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王小波 | 我們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數?

  • 新聞

他影響了很多人,用舉重若輕的寫作方式和特立獨行的頭腦,行走於這個世界之上。今天,我們依然在懷念王小波。

他不告而別的方式,更像是一個塵世挽歌,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巨大的問號,如果他還在活著?會怎麽樣,會寫出怎樣的作品?會不會影響更多的人?毫無疑問,眾多的人都會拜在他的門下。

現在特立獨行的頭腦依然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而有趣的靈魂依然隻能獨行。

 

從小到大特立獨行

c53f62b65dcb028d7b1e28a8589aedfd

1952 年 5 月 13 日,王小波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四歲過後,天真可愛逐漸從他臉上消失。

九歲時,他就大概長成了嶽母李克林口中 ” 小波實在太醜了,我拿不出手 ”
的樣子。從那以後,嶽母與孔孟一樣,被列入到他小說裏經常調侃的對象。

王小波從小就喜歡發呆沉默,他經常一個人蹲在籬笆下麵呆呆地往外看,一蹲就是半個鍾頭,也因此常被人懷疑腦袋有問題,連他的姥姥與母親都管他叫
” 傻波子 “。

王小波雖然相貌卻長得很醜,內心卻充滿才華。他知道自己長得難看,曾幽默的自嘲說:” 我遠看不像個好人,近看還是個好人。”

2f8bf83fe5b0febd1d64eae28da224b9

c0c2fd2a5c5d5a38b831a6786d3cfb3e

少年時的王小波

13 歲時,王小波開始跟著哥哥到父親的書櫃裏偷書看。那時候政治氣氛緊張,父親把所有不宜擺在外麵的書都鎖了起來。

在那個櫃子裏,有奧維德的《變形計》,朱生豪譯的莎翁戲劇,甚至還有《十日談》。

櫃子是鎖著的,哥哥對他說,” 我去捅開,你去承認,你小,身體也單薄,爸爸不好意思揍你。”

偷出書來兩人一起看,挨揍卻是他一人。就這樣看了一些書,雖然很吃虧,但王小波也不後悔。

1968 年,17 歲王小波還對這個世界沒有清楚的了解,莫名其妙的就被裝上了火車,經長途運輸送到了雲南的一座農村。

在雲南兵團勞動的他,開始嚐試寫作。這段經曆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也是處女作《地久天長》的靈感來源。

c0c2fd2a5c5d5a38b831a6786d3cfb3e

青年時的王小波

剛到這兒的時候,王小波眼中的天空是湛藍的。

站在小竹樓裏麵往下看,四處的竹林翠綠又苗條。天上的雲彩潔白而豐腴,緩緩地拂過。

文革背景下,人們早晚背誦語錄,除此之外腦袋空空。王小波覺得生活不該是這個樣子。

在插隊時,他喂過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別的豬都默默接受了人們的安排,唯獨那隻豬,一直反抗。

大家因此都痛恨它,想盡各種辦法逮住它,但誰也辦不到這件事。

那隻豬依舊我行我素,春天到的時候還要談談愛情。

多年後,那隻特立獨行的豬成了他永久的想念,成為了他的精神向往與自況。

在他的記憶中,這一段別人心中無法抹去的灰黑色時期,卻被他稱為自己的黃金時代。

74bafedb03eac72546b41815a8ee4c8c

他擁有詩意的世界

bc386a9b55a7219c571f0f873fe4a178

1973 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做工人。忽然感到煩悶疲憊,不像是二十一歲的人。

他走在大街上,匯入滾滾的人流。那一刻,他想如果這樣下去,自己很快就會變老。

傍晚時分,他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裏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

當時王小波是個年輕人,他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他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1978 年,文革的陰影逐漸褪去,國家恢複高考。26 歲的王小波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並被順利錄取。

在高考之前,小波麵臨選科的問題。一般人多半沒有這個問題,大家或者擅文,或者擅理,可以擇其擅者而從之。而小波兩者都擅長,且兩者都喜歡,怎麽選就很傷腦筋。

cb45940a861b8bf6f70dd2a72bd7d794

當時小波已經在和李銀河處朋友,銀河認為小波在文學上有極高天賦,力主他學文科,甚至跟他說 ” 好好寫,將來諾貝爾文學獎是你的
“。

但這一主張違背王小波的家訓。他父親王方名鄭重地告誡孩子們:如果不是壽星老上吊嫌命長,盡量離意識形態遠一點。

後來小波去征詢哥哥王小平的意見,哥哥說:” 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
“,如果得了假傳,在萬卷書間忙得屁滾尿流,還要當一輩子糊塗人。無論什麽時候,理工科的東西基本上屬真傳,而文科則未必如此。

現在看來,王小波當時的選擇不無道理,倘若他入了文科,畢業後會一路進到文壇。

像他這樣的 ” 文壇外高手
“,一旦被放到文壇內栽培,以他的心高氣傲,恐怕會覺得很不自在,也許會像魯智深上五台山出家,動不動拿狗腿往和尚嘴裏塞,有時候再玩一出醉打山門,沒準會惹是生非。

王小波仿佛能看到自己的未來,總之,他最終選了理科專業。什麽樣的靈魂就要什麽樣的養料,越悲愴的時候人就會越想嬉皮。而書便是王小波靈魂的全部養料。

c0c2fd2a5c5d5a38b831a6786d3cfb3e

之後的他,遠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
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的他,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教技術型的課程。1992 年 9
月辭去教職,正式開始做自由撰稿人。

在接受電視采訪時,王小波自嘲:” 我 40 歲突發奇想要正兒八經寫小說,中國的作家裏沒有這麽晚開始寫作的。”

寫作的人是孤獨的,王小波的孤獨來得更加冷冽。

寫作與孤獨,形影不離,影子或許成為主人。王小波時常會聽到黑暗時期的記憶與傷疤在召喚,有時沉默,有時叫喊,往往沒有回聲。

遠行與回歸,而回歸的路更長。他在沉悶的現實中找尋著有趣的生活:

” 一個人隻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王小波看起來不修邊幅,背有點佝僂,頭發總是那麽亂,可是他的頭腦是性感的。

他試圖在黑暗中尋求自由,進而捍衛這種自由,讓身體與靈魂得到解放,洗去貧乏。

c0c2fd2a5c5d5a38b831a6786d3cfb3e

愛你就像愛生命

51356ff6867d95b2a5e79fb79a58de36

如果聊王小波,就繞不開李銀河,這是一個想抽煙,根本離不開打火機的問題。聊李銀河,時間要退回到王小波考上大學的前一年,1977
年。王小波回北京之後,寫成的第一篇小說,是《綠毛水怪》。

當時的李銀河在國務院研究室工作,胸大有腦,前程似錦。而那時王小波隻是一名街道工人,說 ” 前者居廟堂之高,後者隱市井之巷 ”
一點兒也不為過。

當年,25 歲的王小波下鄉回城已經五年。先後在儀器廠和半導體廠做了五年的工人,但心中那股子寫作的欲火卻從未熄滅。

那時,李銀河剛剛失戀,恰好看到王小波寫的小說,她心裏想:” 寫作手法雖然稚嫩,但卻有什麽東西深深撥動了我的心弦。”
這成了兩人見麵並最終戀愛的一個契機。

兩人第一次見麵結果比較悲慘,王小波的相貌與那性感的文字之間實在大相徑庭。李銀河後來回憶說:”
嚇了一跳,沒想到這麽醜。不但醜,醜中還帶著凶樣。”

借著聊文學的理由,王小波主動上門創造第二次見麵機會。他順便問了一句:” 你有男朋友嗎?”

李銀河當時剛分手不久,隻能如實相告:” 沒有 “

王小波接下來一句話,生猛了得,幾乎是嚇了李銀河一跳,他說:” 你看我怎麽樣?”

自那之後,李銀河就不斷收到王小波寄來的情書,文字是寫在五線譜上的:


做夢也沒想到我會把信寫在五線譜上吧。五線譜是偶然來的,你也是偶然來的。不過我給你的信值得寫在五線譜裏呢。但願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

五線譜上的每一個字,都撩動著李銀河的少女心。

a1a3f4c87bd2ddf054d403794960bbac

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王小波所寫的每一封情書,都習慣以 ” 你好哇,李銀河 ”
開頭,充滿儀式感。

過了一段時間,李銀河終於被王小波的真誠和才華所感動,兩人在一起了。

王小波在《愛你就像愛生命》中寫道:

” 我的勇氣和你的勇氣加起來,對付這個世界總夠了吧?去向世界發出我們的聲音,我一個人是不敢的,有你在,我就敢。”

1980 年 1 月 21 日,王小波和李銀河終於走到了一起。他們決定將彼此的勇氣放在一起,向世界發聲。

他們沒有辦婚禮,也沒拍結婚照,兩家人各自請了一桌飯,就算是結婚了。給了五百塊錢,算作彩禮,完全不注重形式。

不難想象,他們兩人在自己的世界裏過著極其豐富、極其高尚的精神生活。

結婚兩年後,李銀河到美國留學,王小波自費陪讀。兩人靠李銀河每月 400
美元的獎學金勉強維持生計。最後實在熬不下去,就一起去餐館打工。

李銀河不想讓小波的文學創作受到影響,於是對他說:” 我不能讓你去洗碗了,你安心在家寫作吧。”

e6a5550aaff077fc1eb3c9475087ef55

媽媽知道後,責怪李銀河:” 這哪兒行?”

李銀河笑著說:” 他那麽一個智慧的頭腦,我舍不得他去幹粗活。文學是他的生命。我們對生活要求不高,我一個人工作夠用了。”

在愛人的理解與支持下,王小波靜下心來踏實寫作。那段艱難的時間裏,他寫下《紅拂夜奔》《黃金時代》等書的初稿。

在我們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幸運的是,王小波和李銀河就遇到了這份可遇不可求的了解。

雖然生活拮據,但兩人省吃儉用存下一筆錢,買了一輛老舊的福特車,開始自駕遊美國。

他們在薩瑞索塔的海灘撿海螺,在迪士尼樂園歡樂的像個孩子。在行走的路上,他們在精神上汲取了養分,共同走過的城市,成為一生的念想。

1996 年秋,李銀河被邀請赴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機場臨別時,王小波將愛人緊緊地抱住告別。

那時的李銀河,不會想到這一別,便是永別。

2546adcb4328673bf7a900da94ca2191

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

0c292594f7d05632035b14036e9b9032

去世前 9 天,落魄的王小波給好友李靜看剛辦好的貨車駕駛執照,說:” 實在混不下去了,我就幹這個。”

李靜後來回憶說:” 我看見他走路的腳步很慢,衣服很舊,暖瓶很破。”

王小波留下一個寂寥、孤獨而決絕的背影。

1997 年 4 月 11 日,王小波因心髒病突發去世。

被人發現的時候,他頭抵著牆壁,牆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地上有牆灰。他是掙紮了一段時間,再孤獨地離去的。

在一個春天的清晨,沒有驚動周圍所有的人,默默離開。

而李銀河怎麽也想不到,那個說要陪她一輩子的男人就這樣走了,甚至在王小波離開人世的前一刻,她還在英國訪學,沒能見上最後一麵。

她多想在他最痛苦的時候,握著他的手說:” 不要害怕,有我在。”

d99d028c9c0ac730045ca6ad2543f61d

李銀河獨自去給王小波選骨灰盒,選著選著回頭隨口問了一句:” 你喜歡哪一個?”

好像他從未離開。

至此,一個有趣的靈魂在塵世間煙消雲散,他的離開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巨大的遺憾。

作為一個有趣的男人,他是雌雄同體。

他寫下的作品被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視為精神食糧,反複咀嚼閱讀,自命為 ” 王小波門下走狗 ” 者,成群結隊。

隻因好的文學作品,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他們有個共通點,就是描寫了恒久不變的人性。

現在有很多人說,李銀河在消費王小波。如果王小波還在的話,也許會說:

” 真的嗎?銀河,想到我死了之後還能被你利用,我突然沒那麽怕死了。”

ab443d2d092676394eb87ccce6d71678

我們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數?

bcff643bafd400e333618ddce53d5c51

90 年代文學,是從 80 年代的理想主義高潮跌落下來的一個年代。

王小波在他的知青文學《黃金時代》中,寫下這樣一段著名的話。

”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麽也錘不了我。”

這其中既有瑣碎滋生的孤獨,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別人眼中的沉默與執拗,卻是王小波孤僻的個人英雄主義。

所有人都在過著慢慢受錘的生活,還有誰記得雲南農村那隻特立獨行的豬呢?

王小波去世後,催生了名聲,一直 ” 成長 ” 到現在。他的書,不停地出版、重出,還被稱為 ” 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 “。

08665eb44e058cb251a905885a77e35a

死亡才能獲得認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巨大悲哀。

他的存在,讓我們會談論文學,談論一個離我們有些久遠的年代。

王小波已經離開 24 年了,我們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數?是否已經被生活錘得不再反抗?

此刻,我們懷念王小波,也是在懷念過去那個生猛的自己。與其做一個規規矩矩的人,不如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吧。

在一個信念分崩離析的語境中,與其跪拜先驅,不如與他同行,為愛與尊嚴,為自由與理性勇敢地生活。

就這麽活下去吧,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是生命裏最年輕的黃金時代。

a540229c2368030a1ade6d54a7a56c84

王小波的思考從七十年代的狂熱中走來,途經八十年代的意識大解放,又在九十年代的思想退潮中沉澱。他尖銳,但不刻薄;他理性,但不教條;他清醒,但不冷血;他獨特,但不孤傲;他深刻,但不深沉。

他擁有詩意而有趣的靈魂,他用文字對抗虛無,並甘願戰鬥到死。我們懷念王小波,不是對他的個人崇拜,而是對他的精神充滿敬意。他就像沙漠中的胡楊林,是這個思想沙漠時代中的綠洲。而我們讀者,是這片沙漠中的旅行者,虛無的沙子無時無刻不在侵蝕我們,王小波這片綠洲就是一處必不可少的精神棲息地。

今天,那些陳腐的觀念碎屑卡在我們的腦回路之間,消解不掉,又如鯁在喉之時,王小波的文字一路衝刷而下,帶著清明的反思、理性的認識、以及寬和的態度,沿著大腦的溝溝壑壑流淌過去,帶走不少沉渣,讓人的思維瞬間舒暢透亮。

他的所思所感,皆是從平凡人的身份出發,著力解決人們的困惑和不解,加以人類文明中那些天才們的思想精華,讓瑣碎的日常問題都變得豐滿,又讓遺世獨立的偉大哲思,變得有趣、平易近人起來。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王小波 | 我們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數?

相关推荐: 男買飲料遇低胸真理褲辣妹 點餐分心喊七字秒後悔網全笑翻

炎炎夏日,加上台灣大街小巷飲料店林立,許多民眾都習慣點一杯手搖飲料解渴消暑。但部分店家為求創新,會在飲料品名加入巧思設計成創意名稱,鬧出不少笑話。近日一名網友便發文表示,自己最近去點飲料時,因為滿腦子都想著剛剛看到的辣妹,點餐後才驚覺脫口而出的話不太對勁,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