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史上最大混亂 全球供應鏈重創 美中脫鉤加速

  • 新聞

504e9ddaba3da74c465b14d7bff0672d

中國浙江寧波舟山港繁忙的貨櫃碼頭。(2021年8月15日)

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異株(Delta)肆虐全球至少135個國家,也快速在亞洲傳播。其中,東南亞各國確診數暴增、中日韓疫情也升溫,這使得全球製造業位於亞洲的供應鏈再度受到嚴重衝擊,持續因港口壅塞、缺櫃及工廠停工等問題而導致史無前例的危機。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全球晶片荒暫無解方,紡織、球鞋和運動產品也可能麵臨缺貨潮。他們說,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仍將持續,而疫情可能進一步催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速與中國經濟脫鉤。

新冠疫情已經對全球貨櫃航運帶來有史以來的最大混亂。根據物流業者“Kuehne+Nagel”的即時數據,目前全球有300多艘貨櫃船卡在港口外,無法進港卸貨,後續將造成交貨延遲和庫存短缺的問題。業者預估,中美航線港到港的平均時間,已從2019年的20天增至目前約30天。

此外,船運貨櫃短缺也導致運費攀升。全球貨櫃貨運指數(Freightos Baltic
Index)顯示,近期中國或東亞至北美東岸的40呎櫃運價格近2萬美元,比前一個月飆漲超過3千美元;而東南亞至北美東岸的40呎櫃運價格則一度飆升至2.5萬美元,單周的漲幅超過600美元。

歐美疫情緩和後帶動需求強力反彈,但亞洲卻因新一波Delta變異株帶來的疫情而導致工廠產能短缺及部分碼頭遭關閉,再加上,塞港和貨櫃價格飆漲等原因,無法及時出貨,恐讓全球消費陷入缺貨潮。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約有42%的出口來自亞洲。

越南疫情失控 衣、鞋、高球具陷斷貨荒

在東南亞,曾是全球“防疫模範生”的越南,從今年第2季開始爆發新一波疫情。因受到Delta變種病毒的侵襲,8月20日以來的單日染疫數已飆破一萬例。目前首都河內實施封城令,而南部大城胡誌明市也實施史上最嚴格的“居家令”。

作為全球第二大的製鞋和成衣出口國,越南所祭出的防疫措施已經嚴重衝擊到工廠的產線和交貨速度。台灣製鞋大廠寶成是全球最大的代工集團、其旗下位於越南的寶元鞋廠已宣告停工至8月底,使其主要代工客戶Nike、adidas等國際品牌麵臨斷貨危機。越南成衣紡織協會(VITAS)數據顯示,越南有高達三成五的成衣工廠處於停工狀態。

因應大規模停工對供應鏈及當地經濟的衝擊,越南從7月起祭出“三就地”政策,也就是讓產線工人就地住宿、生產和用餐,盼能兼顧產能及防疫。不過,“三就地”實行至今不僅無效、反而因群聚造成疫情惡化。

越南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峴港分會會長陳振平告訴美國之音:“公司為了配合,也準備了實施三就地(政策)的相關的一些物資,不管是寢具或者是帳篷。有一些(員工)他是可能是屬於無症狀的感染者,(工廠裏)還是有員工不幸確診,變成在公司工廠內又交叉感染,情況就有一點失控。”

越南疫情失控,讓全球的製鞋和成衣業、甚至高爾夫球具都上演斷貨荒。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係教授蔡明芳向美國之音表示:“在疫情之後,戶外的運動用品的需求其實非常地高,像很多高爾夫球杆、高爾夫球用品現在也都是在越南生產,可是,高爾夫球(用品)供貨受到疫情影響,自然就會產生所謂的缺貨,訂了貨、下了單,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拿到所需要的產品。”

東盟大停工 汽車及電子鏈飽受衝擊

除了越南之外,東南亞其他國家的確診曲線也攀升。像是泰國,累計染疫病例已突破百萬例。對此,泰國出口商協會(TNSC)總裁茶羅蘇克(Chaichan
Charoensuk)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食品等產業的產能嚴重受限。

他說:“受到Delta病毒影響,截至上週(8月中),泰國有近2千家工廠暫時關閉、或部分產線停工。目前受到疫情衝擊最嚴重的產業,主要為食物加工廠、汽車生產廠,電子廠及成衣廠。不過,幸運的是,目前港口並未爆發疫情,港區業務一切正常。”

而馬來西亞近日的單日新增病例也屢創新高,部分外資機械工廠被迫停工。馬來西亞-德國工商會(MGCCI)執行長本貝克(Daniel
Bernbeck)向美國之音表示:“德國企業在馬來西亞投資包含半導體等許多產業,目前受到衝擊最大的是機械工廠。然而,其他相關產業也因封城措施受到相當地衝擊。就我所知,當地幾乎所有工廠都已關閉,僅有符合政府特定製造規範的企業才能復工,然而,目前大部分運營企業因缺乏材料或原物料,產能遠低於平常的60%以下。”

針對東南亞聯盟(ASEAN,簡稱東盟)區內的疫情和供應鏈的衝擊,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唯有各國提高疫苗的接種率後,才能有效緩解。她說:“泰國、還有在菲律賓的電子產業,(以及)泰國的話是跟汽車有關的產業,另外的話,在馬來西亞的話,我們也看到,也是因為疫情關係,所以,包括半導體等等也都有影響。(這些國家)普遍的是疫苗不夠,注射率非常非常地低,他們相關的供應鏈可能在7月、8月、9月、大概到10月的話,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全球供應鏈移往東盟之趨勢未變

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外界認為,不少從中國遷出的生產線移入了東南亞國家。不過,淡江大學的蔡明芳教授看法不同,他說,東南亞疫情惡化導致當地生產停擺,這可能讓產能又暫時重返中國。

蔡明芳說
“我覺得生產線,從來就沒有離開中國。生產線是在印度、越南(等國)新增,因為現在越南、印度不能生產,要關廠、要防範疫情,如果繼續有這個需求,當然要回到中國去生產。可是一旦越南或印度的疫情受到控製,這些產能又會再回去(東南亞國家),(因為)中國所麵對的,特別像美國的這種高額關稅仍然存在,而生產線的重組、多元的佈局,它是已經在發生。”

經濟學人智庫(EIU)分析師馬洛(Nick
Marro)也認為,企業未曾完全脫離中國市場,但亞洲新增的產線現在要重返中國,也沒那麽容易。

他對美國之音說:“越南、馬來西亞及泰國可能成為這波供應鏈移轉中最為受惠的幾個國家,不過這些國家目前疫情嚴峻,可能讓跨國企業移轉至當地生產線的計畫先喊停,但目前(中國的疫情)情況也不會讓外地企業投資移回中國。”

中經院的徐遵慈則認為,中國的供應鏈雖仍具群聚優勢,但東盟的發展也很積極,三、五年內的前景可期。

她說:“整體來講,東南亞的國家供應鏈發展的程度還是有限,以越南或是泰國來講,他們大部分產業的中間財其實還是大量地要仰賴中國。周圍的國家,譬如說泰國、馬來西亞,都有在他們在特定供應鏈上重要的地位,但是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慢慢把他們整個的供應鏈發展起來,可能是三年、五年以上的時間。”

亞洲疫情波及日韓 台灣產能正常

在東亞,由於日本和南韓企業多在東南亞設廠,當地疫情升溫自然衝擊到兩國出口。根據韓聯社最新調查,越南南部有高達70家的韓企被迫停工,而日本商用車大廠五十鈴汽車在關東西南端神奈川縣的工廠,也因越南疫情升溫,導致缺料停工數日。至於豐田汽車則受到東南亞晶片製造短缺影響,9月將在日本減產40%。

針對日韓供應鏈的吃緊,淡江大學的蔡明芳教授說,大廠會盡量維持正常營運。

他說:“日本東北還有很多重要的半導體工廠,他們受到(疫情)影響還是大,但是我覺得,日本或韓國都已經是主要的已開發國家了,這些國家至少在控製供應鏈上,還是會盡可能去壓製,他們再怎麽樣都還會維持整個工廠正常的運作,盡量不要受到太大的影響。”

至於台灣則是在5月中出現疫情破口,經過近3個月的嚴控,目前防疫警戒已從3級降到2級。因此,蔡明芳說,工廠產能受到的衝擊有限。

他說:“雖然中間有發生外籍移工感染的現象,但是很快就受到控製,加上台灣本來就有像長榮海運、陽明海運這些世界前幾大的運輸公司,還有我們有華航和長榮貨運飛機,所以整個出貨的狀況還是維持非常好的,所以,它(台灣主計總處)才上修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到5.88%,在生產製造這一端的話,目前看起來是沒有受到衝擊的。”

中經院的徐遵慈則說,台灣目前的疫情控製得當、整體供應鏈也具有優勢,但仍有缺水缺電的隱憂。她說:“台灣在完整生產環境、地緣政治風險,跟美國的關係,還有台灣管理等等係統來講,其實相對於東南亞跟中國,是有非常多的優勢,(不過)可能台灣在水電供應上麵,必須要去思考,怎麽樣才能提供更穩定的水電,讓製造業在這邊可以安穩地生產。”

中國堅持“清零” 海空停出貨加劇危機

在中國方麵,疫情也持續升溫,寧波舟山港8月11日傳出一名工人染疫後,導致其梅山港區暫時封閉。而上海浦東機場也於8月20日傳出至少5名貨運人員確診,導致所有貨運航線與收發暫停。舟山港的船運與浦東機場的貨運吞吐量均占全球第三,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此,部分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標榜“清零”的防疫政策將加劇全球供應鏈的危機、甚至影響到全球經濟的複蘇。

不過,中國清零政策有沒有可能調整?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客座研究員許成鋼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它(中國)現在使用零容忍政策,會使得它麵對很多困難,我不認為,它這個零容忍政策有可能一直堅持下去,大陸的製度決定了它反應很慢,所以它要一直拖得很久很久才反應過來,直到它損失很大(為止)。”

經濟學人智庫的馬洛則認為,中國的清零政策在年底前不會改變。他說:“我們看到中國地方和中央政府,目標確實是控製疫情,不讓病毒蔓延,才會想到經濟相關的部分。我們有可能在今年底、或是明年初之前,看到中國當局做出政策調整,因為屆時他們才意識到必須與病毒共存,但調整政策的時機可能比外界預期晚很多。”

區域化、數位化是趨勢 中西脫鉤加速

全球供應鏈危機短期無解,未來的商業模式又將如何演變?對此,蔡明芳說:“從(美國)川普(特朗普)總統、到拜登總統來看,整個供應鏈本來就是,從單一集中在中國,變得比較區域化。供應鏈為什麽會愈來愈多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疫情的不確定性所造成,如果這種情況不解決的話,當然工廠就會就近去設廠,離市場近的地方,以市場為導向來設廠。”

而徐遵慈則認為,新冠疫情除了讓全球供應鏈去中心化、區域化、在地化和短鏈化之外,也讓創新的商業模式有了發展的契機。

她說:“譬如說,遠距經濟、零接觸經濟,或者是各種各樣的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包含智慧醫療、遠距醫療等等,現在都陸陸續續在發生,我想,除了數位經濟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潮流之外,另外氣候變遷或是綠色轉型,也會是未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發展的契機。”

從大國經濟競逐的角度來看,胡佛研究所的許成鋼認為,疫情恐將擴大美中經濟的脫鉤趨勢。

他說:“中國大陸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最困難的問題在於中美經濟之間的脫鉤,而且這個(趨勢)在擴大。不僅僅中美,再擴大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個普遍朝這個方向發展的趨勢。那麽,這個脫鉤趨勢,長遠來講,一定會很大地改變全球供應鏈的結構,所以,全球供應鏈結構正在不可逆轉地大變化之中,如果沒有這個pandemic(疫情),這個變化也會要來,但是這個pandemic(疫情是)非常非常大外來的力量,(將)加速這個過程。”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史上最大混亂 全球供應鏈重創 美中脫鉤加速

相关推荐: 劉洋”邪魅”表情火到國外 網友:可惡被他裝到了

“怎麽會有人在吊環上競技的同時,還能看起來這麽酷?” 在昨天的東京奧運會賽場上,中國運動員劉洋奪得男子吊環金牌,為中國代表團斬下第26枚金牌。 除了奪金令人歡欣鼓舞之外, 劉洋比賽中在吊環上的“邪魅”表情突然“出圈”, 就連國際奧委會也在推特上轉發了劉洋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