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 全球”一中”質變已成潮流?

  • 新聞

中國大陸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為國際”一中”政策投下震撼彈,而立陶宛也已經有所折衝,但”一中”的彈性空間,最終還是取決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由於台灣與立陶宛的雙邊關係進展迅速,並將以”台灣”為名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8月7日《中央社》才刊出立陶宛副外長艾德梅納斯(Mantas
Adomėnas)的長篇專訪,中國大陸即在8月10日宣布,以違反中立兩國建交公報精神與”一個中國”為由,決定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駐華大使,消息一出,激起千層浪。

什麽是”一中”標準?先看兩岸關係!

首先,所謂”一個中國”,非但見諸於兩岸憲法的規範,也是當前世上絕大多數國家在對華外交時所奉行的路線,盡管如此,具體的實踐標準,仍存在各方定義不一的情況,且”破例”也並不罕見。例如過去數十年來,包含利比亞、乍得、斐濟、尼日利亞、巴林、玻利維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厄瓜多、科威特等國,曾經同時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以及”中華民國商務代表團”或”中華民國商務辦事處”。

但這些中華民國代表團或辦事處的存在空間,其實深受兩岸關係影響。蔡英文上任後悍拒九二共識,2017年至2019年,在中共施壓下,以”中華民國”為名的台灣駐厄瓜多、杜拜、尼日利亞、約旦、巴布亞新幾內亞等代表團處陸續被迫改名,最近的例子是2019年7月31日”中華民國駐斐濟共和國商務代表團”被迫更名為”駐斐濟台北商務辦事處”,顯見兩岸關係惡劣影響的廣泛。

而現在僅存的”違反一中”,其實是中國大陸一手造就。1996年設立的”中國駐海地貿易發展辦事處”(Bureau de
Developpement Commercial de Chine en
Haiti),迄今仍與”中華民國駐海地大使館”(Ambassade de la République de Chine(Taïwan)
en Haïti)並立於一國之內,形同實際的兩個中國。

57df27e94655OWXt57kp

2019年的雙十國慶,台灣駐日本大阪辦事處福岡分處所展示的安倍晉三賀電,提到”中華民國108年”,引起兩岸與日本的政治風波,最後日本官方稱首相並未發出該賀電,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則勸”島內某些人”不要自取其辱、”被人公開打臉的滋味並不好受”。
(中央社)

民進黨政府近年力推以台灣為名設館,並非前所未有,2005年至2017年曾設立”台灣駐巴林王國商務代表團”(Trade Mission
of Taiwan to the Kingdom of
Bahrain);2017年負責對日關係的”亞東關係協會”也更名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2019年負責對美關係的”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但後兩者其實不是駐外單位,隻是台灣外交部的內部組織。

這幾年民進黨唯一成功”以台設處”的案例,隻有2020年設立”台灣駐索馬裏蘭共和國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Republic of Somaliland),其他如2021年在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Taiwan
Office)在短短24小時內即告吹,此次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迄今仍未落實。考慮到索馬裏蘭未獲各國承認,嚴格來說,在主權國家體係內設”台灣代表處”,目前沒有實績。

歐美不認為立陶宛越線 強調”一中”政策的自主性

此次立陶宛外交部對中國大陸召回大使的要求除了回應感到遺憾外,也強調立國將”在一個中國原則的界線內,謀求與台灣的互利關係,就像歐盟和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立刻回應,稱與立陶宛這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友站在一起譴責中國報複作為,美國支持歐洲夥伴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並抵抗中共的脅迫行徑;歐盟對外事務部(EEAS)發言人馬斯拉裏(Nabila
Massrali)亦表示,歐盟不認為在台設處或是台灣到歐洲設處是違反”一個中國”政策的舉動,畢竟這與大使館或領事館的意義不同,”就像歐盟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政府,但歐盟也有興趣與台灣深化關係,故在台北設有歐洲經貿辦事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跟歐盟不約而同都提到”一中政策”的涵義。歐盟指出其”一中政策”與中國的”一中原則”不同,也語帶警告表示雖然這是中國和立陶宛的雙邊問題,但中國與歐盟成員國的關係變差也會程度影響歐中整體關係;美國則是表示,”各國都應該要能決定自身『一中』政策輪廓樣貌,不受到外在脅迫,美國就是這麽做”。

明顯的,雖然拜登(Joe
Biden)政府強調”不支持台獨”、遵循”一中政策”,但仍在極力擴大該政策的彈性範圍,例如此前美軍上校在國軍節目露麵慶祝飛虎隊80周年的”中美合作”,美國也持續讓軍機降落在台灣。但這是否表示美國就想越過紅線?其實從近年來北京”一中原則”縮緊以及美歐強調對”一中政策”的詮釋權來看,雖然難免會碰撞,但隻要美國仍然”戰略模糊”,就不至於在”一中”問題上跟北京徹底攤牌。

立陶宛政府”一中”真的幻滅了嗎?

若仔細檢視此次的導火線”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其英文稱謂並不是政治性的”Taiwan”、而是較具民間性質的”Taiwanese”,與索馬裏蘭、蓋亞那模式顯然相異,要說這是立陶宛毀棄1991年9月14日與中國大陸建交公報中的”諾言”,稍嫌過於苛責,反而是中文與英文稱謂有所落差,原本這可以是低調的”擦邊球”(北京先前也以低調方式處理),但民進黨政府在台灣鑼鼓喧天高舉”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顯然視立陶宛為其衝破”一中枷鎖”的成就,事已至此,北京也不得不開始出牌。

57df27e94635fGlKibXj

《路透社》訪問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對中國大陸召回大使的反應,他稱正在考慮”下一步”,但他強調立陶宛的政策也是許多歐洲國家的政策。
(Twitter@Gabrielius Landsbergis)

但是,立陶宛官方顯然早在北京召回大使前,就有踩剎車的跡象,例如立陶宛副外長艾德梅納斯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即提到,駐台代表處名稱的後半段究竟將使用”in
Taipei”或”in
Taiwan”仍尚未定案,更指出該代表處將不會由立陶宛外交部主管,且也由公開遴選專業人才產生代表(亦即非外交官),顯然立陶宛仍試圖遵循與中立建交公報所提到的”立陶宛共和國政府承諾不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來”。

尤其,中立建交公報並未提到立陶宛的一中是”原則”還是”政策”,但是此次立陶宛外交部的聲明中,明確提到會在”一中原則的界線內”(in
line with the One-China
principle)與台灣發展互利關係,顯然,立陶宛的聲明措辭所用的”原則”,與美國、歐盟等強調一中”政策”相較,更靠近中共的立場。

就這個角度來說,立陶宛政府雖然在理念上極力與台灣靠攏,但營造對中國大陸的轉圜空間也是斧鑿斑斑。不過話說回來,隻要兩岸關係仍然在低穀擺蕩,那不論台灣怎麽拓展外交,都可能有讓當地國違反”一個中國”的疑慮,若要解決”一中”心結,關鍵仍在兩岸關係。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 全球”一中”質變已成潮流?

相关推荐: 國民黨4個地方政府提出BNT疫苗採購案 政院:暫無必要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   圖:行政院提供(資料照片) 有關國民黨擬與4個地方政府聯合提出BNT疫苗採購案,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今(14)日表示,目前在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兩捐贈單位各採購捐贈500萬劑BNT疫苗的專案,已達成簽約的階段性重要進展,而慈濟專案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