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被遺忘的河南浚縣:50萬人還在水深火熱之中

  • 新聞

如果想感受下什麽是水深火熱,去現在的浚縣走一走就知道了。

洪水來襲時,衛河沿岸大平原上的很多村莊被淹,沒在一兩米深的水中。現在洪水慢慢褪去,但一些低窪地帶的積水還有兩三米深,不少災民要趟著齊膝深的髒水回家。

e4e574f8f8f0f10426f2b52df75d8210

眼下正值酷暑,漏出水麵的土地被曬得滾燙,有誌願者測得地表溫度接近40度。即便如此,滑縣救援隊員仍在爭分奪秒的打撈,他們需要穿著三層衣服,最裏邊是短褲短袖,中間一層是防護服,最外邊一層是皮褲,有時還要穿著膠鞋,悶熱程度可想而知。

穿上這些衣服,十分鍾不到就會滿身大汗,內褲都濕得透透的。

d9541e760ad4b1d98dbadeb542e579c8

更難忍受的是屍臭味。因為鶴壁受災的浚縣、淇縣都是養殖大縣,洪水過後,水麵上飄著很多牲畜屍體,尤以肉豬為多。我們誌願者傳回的照片中,幾百斤的白豬四肢朝天浮在水麵上,肚子已經腫脹,積滿氣體,經過烈日暴曬,救援隊員一拉,很容易爆掉。

b7145ef34c36c9c82b7f5ac537e4a49e

還有些田園犬,一些村民撤離時太過慌張,沒把狗放出來,溺死在了鐵籠裏。

打撈完之後,每個人嘴裏都粘滿了酸臭味,幾乎沒有隊員能馬上吃下去飯。我們誌願者第一天過去運送應急物資,在路上都吐了兩次,半夜才緩過勁來。而救援隊員的工作天天如此。

讓人心疼的是,這些隊員的防護裝備奇缺,防護服捉襟見肘,配套的護目鏡、短手套和帽子更是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冒險下水,感覺就像在跟洪水、跟瘟疫肉搏。

滑縣藍天救援隊隊長付家軍腿被劃傷,半個月都沒好,因為他們每天都要去一線消殺,每天都要下水打撈,每天都要把身體悶在防護服裏。

5e5633a0bbe5cc9297bb94a8bce52add

有時會想,這些人是不是“傻”?沒有裝備,不下水不就行了。但是,瘟疫不等人呢!如果不及時把牲畜屍體打撈出來,及時消殺,瘟疫,隨時可能會爆發!

我們這些誌願者能做得很有限,籌集了一些濕毒藥膏,緩解隊員皮膚紅疹潰爛的症狀,送去了一些辣椒醬和榨菜,壓壓隊員嘴裏的濕臭味兒,帶了應急的防護服,很快發出去了;100條速幹內褲也很受歡迎……

但滴水之力,難解大旱,寥寥的物資,難以補齊巨大的缺口。

這還隻是供應一線隊員,災民的物資需求更大!

由於新冠疫情防控,曾在安置點的災民陸續返鄉,浚縣58.8萬人受災,粗略估計,受災村莊超過200個。這次洪災中河南有多個市縣是重災區,但默不作聲的浚縣實是重中之重。

而今,返鄉災民的飲水衛生、生活物資都需要支援,還需要解決水電氣網的應急設備。

可這些需求誰來回應呢?

隨著各地新冠疫情二次來襲,一些社會力量回援本地,外地誌願者紛紛撤離,洪災兩周過後,媒體的關注度也在下降,誌願者群中的互動信息不斷減少,朋友圈中的相關點讚數越來越低。

我們的生活回歸正常。浚縣,雖仍水深火熱,但卻漸漸成了一個被遺忘的地方。

有朋友評論說:政府呢?這是他們應該保障的。

的確,這是政府的職責,但也需要社會力量的協助和參與。

就我個人觀察,720河南洪災中,一些地方全力以赴,表現可圈可點,但一地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尤其麵對重大災情。

新鄉抗洪搶險初期,有三千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隊員在一線拚搏,更有上萬名線上誌願者核實、轉發求救求助信息。

當地則為救援人員提供各種保障和便利,救災車輛可以免費加油、免費通行,讓愛心和善意流動起來,形成了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救災局麵。

而浚縣泄洪當晚,當地一夜轉移群眾50多萬人,並很快安置下來,基本物資有充足供應,每個安置點都有醫生駐守,部分還有老師組織孩子上課。

這次大轉移對浚縣當地的人力是一場極為嚴峻的考驗,浚縣的幹部群眾好不容易扛住了,但精力和心理上都已經嚴重透支。

浚縣的農村,本來可能不被淹沒的,但為了保住新鄉,為了保住古城,隻能作為泄洪區,“舍小家為大家”。

966平方公裏土地,除了縣城和善堂鎮部分地區,全部淹沒在水下。

但在網上,我們很少看到浚縣百姓的求助信息,隻看到一線救援隊和誌願者探訪時發來的碎片式的需求信息,有的村莊幹部可能是顧忌到地方形象,還不希望求助信息公開。

隻能說浚縣的百姓太老實了。你們都犧牲這麽大了,喊幾嗓子“救命”怕什麽呢?

現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難以發出有效的需求信息。

一些村莊還是斷水斷電斷網,甚至要坐船或踩水進去,回到村裏就相當於進了信息黑洞,照片和信息都發不出去,孤立無援。

好不容易發出的需求信息,還多是村幹部提供的。

這些需求往往都是偏大的,重在解決基本生存、恢複基礎設施,很難關注到生活需求,也很難關注到老弱病殘孕等特殊人群。

而回村災民不斷增多,對信息迭代要求要更高,今天發出的需求,可能明天就變化了。

這其實不難解決,隻要每天派出人員去各個村探訪,觀察和搜集需求,傳回照片,用無人機航拍整體畫麵,及時更新,建立災害地圖,所有需求一目了然,為什麽沒做呢?

卓明組建了“村村排”群組,開發了“豫晴·方舟需求平台”係統,就是在往這一方向努力。但需要當地村幹部積極配合,需要在地誌願者的走訪核實,需要官民力量能擰在一起。

救災之中,官民合作早有先例。

2008年汶川地震,支援某地的公益組織就自發召開救災協調會議,並有代表參加當地的常委會。這一經驗也被沿襲下來。

2013年雅安地震,民間更是第一時間成立救災協調會。

時任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提出,希望在政府救災體係當中專門做一個窗口,來對接民間的救援力量。官民共同參與的救災協調會,在雅安抗震救災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這麽寶貴的經驗,為何在浚縣救災中看不到傳承呢?

二是難以建立高效的倉儲係統。去探訪的誌願者經常會反饋一個現象,縣城和鄉鎮倉庫的物資儲量看上去很充足,為什麽村裏卻一直喊少?是因為鄉鎮幹部故意囤貨嗎?

真正參與救災,就明白了問題所在。不是幹部不想發,是我們的倉儲係統效率太低了。

拿受災嚴重的WZ鎮來說,一個鄉鎮有42個行政村、4個社區,每個村莊(社區)都會有大量的物資需求,如果都去鄉鎮倉庫取,可能排隊排了半天,到了之後物資卻沒了。

我們今天也遇到類似問題。

我幫滑縣藍天救援隊聯係了十台迷霧機,要去浚縣縣城取貨,但到了之後,已經發完了。我們滑縣倉庫有口罩和充電寶,讓回去拿,一問又發完了。

想想也真是汗顏,都2021年了,我們的倉儲係統還沒信息化,沒能及時更新。

而各家機構的倉儲係統也是各自為政。

這一家不知道另一家有哪些存貨,另一家不知道這一家支持哪些地方,民間和政府各自為戰,有的物資會閑置,有的地方會重複支持,造成浪費。

如果能建立一個統一的倉儲係統,及時更新信息,救災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其實也不難,京東、順豐和德邦等公司都有現成的倉儲係統和專業人員,隻要地方政府和公益機構願意共享信息,願意及時求援,很快就能解決。

去年武漢疫情時,紅會倉庫一經專業物流接管,效率大大提升,今年為何沒人伸出橄欖枝呢?

每次災難,都是對政府應對能力和民間互助能力的一次檢驗。

當社會關注下降、外界捐贈減少之後,對救災的快速化、精細化的要求會更高,對當地民眾自救能力的要求也會更高。

對抗水深火熱的災情,既要靠熱火朝天的激情,也要靠精打細算的理性。為50多萬浚縣災民祈福,希望能同心戮力,度過這一難關!

而“舍小家為大家”的浚縣民眾,也值得我們更多的關注和善待。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被遺忘的河南浚縣:50萬人還在水深火熱之中

相关推荐: 百億集團創始人臨終托孤,卻被律師獨吞?

電視劇都不敢這麽拍! 最近,東加勒比最高法院的一則判決書,讓國內的富豪圈、律師圈乃至金融圈都震驚了。 簡單來說事情是這樣的: 魯南製藥創始人臨終前 ” 托孤 ” 家族律師,原本遺囑上是由獨生女趙龍繼承他魯南製藥的股權。 殊不知,在他去世後,這位頂級律師卻狸貓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