一千,不可漏過一個。但(官員們)認為這是他們賴以成功方式。大家認知上有距離。用大量的資源去做檢測,但實際的收益不相稱。”

2020年8月至9月,香港特區政府推行自願性全民檢測,花費5.3億港幣(6815萬美元;4.41億元人民幣),參加檢測的人數約為178萬,共找出42名患者。

時間再往前推四個月,2020年5月,有1100萬人口的武漢完成一輪全員核酸檢測,所需要的費用20億元人民幣(3.09億美元)。中共湖北省委機關報《湖北日報》曾指出,這些費用很可能由武漢市、區兩級財政承擔。

專家認為這種不惜一切代價的做法在去年中國發生疫情的初期是可行的。因為彼時麵對突發的公共衛生傳染病事件,病毒擴散非常廣,對疫情不了解,沒有疫苗。但現在中國政府有定力,有能力和手段,相關政策必須做出調整,勢必要做出選擇和平衡利弊。

陳錚鳴稱,嚴格的管控會帶來次生危害。比如說一封城,醫院被要求關閉,有很多手術病人,很多需要搶救的病人,很多心肌梗塞的病人,得不到及時診治。

8月3日,在被列為高風險區域的江蘇市揚州主城區,一位懷孕36周,預產期在即的孕婦在微博上發出求救信息。因揚州采取“封城”措施,她無法回到主城區待產。這是能被大眾看見的,因為封城可能造成的次生危害風險。但還有很多目前看不見的次生危害尚待浮現。

金冬雁指,本次南京等地封城的擾民力度較小。封城政策也有所變化,現在比以前靈活,封鎖小區範圍相對比較局限。

政策轉變與官民共識

3385b98f19da2641b03aa77a70fc1211

圖像來源,CHINA NEWS SERVICE 過去一年多,佩戴醫療口罩成為了中國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輪疫情爆發之前,中國的官員曾提及過“清零”政策的改變。

今年6月,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何時從疫情“零容忍”策略轉向較為開放的邊境政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苗接種率。不過他最後稱,需要就這方麵的利弊達成社會和政治共識,才能做出決定。

也許能促成社會大眾和官員們達成共識的,是流行病和病毒學以至於整個科學界的專家和學者的討論與分析。他們希望通過發聲和討論,為官員提供更精準的防控思路,消除大眾對目前新冠病毒的誤解和認知盲區。

上海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近期發聲說,他認為世界如何與病毒共存,各個國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國曾經給出一張漂亮的答卷,南京疫情之後,我們一定會學習到更多。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發聲稱,與新冠病毒共存不僅必要而且可行,稱要對新冠病毒“脫敏”處理。

陳錚鳴說專家之間有共識,但因為涉及到社會問題,還取決於民眾的態度反應,取決於政府官員的認知。

“成功的受害者”

陳錚鳴認為中國前期抗疫成績做得“太漂亮”,現在一旦出現小範圍感染或者區域性爆發,哪怕在100例感染以下,也能在包括官員、媒體和民眾等各個階層造成一種恐慌。

本輪疫情爆發後,南京祿口機場母公司江蘇東部機場集團董事長馮軍被中共江蘇省委停職,中國媒體稱或其防疫不當有關;江蘇揚州的“零號病人”是一位64歲的南京老人,她因隱瞞行程引發揚州疫情,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被立案偵查和刑事拘留。

金冬雁也指出,南京機場最初的陽性病例是在定期篩查中發現,“本來應該是表揚,但現在容易造成很多人有事不會往上報”。

陳錚鳴說:“官員撤職和拘捕不聽話的老百姓就發出非常強烈的信號:不光是零容忍,而且要各級責任到位。但現在麵對的是大自然,必須順其自然,必須要學會跟它共存,病毒不隨人的意誌轉移。對病毒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假如觀念不轉變,就走進了死胡同。”

陳錚鳴說,中國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個“成功的受害者”。大家的預期很高,目標是“清零”,希望把防疫做得很漂亮。此外中國和世界存在免疫落差。外界未知中國達成群體免疫還需多長時間。

截止8月5日,中國已接種超過17億劑疫苗。但完全接種疫苗的人數未知。

再者,陳錚鳴認為中國民眾心理上也存在免疫落差。他說英國社會總體比較淡定,沒有恐慌,因為一定程度上英國已經接受長期與病毒和平共處的事實。陳錚鳴2020年4月接受BBC中文專訪時就指出,人類必須與病毒共存,“與病共舞”。

觀念如何轉變?

陳錚鳴所指的認知改變還涉及到中國公眾對疫苗作用的認知。他對BBC說,大家談的疫苗指標都是防感染,這個認知有失偏頗。

他解釋稱,疫苗主要有四個作用:

一、防病毒感染。

二、防發病,即很多人哪怕感染以後是輕症或者無症狀感染者,自己都不知道,就表示個體的免疫力好,或者感染病毒量不多。

三、感染病毒以後是否得重症和死亡——這也是最關鍵的。現在的疫苗對重症和死亡的保護力非常好,哪怕麵對變異病毒Delta,完全接種兩針疫苗以後雖然保護力有所減弱,但防重症防死亡的比例還是非常高。

四、防傳播,即感染病毒後會不會傳播給其他人。

陳錚鳴指出,要關注大規模疫苗接種後,重點應轉為關注住院和重症或者死亡的人數。

全球注視英國“闖關” 中國何去何從?

中國延續“清零”政策繼續抗疫的同時,英國已經宣布重啟市麵活動,取消所有包括戴口罩的措施。但多方擔心重啟速度過快,批評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草菅人命”。全球都在關注英國是否“闖關”成功。

英國18歲以上的成年人,90%已完成至少一劑的疫苗注射;70%以上完成兩劑的注射。英國已經初步達到群體免疫的水平。

Delta變異株出現後,感染人數還是居高不下。6月份,英國一度推遲全民解禁的步伐。到7月中旬,達到每天5萬人確診,但最近兩周感染出現明顯下降,比最高峰時的確診下降了60%至70%。

目前英國每日新增確診人數維持在2萬人左右。而中國自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截止8月5日,確診人數約為9.3萬人。外界質疑中國在疫情初期由於瞞報和混亂等因素,確診人數遠遠不止10萬人,也由於中國不將無症狀感染者列入確診案例,這使得官方的確診人數較別國少。

陳錚鳴解釋道,英國近期感染後得重症和死亡的人數和第一波、第二波相比出現根本性變化。大部分人感染後都是輕症和無症狀,哪怕是有症狀,哪怕住院,相比於第一波,大部分都是輕症,死亡人數也很少。幾乎沒有出現類似的同比增加。

他說2021年1月和2月份英國遭受第二波疫情時,每天的死亡人數達到約1200人,現在稍稍有抬頭,基本上每日有50、60人死亡。所以和第一波和第二波相比,現在英國已經切斷死亡和重症的連接。對於社會的重新開放,給大家極大的信心。

英格蘭西劍橋郡哈利法克斯一處馬戲團表演場地內表演人員看著一位女觀眾在流動疫苗接種點接受新冠疫苗注射(31/7/2021)

雖然還有不確定因素,不知即將到來的秋冬季節,英國的疫情是否有所反複,但全球都在關注,英國是否能夠“闖關”成功:英國在沒有采取任何防控措施,社會全麵開放的情況下,能否真正控製疫情,能否真正體現群體免疫的威力。

被問及中國是否會像英國一樣,將新冠病毒作為季節性流感處理時,陳錚鳴說這要有個過程,世界開始重啟,中國將麵對越來越大的壓力。

金冬雁則認為,“中國是艘大船,掉一個頭,鬧不好就翻船。主要還要看政治領導人。要給政治領導人做很長時間的培訓和(相關專業領域)的教育才行。中國現在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根本不可能立馬改防疫政策。”

黃嚴忠指出,對新冠“脫敏”也要求在政策執行中調整地方官員的激勵機製,如果僅僅因為某地出現了幾個病例就嚴厲處罰主管官員,往往導致地方上應對疫情時草木皆兵,搞“一刀切”,甚至層層加碼過猶不及,反而不利於精準抗疫。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成功受害者”中國 能否放棄“清零”思維與病毒共存 ?

相关推荐: 暑假到了 郭台銘為小學生提供1到6年級免費數學課程

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在臉書貼文表示,放暑假了,家長們這段時間都辛苦了,永齡為所有小學生提供1-6年級的免費數學課程! 郭台銘說,10多年來永齡花了上億經費為小學生編寫全新觀念的教材,到現在為止,有超過10萬個小學生使用,成績都能進步,因為疫情關係,我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