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房地產巨頭恒大遭追債 救或不救?對北京是個現實挑戰

中國房地產巨頭恒大集團負債累累,受到兩家債權人追債,要求其“立即償還貸款”。彭博新聞周五報道指出:恒大集團的破產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嚴重後果。

恒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之一。標榜在中國擁有雇員20萬,並間接創立了380萬個就業崗位。集團於本周披露,其負債數額達人民幣19億7000萬元人民幣,並存在“貸款違約風險”。

彭博新聞周五引述知情人士披露的消息指出:恒大的主要非銀行債權人中的兩家信托公司,要求其“立即”償還某些貸款。不過,相關貸款總數額未予披露。

法新社報道指出:潛在的清算風險可能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不僅對經濟,而且對社會穩定必將產生影響,一些已經購買房屋的業主將麵臨永遠無法從中受益的風險。恒大集團已經出手了部分資產的股份,並為一些公寓的出售提出大幅折扣。

本周初,該集團發布了今年的半年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淨利潤下降29%,該集團的股價也在一年內下跌了70%。

中國政府曾在8月份要求恒大敦促其領導層“積極”解決現金流問題。不過,至目前為止,當局尚未表明是否會提供財政支持。

除了房地產,恒大集團也涉足汽車行業。成立於2019年的恒大汽車,誌在電動汽車領域展開一場顛覆所有認知的創新運動,至今卻未能出售任何一輛汽車。該集團還投資了旅遊、互聯網、數字、保險以及期望規模超過迪斯尼樂園的兒童休閑公園。

恒大集團旗下還擁有一家足球俱樂部即:廣州足球俱樂部,由曾獲世界杯冠軍的意大利人法比奧-卡納瓦羅(Fabio
Cannavaro)執教。

報道指出:實際上,中國政府對大型私營企業集團近年來的貸款規模表示擔憂,正在推動這些企業“瘦身”,如:從事地產和影視業的萬達集團、或涉及旅遊、娛樂、醫藥業的複星集團。

高負債率的中國公司對北京構成挑戰

中國監管部門星期五(9月3日)被迫一度暫停交易恒大(Evergrande)發行的債券。該集團是中國第二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這是中國公司的高負債率對更廣泛的經濟構成威脅的最新跡象。對恒大集團無法繼續履行償債義務的擔心導致投資者大量拋售,衝擊了證券交易市場。

由於彭博社的一則報道說,兩家向恒大集團提供了巨額貸款的信托公司已要求立即償付,人們隨後爭相拋售該公司發行的債券,有時以麵值26%的低價甩賣。

就在恒大集團麵臨這一危機的幾天之前,另一家中國大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公布了延誤已久的收益報告,顯示該公司去年虧損了159億美元,而且其債務股本比達到令人瞠目的程度,杠杆率高居1333%。

上個月,國有的金融公司策劃了對華融的拯救行動,以避免有可能重創經濟的崩盤。然而,沒有跡象顯示恒大會有類似的軟著陸。人們注意到恒大一直在出售資產,以緊急籌款償貸。

公司的回應

華融8月29日對投資者說,該公司相信能夠繼續支付債權人,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將開始出售非主業板塊,以募集額外的現金,並補充資本。該公司已經出售了旗下超過一半的非金融業的子公司。

本星期早些時候,恒大被迫在收益報告中警告投資者說,該集團存在借款違約及正常業務過程以外的訴訟風險。該集團還說:“股東及潛在投資者於買賣本公司股份時,務必謹慎行事。”

不過,恒大集團的一項聲明說:“本集團將盡最大努力持續運營,爭取按時交樓。”

債務違約現象增多

債務不可持續的問題並非恒大和華融獨有。在2019年和2020年,中國公司違約債務超過200億美元,分析人士相信2021年的走勢將創下新紀錄。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發言人道格·巴裏(Doug
Barry)說:“債務,無論公有還是私有,確實看起來像是中國的阿基裏斯之踵,而且會計做法和報告也模糊不清。”

“國有企業龐大,其中有些高度缺乏效率。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監管部門的注意,這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的第一步,”巴裏說。“私營領域對中國的未來增長是重要的,必須謹慎處理,避免過嚴打壓。”

北京的打壓

從某些方麵講,接連發生的債務違約可以被看作是好消息,因為它至少顯示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過去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多年來,中國的大型虧損公司一直靠著一波又一波的新貸款維持生存,這些貸款往往得到政府的支持。

過去幾年來,中國監管人員一直試圖打壓這些所謂的“僵屍企業”。這些僵屍企業從盈利企業吸走資產,對經濟形成拖累。

北京越來越願意忍受短期痛苦而讓公司違約和破產,這有可能為今後更牢固的經濟打下基礎。然而,中國在境內發放債券方麵的透明度要求缺乏力度,這讓人們難以看透真正深層的債務問題。

中國有嚴重的僵屍問題

“中國經濟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非金融企業債務過度的問題。”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員黃天磊(Tianlei
Huang)說。“因此,中國有嚴重的僵屍問題。全國各地可能有數以萬計的僵屍企業一貫虧損卻維持著生存,唯一原因就是持續不斷的銀行信貸和政府補貼。”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在2020年底,中國的非金融企業發放的總債務相當於中國GDP的161%。這比20國集團102%的平均值要高得多,甚至高於新興市場經濟體的119%的平均值。

通過電郵與美國之音交流的黃天磊說:“非金融企業債務過度可能對更廣泛的金融體係的穩定構成威脅。”

銀行感到緊張

多年來,中國的銀行有時在政府官員的鼓勵下,向中國的公司發放了數以萬億計美元的貸款。隨著債務違約現象的增加,銀行吸收壞賬損失的能力減弱了。

有跡象顯示,銀行界感到緊張了。今年7月,中國廣發銀行(China Guangfa
Bank)由於擔心恒大集團無法滿足明年3月到期的貸款支付條件,采取措施,凍結了恒大的一些資產。

恒大的困境令銀行格外擔心,因為這反映了更廣泛的房地產開發界的情況。給房地產企業的貸款占據了中國的銀行貸款組合的很大比例,所以,如果恒大無法按期償債,那麽,各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其它基於房地產的資產質量也會有問題了。

困難的平衡之舉

直到最近,很多出借人和投資者都有個心照不宣的假定,那就是:受到壓力的大型中國公司被視為“太大不能倒”的企業,政府肯定會出手拯救。

黃天磊說,中國政府過去幾年來讓一些這樣的公司債務違約,通過這種做法,“北京試圖向所有信貸市場參與者發出信號說:‘太大不能倒’的想法站不住腳了,政府打算允許更多管理不善的公司在他們的債券上違約。”

今年夏天對華融的拯救顯示,至少在某些情況下,北京仍然覺得有必要介入。

“中國監管部門正在采取的做法是逐步暴露債券違約的風險,與此同時,避免任何可能突然爆炸而威脅金融穩定的情況,”黃天磊說。“這意味著,今後,政府的拯救將會更少了,但是對那些被視為在係統或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的公司來說,拯救有可能將會繼續。”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房地產巨頭恒大遭追債 救或不救?對北京是個現實挑戰